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能解釋二八定律嗎?

盧豔


【五分鐘學管理】李切切回答您的問題

答:可以放在一起理解,但本質不同。

二八法則是對當前財富分配不均勻的靜態判斷;馬太效應是對財富分配發展動態趨勢的判斷。

馬太效應:貧者越貧窮,富者越富。

二八法則:帕累託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事實證明:《21世紀資本論》中做過研究,社會規律如此,美國1%的富人擁有國家財富的33%以上。這就是二八法則,也叫做關鍵少數法則,是對社會當前百度分配狀態的判斷,即少數擁有多數財富。

此外,動態的來看,從歐美過去300年的發展情況來看,資本的收益平均在每年4%-5%,而國民收入平均增長在每年1-2%。因此,社會總體的發展趨勢是資本的收益必然會大於崗位收入和利息收入,也就是說越有錢通過投資賺取利潤越容易。

你想要以工資收入的提高,跑贏一個聰明的富二代通過投資來賺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意思是,天的道,比如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多的的流向少的,而人的道是反過來的。

贏家通吃在人類社會是普遍現象,互聯網企業競爭更是如此,比如:只能有一個滴滴,只能有京東淘寶,只能有一個微信……而其他平臺的份額即便生存份額也不大,華為、BAT越是市場份額大,越有資金投入到研發當中去,越能夠贏得市場競爭,這也就是為什麼如共享單車、美團、餓了嗎等項目,紛紛都要抱騰訊阿里的大腿。這就是馬太效應。

綜上,二八法則是對財富分配的靜態狀態判斷,而馬太效應可以理解為是財富分配的動態趨勢判斷。


5分鐘學管理


馬太效應《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二八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附:破窗理論等在商品營銷中,商家往往會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種產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機會都必須抓住.而“二八法則”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典型的不平衡現象:80%的成績,歸功於20%的努力;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20% 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的普爾斯馬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於這一經營理念.“二八法則”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活,如一個人應該選擇在幾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強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現;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標,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





行走濟寧


長尾理論是由一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總結並提出,他認為,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

二八定律指出: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以及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衡關係。它為這種不平衡關係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標準:80%的產出,來自於20%的投入;80%的結果,歸結於20%的起因;80%的成績,歸功於20%的努力。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二八定律:

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心理學家說,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他們生就鶴立雞群。20%的人享受了世界上80%的愛情,甚至辦掉全世界80%的結離婚手續。這20%的人總是在愛和被愛,而餘下80%的人只好尋尋覓覓,苦苦追求。

二八定律主張:一個小的誘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就字面意義看,即指你完成的工作中,80%的成果來自你20%的付出。因此,對所有實際的目標,我們80%的努力——也就是付出的大部份努力,只與成果有一點點的關係。這種情況看似有違常理,卻非常普遍。

通過調查和分析,發現無論是國際發達的傳媒業,還是處在上升階段的中國傳媒業,都在很多方面呈現出“二八定律”:20%的產品或20%的客戶,為企業賺得約80%的銷售額;世界上大約80%的資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消耗;世界財富的80%,為25%的人所擁有;

總而言之,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的這種不平衡關係,可以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的出現,和二八定律好像產生了直接衝突。所謂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從統計學中一個形狀類似“恐龍長尾”的分佈特徵的口語化表述演化而來。

對一些經理人來說,在某種意義上,長尾理論是對二八定律的顛覆。在全新的商業模式下,公司的利潤不再依賴傳統的20%的“優質客戶”,而是許許多多原先被忽視的客戶,他們數量龐大,足以讓你財源滾滾;從公司產品的角度分析,拳頭產品主打市場的老套路將趨末路。

作為經理人,要保持企業穩定的發展,要保證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就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遵循“二八定律”,明確20%的核心成員是誰,這些人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優勢,他們需要企業給予他們什麼,以便採取相應的策略,通過重點培養和激勵這20%的骨幹力量,充分發揮他們的骨幹帶頭作用;同時,經理人還必須善於運用“長尾理論”,絕對不可忽視普通員工的效應,努力帶動另外80%的普通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達到提升整體素質,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目標的目的。

一個企業或者組織就是一個滾動著的圓球,少了20%圓球無法滾動,缺了80%更無法滾動。一個經理人既不可主次不分,眉毛鬍子一把抓,也不可只抓了20%,丟了80%,應讓不同能級的人互相搭配,力圖形成一個最佳的能力結構或能力場,以達到能力優化組合。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幹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採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而這種奮鬥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嚮往的榮譽。

在有機化學的加成反應中往往存在著馬太效應。如果原基團上已含有所要加成的基團,則所要加成的基團加在這個已含有所要加成基團的概率更大。這句話很繞口,舉個例子。比如HCl加成到CH2=CHCl上,產品有兩種,即CH3-CHCl2 、 CH2Cl-CH2Cl。而前一種產品的產率要比後一種產品的產率高很多。這就是馬太效應的一種體現


知趣百事


大家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馬太效應,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人類社會規律。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內涵:指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libaixian


這是實事,但不是真理/,一切發生的實事,與是,非有關。

人本性的惡,來原於,在歷史上找與自己有證明和證據的所謂理來為它們正名小團體

而不認為滑稽和可笑嗎。

終於明自了他們傳經的邏輯最終目的。

阿門?

這才是禺民的合理解釋!


i米和平


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則……

馬太效應闡述的是:“強者逾強,弱者逾弱,弱肉強食”的不平衡狀態。二八定律說明的是:“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20%的人創造了80%的財富 等等不平衡現象。總之:兩者都是對不平衡的自然法則的一種精煉總結。


依凡影視愛剪輯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馬太效應這個揭示的是一種規律,但是也揭示了一種人性。

二八定律就是一種規律。這是資本的作用。也就是俗話說的錢找錢,滾雪球。


安雅威


馬太效應是指優勝劣汰,優者生存,弱者越弱。二八定律指的是一件事的結果肯定有一個必然的機會,假如100次沒有有效率95%,那麼,再加100次,就有可能到不了95%,那麼再加100次……如此循環,不管多或少,二八定律是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