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一、为人儿女:孝顺的边界在哪里?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善良的国人都知道,百善孝为先。

然而,孝顺却未必都能做到。

孝敬父母,老吾老这是做人的基本和根本。孝顺,则未必。

始终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家教语境下,前人兴、后人跟,才是最朴素的传承和教育。

然而,在这看似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背后,却总有大逆不道的故事在演绎。

网传,这个一直跪着的母亲,与怡然自得发着朋友圈的儿子之间,不知道发生过什么,或正在发生着什么。

但可以想见的是:跪着的母亲是错的。坐着发朋友圈的儿子是错的。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为人父母,当有自己的原则边界。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不可推脱。

二、为人父母:目送TA的背影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最近,有个上热搜的新闻。说的是,父母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找北大毕业的博士,失踪20年了,希望他能回家看看。

博士最后也回应了。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乎,一水的谴责声讨,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当然,也包括大师兄本人在内。然而,事实上,却令人大跌眼镜——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作为来自乡下的孩子,成人成才多有不易,可想而知。

也许,在王永强的父母看来,不管在他的成长路上做过多少,做过什么,似乎到最后一切“索取”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做父母骨子里的自私自利与天经地义,实际上就是对“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等值交换的背叛,进而成了儿子“你不养我小我也不养你老”的价值观和最后的永不相见。

从本质上看,越来越开放开明的国人,已经逐渐走出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固化思想和观念。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我看来,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有的心态与职责边界:我可以养你小,却未必就要你来养我老。

相对西化的18岁成人礼的普及流行,实际上是有助于建立起孩子独立面对生活,各自独立的空间与思想意识,也只会越来越成为共识和大势所趋。

更为重要的边界更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的理清界定。这是许多中国家庭矛盾产生爆发的核心问题之所在。

在网上,曾发起过关于专职“陪读妈妈”好还不好的讨论,现在更是流行家长平时陪同孩子做作业,周末还要陪同孩子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各种辛苦简直苦不堪言。

不管事实上是不是学校有要求有规定,孩子读书固然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但是这种典型的包办代替,无异于是父母与子女的权责利模糊不清,任随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心里作祟,进而导致对儿女心智不健全的干扰影响蔓延。

这也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进而渗透到儿女成年生活的干扰和影响。比如求职、婚恋、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左右、横加干涉,都会成为习惯。

三、角色定位与亲情边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亲密有间:做儿女,做父母,唯独不能没有这些边界线

家庭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家风正不正,毋庸置疑,都会深刻影响一代一代人的传承。

很多时候,我们平心静气想来,回首过往,往往都会发现,原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儿女为人父母。

严格界定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边界,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考量——

◎当好第一任老师:子不教,父之过。那么子不孝呢?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夫子也说过,子不教父之过。那么,如果无能不孝呢?哪又何尝不是父母的过错。

◎清晰的边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养儿育女原本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为人父母做当父母应该做的事,当儿女的自然也会做好自己职能职责范围的事中,那种凡事都喜欢越厨代庖,大包大揽或者不闻不问都是极端的两端,往往也是最失败的选择。

◎都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俗话又说:家和万事兴。

凡事不要太较真,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适当是和和稀泥,如果是基于家和需要,其实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家风正,可传承。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句话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

其意为:一个家庭只有保持俭朴的传统才会兴旺,人只有保持勤快身体才会更加健康;既俭朴又勤快的人,生活上便永远不会贫贱。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国法都是规则,也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本行为准则。父母能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子女方可上行下效,宽以待人。做不到这一点,再多的努力都会陷于“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不了了之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