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會怎麼樣?

慶德說法


下令逮捕慈禧??命令下給誰???

問這個問題的人顯然對中國古代的權力關係沒有概念,認為人只要帶上“皇帝”倆字,就是天王老子,說抓誰就抓誰?

光緒這個皇帝沒有了慈禧,根本就不算是皇帝。

提起光緒帝,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聯想的詞就是——傀儡。

實際上,光緒雖然在皇帝隊伍裡權力算是很小的,卻也並不能完全算是傀儡,至少在某一段時間裡不算傀儡(光緒十五年到二十四年光緒親政期間)。

而且,光緒這個傀儡相比於漢獻帝、唐昭宗、隋恭帝這樣的傀儡皇帝要好太多了。古代的傀儡皇帝多受制於權臣和軍閥,而光緒帝受制於自己的親姨。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傀儡皇帝隨時都有被滅口取而代之的風險,而光緒帝則不然,慈禧對光緒應該說還是很真心的,畢竟慈禧自己的兒子死了(同治帝),她是真心想把權力傳給這個親外甥。

所以,在光緒十五年以前,雖然慈禧垂簾聽政,但光緒並沒有受什麼委屈,他當時也的確年齡尚小,慈禧是拿他當接班人看的。

光緒十五年,慈禧年齡大了,準備退休享福了,於是光緒開始親政。此時的光緒雖然沒有完全掌管大局,但是還是有相當大的權力的,比如高官人事權,對全國的行政命令權,甚至還有京城軍權等等。

但此時光緒的權力雖然大,清朝政府上上下下的班底卻還是慈禧的老班底,掌權的還是榮祿、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慈禧的鐵桿。光緒雖然可以下令,但大家聽皇上的原因也不過就是賣老太后一個面子而已。

如果光緒命令這些人抓捕慈禧,那真是與虎謀皮,自討苦吃。

如果光緒能夠慢慢的接過權力,認真的培養自己的勢力的話,他是可以逐漸掌握真正的權力的,到時候順水推舟拿掉慈禧,是有可能的。

注意,這裡說的拿掉絕不是逮捕慈禧,中國封建時代有自己的政治規則,兒子抓捕母親(即使是名義上的母親)那是大逆不道,哪怕是皇帝也是絕對不敢做的。

更何況,光緒帝也根本沒有那個手腕。

慈禧和光緒的矛盾是怎麼激化的?

光緒是一個典型的志大才疏,會說不會做的皇帝。有點類似於崇禎,辦事用力過猛,什麼都做不好。

他親政接近十年,居然沒有培養出一支自己的政治勢力,到了光緒二十四年,也就只有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支持他。

而這些維新派,基本都是一群書呆子,沒有權力不說,腦子還一根筋,辦事兒遠遠不如守舊派的老油條們圓滑。

在戊戌變法開始之前,光緒是請示過慈禧的,慈禧並沒有表示過反對。老太后自己也覺得,大清走到這步已經行將就木了,改一改也沒啥不好。

但是光緒帝不明白,這種動搖國本的改革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他想一步到位——一天之內下達了一百零二道聖旨,免了六個部的侍郎,把沒有任何資歷的康有為、譚嗣同等放進核心權力層(軍機處)。

這樣激進的舉措引起守舊派的強烈反彈,大家紛紛去找慈禧告狀。但慈禧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對,只是收回了北京的兵權和高官任免權,對於光緒的維新舉措,慈禧並沒有喊停。

慈禧沒有堅決反對光緒維新,光緒知道。而光緒也沒有想要打擊慈禧,因為沒有慈禧的支持,他這個政權能不能玩的轉都很難說。但了光緒二十幾年,大清的統一基本是靠老太后的威望在維持著,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這些地方實力派,能給光緒幾分面子都很難說。

