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養育」提前做好6個對策,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芝麻從剛出生那會兒,我就瞭解到了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的概念。當時真是聞風喪膽。如果孩子天天跟我對著幹,什麼都說“不要!”,還動不動因為破壞了他莫名其妙的秩序而大哭,我豈不是每天都很崩潰?!

來幾個網上很火的圖,大家感受一下~

「實戰養育」提前做好6個對策,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實戰養育」提前做好6個對策,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實戰養育」提前做好6個對策,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實戰養育」提前做好6個對策,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但是今天我要用實戰經驗告訴大家,提前養成三個育兒思維,並幫助寶寶養成三個好習慣,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這篇文章很長,但是乾貨滿滿,都是實戰得出來的真知。如果你現在沒那麼多時間看,記得先收藏喲,以後搜索關鍵詞 terrible two。

今天的重點分為三個部分:

1. 定義問題:Terrible Two 為什麼可怕?

2. 家長要建立三個養育思維:平等尊重,允許孩子自己做,詢問孩子的選擇;

3. 幫助孩子建立三個好習慣:耐心、規律、願意溝通。

定義問題:Terrible Two 為什麼可怕?

2歲的孩子一般被形容為進入叛逆期和秩序期,這兩個時期的表現通常為“不聽話”/“一秒崩潰”/“與大人對著幹”。所以被形容為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

。 如果2歲的階段我們大人應對的不得當,那還有Horrible Three(恐怖的三歲)和Unbearable Four(不可忍受的四歲)呢!像我家鄰居有個小孩,有那麼半年,每晚睡覺的時候都要聲嘶力竭哭上半小時,想想也真是心疼他們一家人。

那麼叛逆期和秩序期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叛逆期並不是一個精準的描述,它是大人的主觀描述,因為孩子表現得更不聽話,所以籠統地形容為叛逆。然而這種大人視角的定義,並不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換個視角,從孩子成長的必經歷程來看,2歲的孩子正在經歷著幾個敏感期——秩序、自我意識、審美、模仿、細小事物、分享成長。 就好像3個月的孩子都喜歡吃手,吃各種東西,那是口的敏感期, 7、8個月的孩子特別喜歡扔東西,那是空間的敏感期一樣。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2歲孩子的敏感期不再與身體相關,而是與他開始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對自己和與他人關係的理解相關。 當孩子在發展自我時,違背了家長的意願,並且“屢教不改”時,家長會感覺到挑戰,心煩,挫敗,憤怒,容易爆發。

讓我列舉幾個芝麻典型的敏感期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實戰養育」提前做好6個對策,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

看到了嗎?當芝麻出現很多違背了我意願的行為時,我也會煩躁,生氣,不高興。這些負面的感受再正常不過了,但你跟他講道理,吼叫,打罵,爭執是沒有用的。小孩子是感性使然,他有了一個慾望,直接就想實現它,可不管家長累不累,天氣好不好,事情可逆與否,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所以,應對2歲敏感期時的衝突問題,關鍵在於:

1. 家長要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當你理解了他的動機後,就會想出比“吼叫”、“爭執”更好的解決辦法。

2. 設立平等尊重、符合情景需要的規則,並遵守。

家長要建立三個養育思維

2.1 平等尊重

尊重孩子的概念,可能並不新鮮。當代很多科學育兒書籍,都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滿足他的需求,給他安全感。

在我看來,尊重孩子,

意味著,你會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並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引領他向對的方向前進;

意味著,當你被“小淘氣包”激怒時,你有辦法恢復理性,並且平和地與他處理問題;

意味著,你有足夠的時間陪伴他,觀察他,有能力猜測他行為背後的動機。

如果想做到尊重孩子,一個家長的育兒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以及高質量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在我們尊重孩子,生怕哪裡讓他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我們是否同時尊重了自己的感受?

