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1988年上映的電影《雨人》,由美國猶他州鹽湖城一個自閉症患者為原型改編而成。在同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激烈的角逐中,斬獲第6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等諸多國際大獎。

影片講述了金錢之上的汽車商查理為了鉅額遺產,誘拐了自己患有自閉症的哥哥雷蒙。試圖通過獲得雷蒙的監護權來奪回屬於自己的遺產。但是一路上和哥哥相處的過程中,查理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的溫暖,放棄對遺產的執著,實現情感的迴歸。

作為一部好萊塢影片,《雨人》並沒有走好萊塢電影常見的恢弘鉅製路線。而是精雕細琢,通過對人物塑造、場景設計以及細節的嚴格把控,來展現人性和親情的可貴這一主題,賦予了電影深刻的文化、道德內涵,深層次的引發人們對於人性的思考,在20世紀80年代有著巨大的影響。

故事題材本身並不新奇,是一部以家庭倫理為線索的公路片。然而它卻能夠憑藉精妙的拍攝技藝和簡單的故事情節,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在眾多奧斯卡提名影片中突出重圍。本文將從故事的取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細節表現力三個方面,講述電影如何通過簡單平實的劇情深刻的展現人性的魅力。

《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1.故事的取材

影片《雨人》的主題是兄弟情,沒有氣勢恢宏的打鬥場面,也沒有衝突激烈的情節,劇情發展以兄弟兩人的公路旅行推進。得益於導演巴里·雷文森的敏銳觀察力和洞悉力,將鏡頭聚焦於特殊的群體:自閉症患者,讓原本劇情平淡的影片散發出煜煜的人性光輝。

達斯汀·霍夫曼扮演的自閉症患者,雷蒙總是吐詞不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Raymond”念成“Rain Man”,意譯過來就是“雨人”。在影片上映後,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這一特殊的群體,"雨人”從主人公的綽號變成了自閉症患者的特有代稱。

①藝術源於生活,用電影藝術來呈現人間真情

藝術源於生活,親情、愛情,是電影中永恆的主題之一。類似的主題觀眾早已看過成百上千,僅憑平手足情深是無法打動觀眾的。

電影《雨人》在此題材上進行了突破,主角雷蒙的原型是一自閉症患者皮克,他精通曆史文學等十五門學科,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誦9000本書籍卻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甚至生活無法自理。

好萊塢編劇巴瑞莫羅,根據皮克的特質刻畫出了天才和傻瓜並存的“雨人”形象。

電影中並不是簡單的講述兄弟情深的故事,而是融入了多種元素,親情、利益以及特殊群體,這些元素相互交織。

影片中“雨人”與“雨”其實並沒有聯繫,只是因為雷蒙吐詞不清晰而唸錯的一個名字。片名取名《雨人》,其實是在暗指自閉症患者們所擁有的一種特質,他們無法和常人一樣溝通交流,不能清晰的表達,看起來笨拙而呆滯。

影片中雷蒙有著非常規律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無論查理怎樣跟他解釋飛機是安全的,也堅決不乘,當查理想要強行帶他去坐飛機時,他就會發狂般的捶打自己的頭部。

當雙方中的一方不能正常溝通交流時,一方的情感無法傳遞給另一個人,這就增加了劇情發展的難度,從而調動了觀眾破解難題的情緒。

然而,在某些方面他又具有天才般的能力。雷蒙雖然看起來刻板笨拙,但是卻具有極強的計算能力。對於複雜的數學運算,能夠秒答。

弟弟查理利用他的這種能力去賭場豪賭,賺的盆滿缽滿。查理對雷蒙的利用一方面凸顯了查理貪婪自私金錢至上的醜惡嘴臉。另一方面雷蒙對於自己被利用毫不知情。在這一過程中,親情利益以及與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特質這三種元素相互交織,使得影片的主題變得更加豐滿。

《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②影片將鏡頭對準“雨人”這一特殊群體,呼籲給予自閉症患者更多的理解與關愛

《雨人》是奧斯卡影片史中首部以自閉症患者為主題的電影,影片除了展示自閉症患者的生活狀態,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的家庭倫理以及與親人間的感情問題。

影片中雷蒙因為不小心用熱水燙到了小查理寶寶,因而被送去療養院。在療養院,他一直是處於被照顧的對象,在普通人看來是沒有思考能力的“病人”。但是在和查理的相處中,雷蒙其實始終記得“不能傷害查理”。

我們常常以為自閉症患者沒有思考能力,影片向我們傳達了一種理念:自閉症患者也是有自己的邏輯體系,思考方式。如果親人之間能夠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而可以把它們當做包袱,遠遠的甩開,會讓他們在孤獨荒涼的世界裡多一絲溫暖和慰藉。

自閉症目前的發病率高達1%,而且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精神性疾病。影片反映了當今社會一種普遍的問題,孤獨症患者離我們並不遙遠。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起初查理知道雷蒙的存在時,是憎惡的,因為他剝奪了他繼承遺產的機會,接著是利用的心態,想要通過雷蒙賺錢,最後則是發自內心的想要照顧哥哥。查理對雷蒙的情感變化非常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而雷蒙對於查理從最初的抗拒,到最後那句“two is good”則暗含著對查理的接受與認可。

在生活中,孤獨症患者的數量日益增加,這個群體的數量是巨大的。影片聚焦於這個主題上,呼籲了更多社會人士對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注,讓普通人對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的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以及支持。“雨人”一詞由此誕生。影片所弘揚的道德內涵,是角逐眾多優質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2.人物形象的塑造