所以雖然慈禧收回了一部分權力,但雙方並沒有撕破臉,表面上還算和平。

但是,雙方的信息溝通出現了問題。

從慈禧收回高官任免權以後,北京就出現了各種傳聞,有說維新派要暗殺慈禧的,有說慈禧準備廢黜皇帝的。

如果當時慈禧住在紫禁城裡,跟光緒每天見面,這些流言都能破解。可是慈禧當時住在頤和園,這問題就大了。一段時間以後,帝后雙方都認定了對方要對自己不利。

1898年9月14日,光緒帝召見維新派核心人物楊銳,效法漢獻帝贈予了楊銳一個“衣帶詔”,上面寫“朕位幾不保,命康及四卿諸同志速設法營救”。

康有為等人看見詔書,抱頭痛哭。可是哭完了一點辦法都沒有——實權職位都在慈禧手裡,他們手下一個兵都沒有。

由於北京兵權都在慈禧手裡,當時在天津練兵的袁世凱進入了維新派的視線。

譚嗣同等人建議光緒拉攏袁世凱,於是光緒在9月16、17日接連召見袁世凱,賜予他侍郎之職。

9月18日夜,攤牌的時候到了。譚嗣同去拜見住在北京法華寺的袁世凱,要求袁世凱帶兵包圍頤和園,控制慈禧,掌控大局。

袁世凱幾乎沒有猶豫的,就答應了譚嗣同,答應與維新派共進退,推翻慈禧。

緊接著,在譚嗣同走後,袁世凱也沒有猶豫的決定告發譚嗣同等人的計劃。

20日,光緒帝再次接見袁世凱,似乎確認了二人合作之事。隨即袁世凱返回天津,回到天津以後,袁世凱直接找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慈禧的心腹,北洋大臣榮祿,告發了光緒的計劃。

接下來的事兒就順理成章了,榮祿連夜坐車去向慈禧告密。慈禧聽後大為震驚,緊急前往紫禁城控制光緒帝,命令榮祿封鎖北京交通,全城搜捕維新派。

9月21日,北京抓捕維新派行動開始,很快抓到譚嗣同等六人。康有為、梁啟超等得知消息早,跑進大使館避難。28日,戊戌六君子處斬。

至此,光緒帝真正成為了傀儡,戊戌變法在一地雞毛中結束。

說到底,光緒等人毫無政治經驗,跟宮廷政變的老手慈禧相比弱的跟小學生一樣。而且維新派在毫無實權的情況下,把守舊派得罪透了,這種改革,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小約翰


如果光緒成功掌權,那麼清朝只會滅亡得更快,絕不可能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

因為光緒帝至始至終都沒有掌握實權,出於對他的同情,大家可能會認為光緒帝會更加開明,如果他掌握實權,那他絕對會與慈禧所代表的的頑固派截圖不同,清朝的發展會更好,這其實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實際上,慈禧太后並曾經給過光緒機會,當年慈禧退居頤和園之後,光緒帝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發動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實際上是光緒奪回屬於自己的實權,進行的一場變相政變罷了。

光緒帝雖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運作。康有為自稱是南海聖人,但後來證明他是一個投機者。光緒作為一個大清王朝的皇帝,卻識人不明,輕信康有為等人,更沒有考慮到變法失敗應該如何應對,最後使得變法成為一場鬧劇。

對於甲午戰爭,光緒帝也沒有考慮戰敗的後果,他只是一味的為了獲取權力,不擇手段,貿然一戰,結果清朝戰敗,被迫割地賠款。

慈禧太后雖然無法振興清朝。但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終能夠將晚清的中國處於統一狀態而不致分裂。而光緒帝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他的一廂情願只會使清朝更加分裂,滅亡更快。

那麼光緒帝痛恨慈禧太后,為什麼不在西逃時趁機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緒帝根本就沒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夠當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賜,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辦的,他能夠參政也是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戊戌變法時,光緒帝去找袁世凱協助,沒想到袁世凱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說榮祿了。

在戊戌政變時都無法除掉慈禧太后,那麼八國聯軍侵華時就更不可能了,並且當時的光緒帝已經被慈禧太后軟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緒帝和慈禧西逃時靠什麼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沒有機會。


公元前


光緒無論心機謀略還是心狠手辣都與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戰勝慈禧奪取最高權力非常困難。如果光緒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緒。


在公元1881年,44歲的東太后慈安暴亡以後,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權力,而11歲的光緒也由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三號人物上升為第二號人物。

公元1889年,18歲的光緒親政,雖然清朝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緒作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他的權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雖然光緒是清朝名義上的皇帝即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但光緒實際上的權力還是明顯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黨羽眾多,無論掌握皇宮內大權的大太監李蓮英,還是李鴻章榮祿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親信。而支持光緒的只有他的老師翁同龢。