我很喜歡正面管教裡提出的平等尊重。我會尊重孩子,但是我也要尊重我自己。 沒錯,是我尊重我自己,不是讓孩子尊重我。 因為小孩子的行為是不可控的,甚至沒法理解什麼是尊重。所以關鍵不在於讓孩子做出什麼尊重我的行為,而是當孩子發生不尊重我的行為時,我選擇怎樣尊重自己。

【實戰記錄】

芝麻有時喜歡打人,用手打算輕的,用球打算不痛的。有一次姥姥說他喜歡拿棍子打人,姥姥一看著他拿棍子得時刻正面對著他,怕他從後面給姥姥來一下,打暈了咋整。

我們嘗試過說教、還手(期望讓他感受被打的感覺)、忍受、握住他的手、沒收他的作案工具。然而以上行為通常並不起作用,甚至有時候芝麻還會覺得我們在跟他玩,變本加厲地打過來,最後以家長施以強硬措施,孩子哭鬧告終。其實我們並沒有做到尊重孩子,也沒有做到尊重自己。

最近看了正面管教,我學會了一招 —— 平靜地告訴他,“媽媽不喜歡被打。如果你打媽媽,媽媽就不跟你玩了。” 然後我就回到自己屋裡,關上門,呆半分鐘,哪怕他哭鬧,也先不要管。

有一次,等我出來的時候,芝麻抱著球,訕笑著“不拿球打媽媽,不打媽媽”。我就抱著他,回去接著玩。奶奶告訴我,他剛才在門口,還有點不好意思的樣子。

你以為芝麻從此以後就不打我了嗎?怎麼可能!他可是2歲的、沒有理智的小傢伙呀。當天晚飯時,他又拿勺子要打我,我及時躲開了,離開了座位。等我再坐回去,他就摸摸我,不再打我了。

最後再強調一遍, 平等尊重,要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別指望孩子不調皮搗蛋,尊重自己的秘訣在於自己的選擇。

2.2 允許自己做

【實戰記錄】

芝麻7、8個月大時,開始發展自我意識,那時候可能就會搶喂輔食的勺子,想自己來;

11個月左右拼命地站起來想要自己走;

13個月左右想要自己端著水杯喝水;

14個月會自己挑衣服穿(一定要穿紅色的);

16個月自己用勺子和手吃飯;

19個月能跳起來和從臺階蹦下去;

21個月會自己脫褲子上廁所;

24個月在媽媽鼓勵下獨立穿上了褲子和襪子,上週還學會了漱口。

芝麻自己做了一件事,比如擰開了瓶蓋,穿上了襪子,或者從15cm高的臺階平穩地蹦到了地上,總要美滋滋地來一句“棒”,“寶寶厲害”。

也許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但大的規律是不變的——寶寶想要發展自己的能力,當他意識到自己又有新技能時,會感慨自己的厲害,自信心爆棚

2歲左右的孩子更是到了一個什麼都想自己嘗試的階段,寶寶給大家分碗筷,寶寶給別人盛菜舀湯,寶寶來收拾碗筷,寶寶來打雞蛋,寶寶自己選衣服,寶寶給媽媽吹頭髮,寶寶來按電梯,寶寶自己扣安全座椅的扣子。

在寶寶的世界中,他是無所不能的,他那麼渴望發展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的力量。所以當他發展能力的想法,遭到大人阻礙時,就會抗議、哭鬧。

我們應對成長敏感期的法則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允許他自己做,允許犯錯;不可逆的傷害堅決不能做(比如玩火/刀/奔向海水深處);可恢復的小傷害允許他嘗試(比如著急吃燙的食物,被燙過幾次後,每次吃之前都會確認下燙不燙)。

2.3 詢問孩子的選擇

2歲的寶貝正處於秩序敏感期、審美敏感期,你不知道他內在的秩序和審美是什麼,如果貿然行動,可能會導致一秒崩潰。說實在的,這個期間,大人確實會感到很麻煩。不過習慣詢問孩子的選擇,並尊重他時,其實大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

【實戰記錄】

芝麻的秩序期第一天出現是在18個月的時候。他脫下新雨靴,歸位以後,又拿起來穿了一遍,脫下來再歸位,再拿下來穿。那一刻,我意識到,他的歸位並不是動作的結束,而是重新開始。

