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院:"新冠肺炎救治不像武俠小說,給一個解藥就好了"

(本系列均為南方週末、南方人物週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經常有人問我,華西面對這種應急事件,有沒有付出超常的代價?沒有。還有人問,你們都穿著尿不溼去上班?我告訴他,華西的醫護人員沒有這樣的事情。

重症大夫中流傳一句話:沒有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只有病情變化的突然發現。“突然變化”之前一定會有蛛絲馬跡。

全民關注新冠肺炎當然是好事,但現在全民都成了新冠肺炎專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SARS、MERS、H7N9都已經證明,只有綜合性的措施加上針對病因的治療,才可能解決問題。新冠肺炎的救治也不像武俠小說,給你一個解藥就好了,不要寄希望於某一種“神藥”能夠藥到病除。

对话医疗界四大

隔離病區內,隊員們在看患者病歷和相關資料。(梁淑怡製圖/圖)

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本來是作為第二批隊員援助武漢的。2月2日,行李託運了,登機牌也辦好了,領導卻電話通知他另有安排,暫緩支援。康焰很失落:出征儀式都辦了,同事朋友的關心電話也打了,那幾天他都不好意思出門。

2月7日,康焰作為華西醫院第三批醫療隊的領隊,帶領30名醫生和99名護士進駐武漢。醫療隊大多數人都參與過12年前的“5.12”汶川地震救援,和血淋淋的創傷不同,這次他們面對的是新冠肺炎這種傳染病。

穿著防護服、戴著三層手套給病人做深靜脈穿刺,醫生們難免緊張。“平時在華西我很少親自動手,現在我帶頭做第一例,假如沒一針見血,醫生們就釋然了:看,主任也沒成功。”康焰笑稱,但那天自己幸運的一次成功,讓同事們又有了壓力——這是醫療隊緊張工作中為數不多的小樂趣。

整建制接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兩個重症病區,在康焰看來就像自己的科室又按規劃拓展了兩個新病區。華西醫院連續十年位列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排名第二,華西重症醫學科崛起於5.12汶川大地震,此後又經歷了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和一系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考驗,原本就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重症救治快速拓展體系,來到武漢,只需根據實際情況略作調整。“經常有人問我,華西醫療隊面對這種應急救援,是不是要付出超常的代價?我告訴他們,沒有。”

2月29日,南方週末記者訪問了華西醫院援鄂領隊康焰。

“黃區”最棘手:不知“第二隻靴子”何時落下

南方週末:來到武漢之後最先做了什麼?

康焰:我們進駐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病人做評估和篩查,把重症病人分成了普通重症、危重症和極重症,對應綠區、黃區、紅區。綠區的患者做一般的治療就行了;黃區患者年齡較大,合併有基礎疾病,新冠肺炎會加重這些合併疾病;紅區的病人情況最重,器官功能衰竭、休克、急性腎功能損害,除了持續監測各項生命體徵,還需要器官功能支持。紅、黃、綠區的患者各佔約10%、15%、75%。

分級的意義在於,不同級別的病人都能得到最恰當的關注和治療,同時我們的人力資源也可以得到最優的調配,比如紅區的一個病人需要三個護士照看,綠區的就不需要。我們總共才來了30名醫生,99名護士,按照國家標準的ICU配置,缺口至少一半。通過合理的分級救治,我們現在基本能夠保證醫療救治的順利進展。

对话医疗界四大

康焰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南方週末特派記者崔慧瑩/圖)

南方週末:和“5.12”汶川地震相比,這次的重症患者多嗎?

康焰:從我們接手的情況來看,極重症病人約佔所有確診病人的10%。我指的是從ICU角度看需要上設備、插管的病人;需要高流量氧療或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比例約佔20%-30%。

真正讓我頭疼的是黃區病人,如果護理和治療不到位,很容易從危重症變為極重症,一旦那樣,死亡概率會非常高。黃區的患者年齡普遍較大,基本都合併有嚴重營養不良,血糖波動、心臟病,這些基礎病會讓新冠肺炎加重。但病情發生變化之前,你無法干預,你不知道“第二隻靴子”何時落下,一刻都不敢掉以輕心,黃區的這些患者決定整個戰局成敗。

南方週末:第一批病人出院後,後面收進來的病人病情會輕一點嗎?