因此光緒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無法執行的,因為光緒雖然是皇帝,而且已經親政,但朝廷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裡。

這也是光緒要搞戊戌變法的重要原因,光緒培養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作為親信來對抗慈禧。

但光緒手下的親信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文人,沒有兵權,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與親信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病急亂投醫,向掌握一定軍權而且表面上支持維新變法的袁世凱求援,派譚嗣同勸說袁世凱帶兵圍攻頤和園並殺死慈禧。

而袁世凱在慈禧集團與光緒集團之間進行了艱難的選擇,袁世凱清楚無論是投靠慈禧集團而是投靠光緒集團 ,只要這個集團能夠取得勝利,袁世凱都將飛黃騰達。


但袁世凱知道投靠光緒集團的風險太大,光緒集團把寶都壓在袁世凱一個人身上,而慈禧集團實力雄厚,萬一失敗袁世凱自己不僅身敗名裂,甚至人頭落地。

而袁世凱如果投靠慈禧集團,面對沒有兵權的光緒集團,將穩操勝券,沒有任何風險,穩賺不賠。

因此袁世凱最終決定出賣光緒皇帝與維新派,為慈禧集團立下汗馬功勞,28歲的光緒從此以後失去了人生自由,雖然名義上還是清朝皇帝,實際上已經成為慈禧的階下囚。

而袁世凱在出賣光緒帝以後,如願以償飛黃騰達成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後獨攬大權並逼清帝退位,自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來還當了83天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差一點開創袁家王朝。

事實上,如果光緒像慈禧一樣心狠手辣,完全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冒著很容易洩密的危險去求袁世凱起兵造反慈禧集團。

光緒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暗殺慈禧,中國歷史上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謀害第一號人物奪取最高權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楊廣暗殺隋文帝楊堅篡位,晉王趙光義暗殺宋太祖趙匡胤篡位,雍親王雍正暗殺康熙皇帝等篡位,還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殺慈安奪取最高權力。

與楊廣、趙光義、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緒暗殺慈禧其實條件更加有利,畢竟光緒是皇帝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而且光緒相當於是慈禧的養子,是母子關係,如果光緒要接近慈禧,皇宮內的太監宮女等誰都不會懷疑誰都不敢懷疑光緒要暗殺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緒靠近慈禧,如果光緒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著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對光緒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緒根本用不著像楊廣趙光義雍正那樣篡位以後還要忙著對付競爭對手,光緒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緒就更加大權獨攬,就像慈安之死一樣,誰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緒可以名正言順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權力。

歸根到底,光緒還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導致自己的悲劇命運,公元1908年,73歲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過光緒,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歲的光緒,並立3歲的溥儀作為傀儡皇帝,讓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緒的皇后繼續垂簾聽政。


厚德載物49847


對於慈禧和光緒帝,很多人可能有些誤解,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一開始,慈禧肯定是對光緒充滿希望的。

畢竟,這個“兒子”是她妹妹的孩子,也是慈禧執政的政治資本。再加上慈禧剛死了兒子,肯定對這個孩子也很喜歡。怎料,這個孩子在宮裡天天的哭天喊地的,一點也不機靈。慈禧只能拿出“嚴母”的派頭,好好教育他。這也是光緒怕慈禧的原因吧。

等光緒成年後,慈禧也是真心想把權利還給慈禧。但是,出於謹慎,慈禧對於一二品大員的任免,還是把控在自己手裡。

光緒沒有執政才能,也鬥不過慈禧。

光緒執政期間,幹了一件大事,面對日本主動挑釁積極對日作戰---甲午戰爭。當時,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們叫嚷著要“剿滅日本,建立奇功。”可是,光緒身邊的那些臣子在戰爭期間,竟然扯北洋的後腿,處處使壞,想看李鴻章出醜。緊接著,戰事突變,清軍一潰千里。

之前積極主戰的光緒皇帝又尿了,又180度轉彎,要義和!慈禧聽說清軍大敗,也是懵了,趕緊從頤和園趕到紫禁城,替小皇帝收拾殘局。就這樣,“同治中興”和“洋務運動”帶來的有利局面,都沒了。

經過此事,光緒還不長腦子,又搞了“百日維新”。這件事,也徹底讓慈禧對光緒失望。在維新變法時,光緒帝用人太激進,上來就給那些維新派6品官。要知道,科舉出來的三甲,也不可能上來就放6品官!這絕對是破格重用了。

光緒帝有時候,一天只能能發出上百道變法旨意!試問,這麼多旨意,他光緒皇帝都能瞭解透徹嗎?而且,對於守舊派,光緒帝的做法也很絕情。僅京城就裁員上萬人!朝局動盪啊!