“以後我得加強傾聽,觀察你的目的,多詢問確認。同時得多解釋給你,我們堅持的規則, 和你崩潰的原因。”

——我的養育日記 2019年6月4日

此刻是12月1日,在歷練了半年後,芝麻正式迎來2歲之際,我已經能夠很輕鬆地通過觀察,解讀出他的秩序,他的情緒,他的動機了。

我也形成了凡事多問問芝麻意見的習慣,從他穿什麼衣服,玩什麼遊戲,看什麼書,到週末要不要出去玩,去哪裡玩,媽媽什麼時候會出門,都會跟他溝通。

在他偶爾一秒崩潰時,基本也可以溝通清楚。 當然,這離不開芝麻的耐心和願意溝通。芝麻的好習慣,我們在第三個部分會講到。

另外一個小技巧是,給兩種選擇。 有時候孩子就是不配合我們,比如冬天不想穿襪子,不讓媽媽去上班,生病了不吃藥。這不屬於破壞了他的秩序或者審美,單純就是我們需要他做出 他並不想參與的事情。 給兩種選擇,會是一個好辦法。

【實戰記錄】

當芝麻每天早上都不想穿襪子時,但是穿襪子是冬天室內的情景需要。

我會平靜地堅持,一定要穿襪子。

你想媽媽穿,還是奶奶穿?

或者你想先穿左腳,還是先穿右腳?

當他哭鬧一陣,發現我還在堅持時,他會給自己一個臺階,做出一個選擇,或者提出第三個選擇,寶寶自己穿之類的。

總結一下,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進入秩序期以後,就要開始多詢問孩子的意見。當孩子不配合當下情景需要時,給他兩種選擇。

幫助孩子建立三個好習慣

  •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想要什麼,立馬就要,不然就一秒崩潰;
  • 如果你不希望因為收拾玩具/刷牙/不多看動畫片/好好吃飯/早點睡覺,每天都雞飛狗跳一遍;
  • 如果你不希望跟孩子有衝突時,他不願意聽你說話,也不願意跟你表達想法,導致你沒法明白他到底什麼意思的話;

你就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耐心、規律的生活習慣、願意溝通的態度和溝通的能力。這些好習慣,絕對是克服Terrible two不可或缺的法寶。

3.1 耐心

樊登有一次跟他因為等待而哭鬧的兒子講耐心,“兒子,耐心的意思就是在你沒得到想要的東西前,可以不哭不鬧。” 我還問過S先生,給孩子講這種道理有用嗎?S先生說可能太小了沒用,樊登家兒子好像都讀小學了,應該還是能聽懂點道理的。

不過耐心這種概念,對2歲的孩子,總歸是太抽象了。我把它翻譯成孩子能理解的,就是學會等待和被拒絕。

其實想幫助孩子理解被拒絕,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們平時能夠堅守規則,任憑他哭鬧到要斷氣,甚至哭得咳嗽和嘔吐。這些規則不是僅憑大人意願設立的,而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利益。比如看手機不能超過3分鐘,每次看動畫片不能超過15分鐘,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不聽歌,睡前只讀3本書或者5本書(太多容易興奮地睡不著),一天只能吃一袋海苔等等。

那怎麼幫孩子理解等待呢?有時他需要我過去,可我正在忙手裡的事,怎麼辦? 我有兩個小竅門。

第一個,等待詞。從孩子滿月開始,就可以在他想要喝奶或者擁抱前,給他數10-20個數。這是我從一個早教課學來的。這10-20個數,俗稱等待詞。我們也可以把等待詞換成三字經或者數家人。等待詞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需要意識到,當他要一個東西時,要等上一會兒。

