《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關注“笑薇讀書”,每天帶你一起學習和成長。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1914年,28歲的丹麥富家女凱倫,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遠走非洲,嫁給了瑞典男爵布洛爾·布里克森。

她帶著豐厚的嫁妝,瓷器、水晶、象牙和金錢,來到了東非肯尼亞,期待和新婚丈夫在異國他鄉開啟全新的生活。

然而,布里克森卻是個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新婚第二天,他就拋下妻子外出打獵玩樂,經常好幾個月不回家,還把梅毒傳染給了凱倫,導致她終身不育。這段婚姻最終以離婚收場。

後來,凱倫遇到了英國貴族青年丹尼斯,二人性情相投,是一對非常般配的戀人,然而丹尼斯卻因墜機去世,永遠留在了非洲,凱倫獨自一人傷心欲絕地返回了故鄉丹麥。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這就是電影《走出非洲》所講述的故事。這部於1985年上映的電影,由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獲得11項奧斯卡大獎、5項金球獎提名,直到今天,依然經久不衰。

影片根據丹麥作家凱倫·布里克森同名小說改編,也是凱倫·布里克森真實的人生經歷。

在非洲的17年時間裡,凱倫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婚姻、也失去了愛人,在人們看來,凱倫徹頭徹尾地失敗了。

然而在返回丹麥後,凱倫卻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下了在非洲生活的這段經歷,那麼,凱倫為何對這段過往如此懷念?她在非洲的17年究竟收穫了什麼?

1.一段值得回味一生的愛情

凱倫的婚姻一開始就註定不會幸福,但婚後的凱倫還是很想和丈夫好好過日子,但男爵只留戀外面的世界,並不想做一個好丈夫,7年後,兩人和平離婚。

離婚後的凱倫獨自掌管偌大的農莊,慢慢適應非洲的生活,也交到了三兩好友,其中就有影響了她一生最重要的人--丹尼斯,一個被人稱為“英俊得令人難以置信”的20世紀非洲狩獵及飛行探險的先驅。

在電影中,凱倫用充滿懷念的聲音這樣描述丹尼斯:

“他連打獵都要帶著留聲機,三把來復槍,一個月的補給,還有莫扎特。”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丹尼斯是一個率性、達觀的年輕人,熱愛非洲這片熱土,喜歡在草原上徜徉、駐留。骨子裡似乎都流淌著熱愛自由、追求冒險、放浪不羈的基因。一次晚宴之後,他們毫不意外地相愛了。

丹尼斯帶著凱倫一起外出打獵,共同冒險,感受非洲大陸所蘊含的原始而自然的生命力,凱倫也由一開始的恐懼不適應漸漸愛上了這片異域熱土;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他們在星光下共舞、在露營邊喝酒聊天、在午後的微風中小憩,丹尼斯還駕駛飛機帶凱倫以上帝視角俯瞰非洲,領略那令人心碎又無比熱愛的非洲大陸,凱倫感動地握住了丹尼斯的手,那一刻的美好,我相信凱倫永生難忘!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感情發展穩定後,凱倫希望丹尼斯能娶了自己,但丹尼斯是個隨遇而安,自由高於一切的人,並不願意被婚姻束縛:

“我不會因為一張紙,更親近你或者更愛你。”

他強調,

“和你在一起不是因為我選擇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但當凱倫在非洲失去一切,打算返回歐洲時,丹尼斯毅然決定放棄對自由的熱愛與追逐,同凱倫一同返回。是真愛無疑了。

儘管命運弄人, 在準備動身的前兩天,丹尼斯意外墜機而亡。婚姻失敗,痛失情人,凱倫的遭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足夠悲慘。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然而多年後,凱倫卻用丹尼斯送給自己的鋼筆,以飽含激情的筆觸講述了她在非洲所見的一切:

草原、落日、山巒、彩霞、羚羊、獅子、雄鷹、火烈鳥,還有他們那段蕩氣迴腸的愛情。風起雲淡的紙面下,澎湃著的,是潮水般洶湧的感情,字裡行間,盡是無限追憶。

陳果在《好的愛情》中寫過一句話:

長久的愛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

即便不能天長地久,但凱倫已經擁有過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愛情,最完美的愛人。

她這一生愛過,幸福過,也見識過人世間的美好,雖不夠圓滿,但卻十足精彩!

