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老巷

巷子,應該是一座城市中最富有生活氣息的建築。人們美好的、憂傷的或最值得懷念的事情都發生於其間。

讀巷可謂讀史,從巷名或是巷內的建築可以解讀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北京以四合院和衚衕文化被人們所稱道。

榆林的老巷

北京的衚衕也就是榆林的巷子,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聽老輩人說,城市化發展把榆林的巷子都割開了。過去榆林的巷子繁多而悠長,無論是富紳或是貧苦人都居於其中。最長的一道巷當數李學士巷,不光因其巷內出了不少名人,更因上、中、下巷連起來,光是大門都不下百個,居住於其中的人數就更無法計數了。

榆林的巷子主要分步於大街上,深入其中,沒走過的人也許會迷路,但幾乎不可能迷失方向,因為這裡的巷子巷巷相通,道道相連。它們避開了寬敞的大路,但距離主要的街道又不算太遠,為榆林增添了不少的魅力。和繁忙的大道不同,巷道縱橫交錯,彼此相通,有時也會出其不意地把人們引到某座幽深靜謐的古剎。巷道里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除了偶爾有幾聲犬吠,絕沒有大車小車鳴笛的的嘈雜紛亂。巷道里有時也可能看見三五成群的孩子在玩跳皮筋、打彈子游戲。所有的人家都是高牆護院,大門緊閉。即使是開著門,院內也必定有影壁擋住外來的視線。

巷道的名稱最能體現具有鄉土氣息的特色與風格。它們的名稱多由當地居民所起,因此總是那麼生動形象。名字用詞用的是方言土語,並不求風雅,卻也簡單易懂。如曹臘肉巷,相傳過去有戶曹姓賣臘肉的人家,因為臘肉好吃,所以其居住的巷道百年來也就被人們冠以其名而稱。曹家臘肉在榆林早已絕跡,但以其姓和其臘肉冠名的巷道,百年來都留給人們許多關於美味臘肉的暇想。

榆林的老巷

以出產命名的巷子有砂鍋巷、豆腐巷、芝圃巷、瓦窯溝巷等。陝北人樸實厚道,從直白的文字可以讀出這些巷子的出產。更多的巷名以其所在地的建築而命名,如關帝廟巷、鐘樓巷、新樓巷、萬佛樓巷、普濟寺巷、四方臺巷等等。雖然有些廟宇道觀早被拆毀,但從巷名倒可以讀出,此地儒道信仰的興盛。還有以巷內所出名人而貫名的巷子,如李學士巷、常官巷、呂二師巷等。這些人雖早已做古,但卻以另一種方式長久地留在了這個城市人們的記憶中。

現如今,時代發展,人們的居住方式也由從前的巷道變成了高樓大廈。有人說,居住環境雖然越來越好,但高大的樓房始終給人感覺缺少些煙火氣和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氣息。如今老城內的巷子裡還住著不少的老年人,如他們所說,兒女都住進了樓房,也叫他們搬去同住,但住上幾天就受不了了,感覺像被關在籠子裡,出入都及不方便,而且左鄰右舍都不認識,想找個說話的人都不容易。還是住在老城裡好,巷裡的人都認識,結伴上街買菜或是一起鍛鍊都有個伴。

重要的是建築是死物,人才是活的,人於其間生活才有濃濃的人情味在裡面。(文:閆曉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