【實戰記錄】

這個法寶太好用了。芝麻小的時候,哭鬧著要吃奶,我們只要一數數,多數時他會安靜下來,看著我們的嘴巴。

現在芝麻會自己數到10了,還會反過來幫我們數。他只要一開始等媽媽,就數數。搞得我有時候還很緊張呢。

第二個,沙漏。 我家的沙漏上面有1min,3min,5min的時間,每個時間的沙有不同的顏色。

【實戰記錄】

上週日我翻出了沉睡已久的沙漏,給芝麻講了講用法,然後告訴他,以後要給他計時,或者他需要給我計時的時候,就用沙漏。

週日,他練習漱口(他這兩天痴迷漱口),我問他,咱們玩1分鐘,還是3分鐘?他選3分鐘。

我說,好,那你看這個綠色的沙漏,如果沙子漏光了,時間就到了。

等時間到了,我就示意他。他搶著又玩了兩下,我拿走水杯,他也平靜地接受了。

等待詞是從滿月就可以開始用了,這個習慣堅持2年,在不同階段都能夠發揮作用。沙漏適合2歲以後的孩子,太小的話估計搞不懂。

孩子學會被拒絕和等待以後,他就會習慣,知道有時候哭是不管用的,爸媽該拒絕的時候還是會拒絕他。時間長了,他就不會嘗試用持續哭鬧來讓你妥協。偶爾哭幾嗓子還是會有的。

在我家,當爸爸不讓芝麻玩手機的時候,芝麻能很快還給爸爸。因為他知道爸爸說不的時候,是行動上的不,不是嘴上的不。雖然有時候他也會哭鬧不還,但基本上數數不超過5下,就乖乖交出來了。

3.2 規律的生活習慣

規律的生活習慣對於秩序期的孩子來說太重要了。他不僅有內在的秩序,也需要有精確穩定的環境,能夠預測下一步他該做什麼。

【實戰記錄】

我們很注重從一開始培養芝麻的好習慣:

坐車要做安全座椅,出生開始,一直都有;

早晚爸爸媽媽給刷牙,18個月開始,4天養成;

吃飯,玩顏料都要穿罩衣,6個月吃輔食開始;

手髒了要洗手,吃東西前要洗手,6個月開始;(不過現在芝麻感覺略微有點潔癖,手上一點不乾淨都得洗。。。)

玩完玩具收起來,18個月開始,23個月養成習慣(收玩具的習慣真難養成);

小豬佩奇一次最多看3集,工作日早晚各一次,週末最多3次。2歲開始,3天養成。

每當生活中需要引入新的步驟時,我們就會對這個步驟設置一個好的開始。

比如芝麻1歲半以後,我們會給每晚睡前看2集動畫兒歌;2歲以後,每次最多看3集小豬佩奇。最開始,芝麻會一直吵著看,但只要把前幾天堅持過去,後面他自己就形成了習慣,看了2-3集小豬佩奇,自己關電視。

《實用程序育兒法》的作者特雷西的奶奶告訴她:“從一開始就要認真”。

我從這句話上受益匪淺。

一個有規律的孩子,真的會省很多心呢。

3.3 願意溝通的態度和溝通的能力

高質量的有效陪伴是打開孩子願意溝通的鑰匙。 這裡的高質量陪伴,不止是說玩遊戲,讀繪本。也要包含教孩子處理衝突和情緒,幫助他學會理解自己的感受,表達想法和情緒。

溝通是雙向的,並不是父母讓孩子聽話這麼簡單,它分成傾聽和表達兩種技能。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習得這兩種技能。 這四種技能一般的發生順序是這樣的: 父母能傾聽→孩子會表達→孩子願傾聽→父母再表達。

表達一般難不倒父母,幫助孩子學會表達也很簡單,積累語言就可以了。多跟他說話,講繪本,玩一些有助於理解情緒和生活常用表達的遊戲,逐漸培養他2歲左右的時候,可以說出自己大部分的想法。

然而要想讓孩子聽, 父母一定要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

千萬不要以為2歲的小屁孩什麼都不懂,他們的內心世界可豐富了。我們日常說的大部分話,包括當著他的面說他的優點/缺點,他都聽得懂,甚至還會不好意思呢!