光緒甚至還想把有不同意見的禮部六堂官,全部裁撤!一個不留!哪個皇帝敢這麼做?哪個皇帝能這麼幹?幸好,慈禧攔截了光緒皇帝的旨意,不讓他動二品以上大員。

要不是慈禧把關,不用八國聯軍進北京,不用等到武昌起義,大清就玩完了。

光緒手底下那些親信,大都不靠譜。

光緒皇帝怎麼說,也是掌權十餘年的皇帝。可是,他手下的那些人,太不靠譜!尤其是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瞎折騰。

甲午戰敗後,維新派忘了國恥,竟然想請伊藤博文來做顧問!這不是引狼入室嗎?甚至,他們還鼓吹“中日合邦”。以清朝當時的勢力,怎麼跟日本平等“合邦”?!這跟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圈”有區別嗎?

而且,他們為了籌錢變法,竟然還曾想過把新疆等地賣了。。。。左公拼命從俄國手中搶回來的,竟然想就這麼賣了。。。

無恥!小人誤國!

萬幸,這項提議沒有落實!

光緒這夥人,也想過殺慈禧!

圍園殺後的事,就發生在“裁撤禮部六堂官”之後。維新派覺得“帝權”受到“後權”侵犯,要藉著開掘頤和園內的"秘密金庫(瞎編的金庫)"機會,殺了慈禧。

可是,帝黨沒有兵權,就想了兩個辦法。一是,組織100多名會黨分子進京,衝進頤和園行刺。二是,找袁世凱,奪取榮祿的兵權。

看見沒有,光緒帝手下的人,就這點本事。之後的結果很簡單,“六君子”被殺。大騙子康有為出國,開啟騙錢享樂之旅。

而光緒皇帝也是個傻孩子,被慈禧以恐嚇,就告訴慈禧他知道“圍園殺後”的事。慈禧肯定又傷心,又憤怒。這個孩子,怎麼白眼狼啊,養不熟。此時,慈禧還是在維護光緒。因為,她沒有審訊六君子,不給他們攀咬皇帝的機會。

最後,慈禧的政治能力,遠高於常人。

慈禧遺臭萬年,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政治能力也是非常高的。不然,憑她一個老孃們,怎麼也不可能掌權幾十年,把皇族、滿清貴族、漢族大臣都玩弄於鼓掌之中。

無論哪方勢力,都認她。也只有她,有實力調和各方矛盾,維持朝局穩定。

而光緒就不行了。就算他僥倖殺了慈禧,他也擺不平皇族、滿清貴族、漢族大臣等各方勢力。就衝他維新變法的表現,肯定會被推翻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光緒帝其實並不如書中所說的那樣聖明,也不如大家想的那樣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實際上,慈禧在光緒身上傾注了很大的希望和心血,甚至抱著他讀四書,在他成年以前每天都要寫學習總結給慈禧。但清代的帝王教育是針對強者的,光緒則天生體弱膽小,承擔不了這樣大的責任,加上自小進宮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經歷,他的性格集冰火於一體且時常歇斯底里。慈禧對光緒的弱勢感到不滿,光緒拼盡一生都想得到她的鼓勵,於是他拼命地讀書,親政後拼命地勵精圖治,可惜只讀過聖賢書的他並不能把握時代的需求,他對世界的瞭解甚至比他的表哥同治還要少。

甲午戰爭是光緒要打的,他想重振帝國天威,輕視日本又急於求成,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爭後期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喪失了基本的鬥志,不敢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違背慈禧的意志簽訂了馬關條約(沒錯,慈禧李鴻章都堅決反對割地求和,寧可舉國一戰,是光緒一意孤行簽訂的條約)。可以說,他親政的6年(1888-1894)間揮霍了慈禧苦心經營24年的成果。

