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術高超的睿宗李旦,果斷讓位

李旦即位不久,對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矛盾衝突採取“和稀泥”的態度,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支持太平公主,抑制太子,這並不能說明睿宗昏庸。

忍術高超的睿宗李旦,果斷讓位

因為睿宗是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擁戴下才當上皇帝的,相比較而言,太平公主的勢力是比較強大的。而睿宗當時的皇位還不夠穩固,若沒有太平公主的全力支持,局面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他只能遷就自己的妹妹而委屈自己的兒子了。

當然,多年的政治風波,幾個哥哥都已不在人世,唯一剩下兄妹倆人相依為命,從感情上說,他對“沉斷有謀”的妹妹是有很深的感情,縱容偏袒也是在所難免。

此外,睿宗經過多年的政治風波,早已形成老成持重的性格,他對權力鬥爭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都能權衡處理,且謹慎小心。所以,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形下,睿宗必然會對太平公主讓步,而一旦時機成熟,睿宗就收起自己懦弱的一面,毫不猶豫地採取果斷措施。

在太子李隆基的實力地位較為鞏固的時候,睿宗先後採取了極為明智的兩項措施:

一是令太子監國。

二是決定退位。

面對公主的激烈反對,他不為之所動。現在來看,這兩項舉措無不體現著睿宗精明能幹的一面。

由此可以說,有人說唐睿宗昏庸無能,實在是太冤枉他了。

忍術高超的睿宗李旦,果斷讓位

太平公主的夢想是像母親武則天一樣有朝一日做女皇,在李旦登基的第二年,通過爭奪,利用李旦對他的信任,逐漸佔據了上風,使李隆基喪失了主持朝政的權力,李隆基的得力助手宰相姚崇和宋璟也被罷職。

李旦因為以前母親的所作所為,加上自己所受的苦難,對皇帝這個人人喜歡的權位沒有了什麼興趣,一直想早點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自己去做逍遙自在、清閒無事的太上皇。

公元711年,就是李旦重新登基的第二年的二月,李旦傳下詔書,要太子李隆基行使監國之權,這類似於全權執政官。兩個月後,又召來三品以上的重臣商議傳太子皇位的事。

由於這時大多數的人已經倒向公主一派,所以沒有人敢表示同意。加上公主一派的極力反對,李旦便採取了一個過渡的方式:太子全權處理政事,其他軍國大事、死刑的批准、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等,先與太子商議,拿出處理意見,再由他最後決斷。

太平公主對此很不滿意,一直想將李隆基除掉,掃除自己以後做女皇的一大障礙。

在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的七月,彗星在天空出現,這在封建社會的時候被認為是一種凶兆,所以,太平公主趕忙採取了行動:唆使一個術士向李旦說:

“根據星象,皇帝有災,皇太子應當即位。”

意思是說李隆基要篡位做皇帝了,挑撥李旦的父子關係。

忍術高超的睿宗李旦,果斷讓位

沒想到,這一著非但沒有讓李旦廢黜李隆基,反而使李旦做出了馬上傳位給李隆基的決定。他說:

“傳德可以避災,我的主意打定了。”

無奈之下,太平公主只好順水推舟,建議李旦禪讓皇位,但同時她又提了一個條件:由她掌握朝政大權。李旦不好讓太平公主失望,勉強同意了。

712年的八月,李旦正式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在名稱上做了嚴格規定:李旦自稱還是皇帝用的“朕”,下的詔書叫做“誥”,每隔五天在太極殿聽政一次,處理政務。至於李隆基則自稱為“予”,下的詔書則叫做“制”或“敕”,以示區別,李隆基的辦事地點在武德殿。

另外,還對職權做了區分:四品以下的官員任免由李隆基來負責決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免則由太上皇李旦親自決斷。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鬥爭到713年日趨激烈,最後,還是李隆基先下了手,將太平公主一派基本上誅殺清除,做了真正的皇帝,開始開創唐朝的全盛時期。

李旦在歷史上稱帝的次數雖然有兩次,算得上是多的,但時間很短,前後只有兩年。讓位後又活了四年,在716年病逝,死時虛歲五十五。李旦的諡號是“玄真大聖大興皇帝”,廟號是“睿宗”。死後被葬在了橋陵,就是現在陝西蒲城縣豐山。

忍術高超的睿宗李旦,果斷讓位

李旦在位期間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政績,但他果斷地讓位,還算是很明智的,讓兒子李隆基有了施展才幹抱負的機會,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李隆基確實沒有辜負他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