2歲左右的孩子,正是道德意識萌發的階段。學齡前的道德意識是以大人為中心的。孩子可以分辨清楚大人認為“好”和“不好”的事情。當他做了“不好”的事情時,還會萌發羞恥感,通常會表現為不說話,或者岔開話題。

而這種表現,也成為父母與孩子溝通中的難點,你問他什麼,他要麼不說,要麼一直哭。然後父母也很崩潰,接下來一場大戰就要拉開序幕。

【實戰記錄】

這周芝麻發燒難受,有一天一直哼哼唧唧的,奶奶扛不住就給看了20幾分鐘的芝麻自己的視頻。平時我們家最多看3分鐘手機。那晚我回來,奶奶描述了這個情況。

我樂呵呵地問芝麻,“聽說你今天看了好久的手機啊!” 芝麻不作聲,轉頭又讓我看球球。

我重複了2次,他都不正面回答我。我就問他:“你怎麼不回答媽媽呢?你是怕媽媽罵嗎?”

他立馬點頭:“xi(是)!”

哎呀,當時我這心裡這個震驚。這麼點小孩居然怕被罵!我平時從來不會吼他,兇他,只是嘮叨點嘛。這也能算罵麼?

可是轉念一想,哪怕我是平靜地說他哪裡做的不對,人家也會不愛聽,不想聽啊!人家小屁孩已經有了羞恥感,也有面子,也不想被說,也需要給個臺階下喲~

於是我只能平靜地跟他解釋,“媽媽不是罵你呀。只是從你健康考慮,希望保護你的眼睛,balabala。你看你還不好意思告訴媽媽,說明你也知道不能多看手機,只是寶寶今天沒忍住嘛,沒關係的,以後我們少看一些好嘛。”

我估計他聽不懂我前面說的保護眼睛的道理,不過芝麻倒是聽的認真,還答應了我以後少看,沒跟我扯東扯西的。

在這個例子中,大家看到,剛開始我在問詢他事實的時候,他並不願意跟我溝通的。轉折點在於,我猜到了他的擔憂,認可了他害怕和不好意思的情緒。 於是他才願意聽我的解釋和想法,也能正面回應我。我都很驚喜,怎麼就猜中了他“怕被罵”呢!自從我發現了他的羞恥心,好多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說回來,父母要如何學會傾聽寶寶們的內心戲呢?

答案回到第一個育兒思維——尊重孩子。

意味著,你得去學習孩子的成長規律,那些典型的行為特徵代表著什麼;

意味著,當你被“小淘氣包”激怒時,你有辦法恢復理性,並且平和地與他處理問題;

意味著,你有足夠的時間陪伴他,觀察他,有能力猜測他行為背後的動機。

最近我每天都會跟芝麻說幾句話,括弧是芝麻一般的回應:

  • 我們聊聊天好不好?(好)
  • 寶寶今天開心嘛?(開心)
  • 剛才看到媽媽回來了,寶寶好開心,好高興,好快樂呀!(嗯)
  • 寶寶很想念媽媽/爸爸啊 (想媽媽/爸爸),媽媽也很想念寶寶呢 (傻笑)
  • 你很喜歡小豬佩奇呢!(喜歡,小豬,佩奇!)
  • 媽媽愛你!爸爸也愛你!(沒反應)

我希望他能夠聽到我的想法和感受,並讓他感覺到,我在乎他的想法和感受。平時就養成溝通的習慣,遇到衝突時,也會更好溝通的。

結語

如果非要我給芝麻的2歲打個分,我覺得可以到80分!

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家長是完美的。 我們得降低對2歲孩子的期望,千萬別以為他能聽懂話,就能做對事。

孩子還是一顆生長中的小樹苗。自由探索,以及向著太陽生長是孩子的天性,我們的任務,不是當他自由探索長歪時,使勁打壓他, 而是始終要讓他看到太陽的方向。

提前養成三個育兒思維+三個好習慣,Terrible Two可以一點都不可怕!加油吧,爸媽同伴們,一起向著太陽的方向,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