至於戊戌變法,更是光緒和康有為兩個無腦憤青的傑作。實際上,那個時候包括慈禧在內的多數人都意識到改革的必須性,只是眼界的限制他們不知道如何改革。康有為空有熱情而沒有知識,在上書中天花亂墜地誇耀改革的好處(一年改變帝國氣象,三年稱霸亞洲,九年重回天朝上國),加上一心有所作為的光緒,兩個無腦青年開始了一場步子大得扯蛋的改革(比如說,一夜間取消科舉導致幾百萬讀書人不知所以,裁撤累贅的部門卻不給下崗人員安排新職),可以想象,這場改革註定會失敗。也正是這場改革,慈禧失去了對光緒最後的信心,改革結果的悲劇性也摧毀了光緒本就脆弱的心靈。慈禧軟禁光緒的時候他沒有絲毫反抗,之後的十年裡如行屍走肉,翁同翮的日記裡的記錄讓人不忍卒讀。

還要怪光緒手下人沒有成為大久保利通,巖倉具視這樣的人。明治就是個傀儡,前期被大久保+巖倉的集團控制的死死的,大久保被刺後,以侍衛佐佐木高行為首的一幫人出來搞“天皇親政運動“,是為什麼?明治登基十年來發的旨意,都是大久保,巖倉等人擬好了讓他蓋個章,他連大臣是誰都見不著。 大久保死後,大隈重信主張法國議會政治,巖倉,伊藤博文主張普魯士式政治,拉出佐佐木的親政論來對抗,後來大隈重信受黑田清隆的腐敗案牽連辭職,巖倉,伊藤的意見得以推行。

佐佐木並非思想僵化的老頑固,而是大久保塞進去的藩閥眼線,宮內卿這個官職,本來是京都公卿的專職,大大久保有意自任,先派人進去熟悉情況,佐佐木等人是負責”天皇的教育“的,還是怕明治亂來。大隈重信辭職後,佐佐木論功行賞當了工部卿。1884年,宮內製度改革,伊藤博文當上了宮內卿,實現了大久保利通未能實現的想法。1894年,第一次御前會議召開,明治才第一次有自己發言的機會。至於佐佐木,伊藤博文控制了宮內省就不需要他了,1885年伊藤廢除工部卿的官職,佐佐木的政治生涯結束,去搞皇室禮節研究了。從這些方面看,光緒比明治的權力已經大多了。

光緒是希望走明治維新的路子的。但是,明治維新之前,倒幕運動幾乎倒掉了所有守舊勢力。而清末預備立憲時,朝廷的那些反對勢力,連袁世凱尚且無能為力,光緒更難搞定。況且這些大臣,本來就是光緒上臺的絆腳石。

守舊勢力不除,即使君主立憲建立,改革也很難繼續。光緒太過猶豫,推動改革實在是不如袁世凱這種手腕能力過硬的人的。

所以,即使光緒殺了慈禧後上臺,也可能只是為滿清多續幾年命而已。後續該發生的,依舊難逃過。




聲屏障鋼立柱鐵件加工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看一下“戊戌變法”的過程及結果,就很清楚了。

“戊戌變法”是慈禧太后同意並給與支持的,但還是被光緒皇帝整成了這個樣子。如果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估計慈禧不太會支持。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其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光緒將會死得很慘,連被囚禁的資格都沒有了哈。

01

光緒皇帝雖然已經親政,但實際上大權依然控制在慈禧手中。

這事說起來還是有些複雜,要弄清楚已經親政的光緒帝下個令是不是好使,還需要看一下光緒是如何上位的,這就要從咸豐帝說起。

咸豐十一年(1861年),年僅三十歲的咸豐駕崩,遺詔立年方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同時任命怡親王載垣等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幼主,掌管朝政。

當年,慈安、慈禧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剝奪了八大臣的權利,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擬定年號“祺祥”。

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改用“同治”年號,表示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意。

慈禧一聽,大為高興,特頒諭旨,次年為同治元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親政。次年,年僅十九歲的同治就駕崩了。

此中有沒有貓膩,不太好說。但不清不楚就沒了,這事值得懷疑。同治那可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與權力比起來,親生的兒子也不算個啥。