2.獲得男權社會以及非洲土著的尊重

來到肯尼亞後,凱倫努力融入當地,儘管丈夫離家不歸,對農莊撒手不管,但她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全心努力經營農場。

每天,凱倫都和僕人們一起辛勤勞作, 她好像全然已經忘了自己曾是個不事生產的富家小姐和男爵夫人;對待下屬,也絲毫沒有主人的頤指氣使。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一個土著男孩腿受了傷,她努力將其說服,併為他治病,後來還僱傭了他;為了讓當地的土著小孩能上學,她親自去說服酋長,然後為孩子們辦學校,請老師。


德蕾莎修女曾說:

我們無法在人間做大事,我們只能用大愛做小事。

凱倫做的這些事情也許算不上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心懷的善良和大愛最終融化了她與當地土著的隔膜,改變了他們對她的牴觸,贏得了信任和尊重。

當凱倫第二次從丹麥返回非洲的家時,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擠在門口,歡迎凱倫的迴歸,臉上都寫滿了開心。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後來,一場大火將農莊燒為灰燼,凱倫破產了,

原本自己已是泥菩薩過河,但她卻堅持要把為土著安排妥當才返回丹麥,她四處奔走求情,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向長官下跪.....令在場所有的白人震撼不已。

臨走前,當初那個以不歡迎女性而拒絕凱倫進入的俱樂部,卻重新邀請了她,當在場的所有男人們都向她舉杯致敬時,我的內心也對凱倫由衷地敬佩。

此時的凱倫,失去了金錢和財產,更不是什麼男爵夫人,而是一個失敗又失意的女人但卻因自己的高尚人格獲得了男權社會的尊重,對於一個女性來說,這是最難的,也是值得驕傲的。

3 . 蛻變成獨立堅強的女性

去非洲之前,凱倫還只是一個虛榮、驕縱的富家女,為了一個虛無的名銜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這注定了她後面的婚姻不幸。

但在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凱倫卻活出了一個嶄新的自我:勇敢堅強、善良博愛、沉著冷靜。

為了給在前線打仗的丈夫送補給,她一個人帶領著僕人穿越蠻荒之地,途中被兇猛的獅子襲擊,她卻勇敢與之搏鬥,這樣的頑強令男人都自嘆不如;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在異國他鄉,身邊無一親人,又遭遇婚姻不幸,但凱倫並不消極,更沒有抱怨,而是選擇重新開始,努力經營農莊;

然而就在即將收穫前,莊園卻意外失火,站在熊熊燃燒的大火面前,凱倫內心無疑是絕望的,但她並沒有嚎啕大哭,只是摸摸身邊土著小孩的頭,說了一句:一切都沒了。


然後便開始平靜地處理一切,遣散僕人,變賣剩餘家產,然後告別一切,這樣的沉著冷靜令人心生敬意。

人最可貴的,是在生活的不幸接踵而至時,依然有面對殘局勇氣。

17年前,她是個相信“我即我所擁有”的男爵夫人。她喜歡強調:我的、我的、我的--我的頭銜、我的莊園、我的象牙、我的瓷器、我的丈夫、我的情人、我的廚師、我的土著人......”

17年後,她失去了所有,健康、婚姻、農場、愛人,從此與非洲永生相隔,也終於理解了丹尼斯的話:

我們只是過客。

《走出非洲》:從自我成長的角度,淺析女主在非洲的3大收穫

來的時候,凱倫帶著滿箱子的瓷器和水晶,離開的的時候,孤身一人。

她好像失去了一切,又好像得到了所有。

情投意合的愛人,被人尊重、頑強不屈的個性,以及永生難忘的回憶。

“當我撐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想想曾經的美好,雖然殘忍卻讓我覺得還可以撐下去那麼一些,然後慢慢地我發現,沒有什麼會讓我撐不下去的。”

在這片蠻荒之地,凱倫經歷了一個女人可能經受的所有打擊,但也找到了詩意與生活的真諦,並逐漸成為了一個成熟獨立,勇敢堅強的女性。


04.

凱倫的故事讓我想到了三毛,他們同樣在非洲生活多年,一個寫下了著名的《撒哈拉的故事》,一個寫下了《走出非洲》,不一樣的故事,但同樣的是,他們都成功地讓非洲成了無數人嚮往的神秘之地。

影片裡的非洲,有廣袤的草原、成群的斑馬牛群、湛藍的天空,每一幀都是一副唯美的畫,原始壯美,卻震懾人心。

儘管三毛和凱倫最終都離開了非洲,但無一例外,她們最終都被那片土地所俘獲、所撫慰,並蛻變為這片土地“精神上的原住民。”

往後餘生,凱倫一遍又一遍回憶著往昔歲月:

“我在非洲曾經有一個農場,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


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


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哪裡有已逝的熱土,哪裡有純潔的朝露。


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


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哪裡都陋於非洲。”

非洲這片神奇的土地滋養了凱倫·布里克森的心,孕育了一個灑脫不羈、堅強獨立的的靈魂,儘管最終依然孑然一身,但卻收穫了一個無比豐盈的內在。

亦如英國作家珍妮特 · 溫特森所說:

外在任何東西隨時都可能被奪走。只有內心的東西才是安全的。

也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內心富足永遠勝過外在浮華。

或許,這就是《走出非洲》這部影片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


作者:笑薇,早起踐行者,一對一寫作教練,拆書幫一級拆書家。微信公眾號:笑薇讀書。

更多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