康焰:雖然收進來的病人數量在慢慢減少,但是危重程度明顯增加。到了這個階段還沒治好的,一定是病情加重的。這是現階段比較棘手的問題,特別是極重症的病人,救治難度和救治效果都面臨很大的挑戰。紅區最多的時候有6個病人戴呼吸機,兩個上ECMO支持。

南方週末:對救治成功率或死亡率,會設定目標嗎?

康焰:不會設具體目標,但其實有目標:每一個病人我們都不想讓他走。目前兩個病區總共收治了141個病人,走了3個。

華西重症團隊的家底還沒被“掏空”

南方週末:這次華西醫療隊還帶了醫用氣體工程師,人員配備是怎麼考慮的?

康焰:華西醫療隊的人員配備是精心謀劃的。我們是第3批,來之前得到的信息是缺物資、氧氣壓力跟不上。因為要接管重症病區,重症佔了絕大部分——30個醫生中有6個重症醫生,99個護士中42個是重症護士。考慮到其中老年患者比例較高、合併基礎疾病多,我們還派出了感染、心內、腎內、呼吸、神內、中西醫結合的醫生。隊伍中還有心理諮詢師,甚至帶了一名醫用氣體工程師,所以我們開展工作非常順利,8號下午來現場看了一下,9號就把所有的病人全部接手了。

南方週末:重症醫護的比例很高?

康焰:是的。華西的重症團隊總共有近六百人,前後幾批一共出來了一百多個護理,家裡的工作還得正常進行。經常有人問我,華西面對這種應急事件,是不是需要付出超常的代價?沒有。華西的拓展能力很強,不管是人員還是物資設備都沒有問題,我們只需要啟動不同的應急預案。還有人問,你們都穿著尿不溼去上班?我告訴他,華西的醫護人員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通過合理排班,護士每4小時輪班,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30個小時,能保證他們有最好的精力、提供最高效的護理。

对话医疗界四大

隊員排隊回酒店,洗手、消殺等以減少傳染風險。 (採訪對象供圖/圖)

南方週末:醫護人員是否輪轉過ICU,對危重病人的救治會有多大區別?

康焰:有一句話很好地描述了ICU的特點:急治標,緩治本。ICU的病人往往伴有嚴重疾病導致的重要器官損傷,引發生命危險。所以我們的首要目標是把緊急的問題控制住,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關注什麼原因導致的他的原發病。

從緊急救治上,專科大夫的意識可能稍弱,但是當患者最基本的生命體徵一旦維持住,這個時候專科醫生的作用就很好的體現出來了,他就會很仔細地研究病因、怎麼從源頭上阻止進一步損害。我們每天上午9點有多學科查房,下午4點半有多病區多學科MDT討論,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團隊中不同專業醫生的作用。華西的團隊中都是各專業的年輕骨幹,專業知識強、求知慾旺盛,協作精神也非常好,基本沒有經過很顯著的磨合期就順利開展工作了。

“重症大夫的胸懷寬廣一點,對病人有好處”

南方週末:不同專科的醫生在一些問題上可能會有分歧,比如呼吸科醫生比較傾向於無創吸氧,重症醫學科傾向於早插管。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康焰:不同專業的醫生的疾病的關注點不同。具體到插管,前期的指導思想是“能不插管就不插管”,其實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還不是特別瞭解,認為開放氣道後的氣溶膠傳播會對醫護人員帶來很大的風險。但在重症醫生看來,最重要的目的是救病人,那麼病人什麼時候需要呼吸支持,就應該在那個時候給他呼吸支持,這樣他才有可能挺過來。

前期插管的時間偏晚,更多是無奈之舉,因為我們的防護設備跟不上。當時的工作重點是怎麼把新冠病人篩出來進行隔離,當時我們的傳染科、呼吸科大夫都做了很大的貢獻。到了中後期,重症患者救治成為工作重點,救治關口前移,國家衛健委提出“應治盡治”“要敢於上手段”,意思就是病人需要呼吸支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上。所以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時機、認識是否成熟和恰當。

激素治療同樣如此。你要對病人的整個免疫系統、炎症反應作出精準判斷,這時激素可能幫到他,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激素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

南方週末:這些問題在華西醫療隊已經有了相對共識,還是說也會有分歧?