慈禧挑來挑去,就選中了年僅五歲的載湉,載湉就被兩宮太后立為新帝,是為光緒。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

載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之子,是慈禧的侄子、也是親外甥。

慈禧選擇載湉為帝,其意圖很明白,那就是想繼續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從此,慈禧太后一人垂簾,獨攬朝政大權。

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實際上慈禧太后依然控制朝政。

自始至終,慈禧就沒有把權力交出來,包括安排載湉登基,為得也是掌握朝政。

02

光緒親政,但無法動搖慈禧太后的政治地位。

由於清朝政治腐敗,導致內外交困的局面。慈禧太后不想再操這份閒心,就讓光緒親政,由他去處理這攤子爛事。

此後就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帝極力主張對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以清朝的慘敗而告終。

痛定思痛,光緒帝極力支持維新變法以圖強。

此時的慈禧也想變換一下新氣象,弄幾個銀子供自己享樂一下。捉襟見肘的清朝財政,令太后老佛爺玩起來很不爽。修個頤和園,還得動用海軍的軍費,這讓老佛爺心中不舒服。

變法之初,慈禧太后還是給與了支持,以期大清朝別再如此窩囊,跟個叫花子差不多。

但光緒太年輕不懂事,而且重用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又是些書呆子。玩著玩著就跑偏了,令老佛爺忒不滿意。

本指望變法,能弄點銀子花花,但光緒一幫子夥計不僅沒弄來銀子,還想讓老佛爺提前退休,這不符合慈禧的心願。

慈禧的想法是,閒事、爛事不管,但大事必須摻和,理想的狀態是半退休的生活。

看看不放心,慈禧就把兵權和重要官吏的任命權收回了。

但光緒還沒有吃透精神,繼續在折騰,並於1898年6月11日,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開始變法,一日之內就頒佈了上百道詔令。

慈禧一看玩得太嗨,就在6月16日,也就是光緒宣佈變法五天後,逼迫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袁世凱本來也是答應了光緒的,但卻腳踩兩隻船,靜待局勢的發展。

最後,袁世凱還是被老佛爺拉攏了過去,把光緒給出賣了。

戊戌變法維持了103天,最終失敗,慈禧太后把光緒幽禁在中南海瀛臺,對外宣稱光緒罹病不能理事,重新掌握了大權。

03

戊戌變法的失敗,足以說明光緒就是下令也不好使,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從這個過程來看,無論是光緒親政前還是親政之後,慈禧太后一直在牢牢地控制著政權。戊戌變法的失敗,看似是袁世凱最後出賣了光緒,但根本而言,光緒就沒有把權力掌握在手中。

回到題主的問題,光緒下令把慈禧抓起來,似乎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其實,光緒也不是不想,問題是他給誰下令哦,誰又會聽他的呢?唯一指望的袁世凱最後叛變了,還能指望誰呢?

如果光緒隨便下個令,就能把慈禧抓起來,那還是慈禧老佛爺嗎?

如果慈禧沒有這點本事,還會放心地讓光緒親政嗎?

看來政治鬥爭,不是你在那個位置上就能行的。真正的老闆,不管在哪裡,都是他說了算。

作為一生都在政治漩渦中摸爬滾打的老油條,慈禧太后的政治智慧,不是光緒這樣的菜鳥可以相提並論的。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三十八歲。慈禧太后選擇三歲的溥儀繼位,即日被尊為太皇太后。次日,慈禧在儀鸞殿去世。