《雨人》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劇情主要通過兄弟兩人的旅途來推進。兩個主人公的形象設計非常特別,一個是精明能幹,利益至上的汽車商人查理。另一個是單純木訥、生活不能自理的自閉症患者雷蒙。導演通過兩人不同的性格和外貌特徵,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價值取向。

①人物形象的反差: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代表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導演通過旅途中所經歷的事件,兩人的對話、動作,向觀眾展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影片的構圖中, 查理高大帥氣, 而雷蒙以稍稍俯拍的機位拍攝,顯得矮小羸弱。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對立的狀態、逐漸激化的矛盾則指向了不同的價值觀念。

高大的查理這一人物形象代表著過度追求物質利益的資產階級。雖然查理看起來是精明能幹的正常人,但是查理在心理上是有缺陷的

當他接收到父親過世的消息,沒有任何的悲傷的情緒。為了獲取遺產,不惜拐走患有自閉症的哥哥,種種行為都表明了他在情感上的缺失。

看似有生理缺陷的雷蒙則傳達了一種親情至上的價值觀念,代表著工業社會下的情感缺失的精神救贖。雷蒙患有自閉症,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但是他的內心中親情始終是最重要的東西,不摻雜任何利益和雜念。在影片結尾處, 登上火車的雷蒙第一次顯得比查理高大, 暗指真情戰勝金錢的慾望。

影片以雷蒙和查理行為和思想上的對立展開劇情。通過這種矛盾和對立使得兩人的性格特徵形成鮮明的對比, 進而突出電影人性終將戰勝慾望的主題思想。

《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②演員精湛的表演:傳神的再現自閉症患者的世界

不同於湯姆.克魯斯扮演的查理英俊瀟灑,霍夫曼所扮演的雷蒙顯得矮小羸弱。由於自閉症患者不善於交流的特質,霍夫曼在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沒有過多的臺詞,基本上靠眼神和肢體語言來詮釋。

自閉症患者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規律和固有習慣。雷蒙在被煙霧報警器驚嚇到的時候,驚慌失措的用頭撞玻璃,以及平時呆滯的目光、僵硬的肢體都十分精準的展現了一個自閉症患者的狀態。尤其是雷蒙吐詞不清晰,將雷蒙念“rain men”,更是影片的點睛之筆。

霍夫曼為了更加傳神的表現出自閉症患者的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去了解自閉症患者的生活 ,觀察和模仿他們的生活習性和典型特徵,正是有了之前切身體驗,才能完美的詮釋了人物角色的本質和真諦

對於霍夫曼來說,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扮演好雨人,憑藉這一角色征服了觀眾和評委,在第六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激烈角逐中斬獲最佳男主角。對影片來說,霍夫曼對角色的精彩演繹也增加了影片的魅力。

《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3.細節表現力

不同與以往的的好萊塢大片,《雨人》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溫情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氣勢恢宏的打鬥場面,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優秀的細節表現力。每一個動作和每一段臺詞都在圍繞電影主題展開,使整部影片顯得結構嚴密, 邏輯清晰。正是由於對細節的高效把控,才讓影片由始至終都洋溢著溫情

①這部電影以雷蒙和查理荒誕離奇的矛盾衝突為主線展開帶有一定的喜劇色彩,

故事和情節的設計編排貼近生活, 真實自然。影片中的很多情節都用了黑色幽默來處理,在讓人忍俊。雷蒙身為一個自閉症患者長期住在療養院,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雷蒙的異常行為放在普通環境中,極具喜劇色彩。

雷蒙有著一成不變的習慣,一定要在固定的時間看固定的電視節目,吃固定的食物,在固定的時間睡覺,穿特定雜貨店買來的內褲。沿途中查理為了讓他看電視,借來了一戶人家的電視,孩子們都因為沒有動畫片看而哇哇大哭,雷蒙看著固定的節目露出開心的笑容。

這一細節將他與孩童聯繫起來,反映出雷蒙單純的內心世界,同時孩子們的哭鬧和雷蒙臉上願望得到滿足的幼稚表情對比之下,使影片具有輕鬆和幽默之感。

《雨人》:簡單平實的劇情,為何卻能夠感人至深

②汽車是一切矛盾的起始點,逐漸推動著情節的發展

作為公路片,公路和汽車是主要的敘事場景。汽車是電影劇情的載體,也是引出故事的導火索和主人公情感的承載體,貫穿全劇,推動情節的發展。

影片伊始,鏡頭對準的是一輛吊在半空中的汽車,點明瞭查理的工作背景。接著查理得知父親的遺囑是把造成父子倆關係的那輛敞篷車留給他。因為雷蒙拒乘飛機,他只好驅車完成旅程,將原本3個小時的路程延長為6天,給劇情創造了充分的敘事空間。

導演選擇汽車作為敘敘事背景,是因為在工業背景下,汽車在美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汽車作為敘事場景更加貼近生活,符合美國人的審美需求。汽車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 起著連接起全劇的作用, 作為帶有寓意的喻體, 它承載著查理經歷的一次心靈迴歸的旅程。

結語:

這部電影以平時的風格,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間真情的感人故事。

在現代物質文明日益發達的社會,對物質的過度關注常常會導致情感的缺失,以此提醒人們關注內心的情感。同時影片將鏡頭對準孤獨症患者這個特殊的群體,呼籲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是將電影所表達的情感主題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