康焰:這不但是共識,這是常規。早期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對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插管這類的治療會相對謹慎地去做。但在華西醫療團隊,只要病人有需要,突破這樣的年齡我們也在做。我們第一位插管的病人78歲,原來的身體條件還可以,所以我們也在給他做。現在各個醫療隊中,70歲以上插管的病人比比皆是。插管不一定能把他們救過來,但至少保留救治的希望。也有人說,插管病人的死亡率很高,那是因為他的病情發展到需要插管才能夠搶救的時候,風險本來就很高,如果這些病人不插管的話,死亡率會更高。

对话医疗界四大

華西援鄂醫療隊與後方進行重症患者的多學科遠程會診。 (採訪對象供圖/圖)

南方週末:華西醫療隊中ICU大夫怎麼和其他專科合作?

康焰:ICU被稱為“醫院中的醫院”,當專科病人病情加重,引發多器官損害的時候,專科醫生就會尋求ICU的幫助。但我一直認為,在重症治療上,主管大夫的胸懷寬廣一點、對其他專科的意見包容一點,對病人是有好處的。

舉個例子,我們樓下的16病區是腎內科大夫在接管。那天他們有一個43歲的患者病情加重,必須插管。那個主任當時就在群裡說:我們有個病人要插管了,我們沒有ICU大夫,也沒有呼吸科大夫,處理起來可能有難度,哪個病區能夠協助我們把病人轉過去?我看到以後就說,我們23病區可以接收,然後就組織我們的大夫把病人轉上來。

我們最初考慮先把病人轉上來再插管,但大夫下樓一評估發現根本不行,於是我們緊急在下面給他做了氣管插管。插管後病人的心跳急劇減慢,不到20次,我們還給他做了心肺復甦。從最開始的評估到最後的轉運花了4個小時,上來以後5天,病人就順利拔管了。我給我們的醫生說,這個病人不僅僅是我們救活的,而且是16病區的主任,關鍵時刻招呼了一聲,讓他抓住了救治的機會。

ICU中也有很多的病例,我們發現一直支持下去效果不好,也許就是某個原發病控制的不好。我們病區有個老人,有非常嚴重的類風溼關節炎,在床上躺了一年多,進食困難,來的時候嚴重營養不良。我們團隊正好有風溼免疫的教授,對他的類風溼關節炎做了相應治療,兩三天以後病人的症狀就明顯改善,很快就要出院了。所以ICU和專科之間的互相協調和幫助,會讓救治效果得到提升。

沒有“突然變化”的病情

南方週末: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說,某些病人的病情出現“突然”惡化,這是為什麼?

康焰:重症大夫中流傳一句話:沒有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只有病情變化的突然發現。“突然變化”之前一定會有蛛絲馬跡。舉個例子,住院醫生交班時會說:某某病人昨晚血壓突然掉下來了,如果他要說到“突然”怎麼了,我就會問他:血壓什麼時間掉的?之前發生了什麼?你當時在幹嘛?把這個“突然”的過程還原。很多時候,在前面的某個時間點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改變,只不過這種變化可能沒有突破限度,或者是你不夠敏銳,沒能發現這個事情。

对话医疗界四大

隊員正在對重症患者進行救治。 (採訪對象供圖/圖)

南方週末:隔離病區的醫護比平時少,怎麼能做到及時發現?

康焰:靠的就是集中管理。比如紅區的8個急危重症患者,醫生護士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剩下的30個病人,我們只要定時去巡視查房。ICU內部也有輕重緩急,要把有限的力量放在最需要的病人身上。

新冠肺炎是傳染性疾病,對我們的臨床工作還是增加了不少困難。比如病人突然發生問題,清潔區的醫生要進去,穿防護裝備怎麼也要十幾分鍾。所以現在針對危重症病人,我們讓裡面的護理人員每小時報一次數據,大家就心裡有數了,如果這個小時情況不好,大夫們就得先把防護服穿上。

南方週末:一些患者的肌鈣蛋白升高,還出現了肺以外其他臟器的損傷,對這些現象怎麼解釋呢?

康焰:全民關注新冠肺炎當然是好事,但現在全民都成了新冠肺炎專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肌鈣蛋白只是眾多指標當中的一項,現在很難單用一個指標來說明問題,能夠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綜合性的治療措施。

SARS、MERS、H7N9都已經證明,只有綜合性的措施加上針對病因的治療,才可能解決問題。所以為什麼在重症患者救治上,ICU大夫要走到前臺來,因為他們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救治。不能說他現在是以肺炎為主,我就只治肺炎。呼吸功能維持、循環功能的維持、營養支持缺一不可。新冠肺炎的救治也不像武俠小說,給你一個解藥就好了,不要寄希望於某一種“神藥”能夠藥到病除、妙手回春。

訂閱南方週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週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南方週末特派記者 馬肅平 崔慧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