從慈禧選擇溥儀做皇帝這件事來看,慈禧到死還想控制權力,不想讓別人染指。第二天就要死了,還死死抓住權力不放。這個結局可比武則天厲害多了,不得不說老太太的確有手段。

由此看來,即便是允許光緒親政,慈禧也從沒有放棄權力。縱然光緒想法再多,他也無法動搖慈禧的政治地位。

如果光緒直接下令逮捕慈禧的話,慈禧恐怕就不會那麼客氣地還讓光緒留在中南海。唯一的可能就是被慈禧處死,沒有之二。



豹眼看歷史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第一個方面是光緒根本沒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為當時的權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沒人聽光緒調遣去幹這掉腦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問題成立的情況下,真有死士願意為光緒去拼命,逮捕了慈禧,並將其剷除,光緒皇帝奪回皇權,那麼接下來中國會怎樣?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和探討。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緒掌權,將變法進行下去,但這裡面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中國的國情,參與變法的那幫人的水平,究竟能將中國改變到什麼程度,這個再往下想象就離本題遠了,可以另起新題,如果有人願意討論我們可以另外去討論。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國祚也許會延長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滅亡,因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經使得中國部分進步人士覺醒,帝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即使光緒改革為君主立憲政體,但是皇權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思想下,還是會與近代民主思想進行鬥爭,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光緒奪權成功,中國的走向其實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廢,那麼基本不會改變原有歷史走勢,其他情況那就要靠想象空間了。


瀋陽上班族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關係比較微妙,二人的血緣關係也非同一般,後來因為在維新變法上雙方產生了分歧,年輕氣盛的皇帝不甘因循守舊,而老成穩重的慈禧卻堅持保守,最終光緒在維新派的煽動下決定逼宮奪權,但是袁世凱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帝黨,最終奪權失敗,帝后關係徹底破裂,光緒皇帝也被慈禧軟禁在了瀛臺。


慈禧的統治被光緒推翻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年輕氣盛的光緒根本不懂政治,或者說是不懂中國式政治,他高估了維新變法的意義,認為只要按照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變革思路,從西方國家引入那一套政治體制便能夠讓大清振興實在是幼稚之極。

起初慈禧太后還願意陪他玩玩,用百天的改革去驗證皇帝的天真,但是皇帝卻得寸進尺,不僅把慈禧在朝堂上的六部長官悉數裁撤,還提拔一部分維新派充任官僚隊伍重要位子,有意把慈禧給架空,最後慈禧就中斷了這次改革,史稱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的失敗被歷史證明不僅是因為變法派勢力弱小,更為關鍵的是,資本主義的那一套制度內容根本就在晚清的土壤中發不出芽。

光緒也低估了慈禧的執政能力以及威望,慈禧能夠在晚清上層掌權數十年,除了地位尊貴大權獨掌外,還與個人的政治水平密不可分,賞罰分明手段霹靂,甚至連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一大批高級漢人官僚也甘心俯首,正是慈禧的強大領導力,才能讓晚清統治內部相對穩定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動。

退一步來講,即便是維新派拉攏到了袁世凱的新軍,其數千人馬也無力完成奪權,因為慈禧的實力太過於強大,而且他上有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榮祿管轄,下有各派系制約,袁世凱動則自身難保,在權衡利弊之下只能出賣光緒。

不妨再退一步,即便光緒奪權成功,難道就能改變一些什麼了嗎?相反,如果沒有了慈禧的震懾,時局將會更亂,地方實力派將無掣肘之患,皇帝的政令則難通地方,改革更是難以執行下去,地方也會趁勢而起形成割據力量抗衡中央,不僅改革會輸的一敗塗地,反而連江山都會提前斷送掉。


納蘭談史


如果光緒帝真的敢對慈禧動手,那麼他就會深刻領會到“自不量力”這個成語的意義所在。


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年代,這個時候的滿清政府頑固守舊,不知變通,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守舊勢力雖也想富國強兵,但總不願犧牲自己的利益。與之相比,光緒帝到是對西方改革非常有興趣,而當他任用康有為等維新派大搞變法的時候,帝后之爭也就激烈了起來。

1898年八月初六,戊戌變法不到百日,慈禧下令幽禁光緒帝,屠殺革命人士,剛剛看到希望的中國人民又一次被黑暗籠罩,康有為逃亡國外,而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戊戌變法的失敗是一個令人惋惜的現實,於是有人說了,如果光緒帝先向慈禧動手,歷史會不會改寫呢?

實際上光緒帝也是這麼想的,他也這麼做了,那就是他讓康有為調動袁世凱去護駕,可惜袁世凱並沒有聽從光緒帝的聖旨而是投入了慈禧的懷抱。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光緒帝的政策雖然有利於國家,但是沒有得到中國大部分官僚和封建勢力的支持,當時中國的資產階級太過薄弱而且依附著官僚,於是當袁世凱,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這些人都不願意聽從聖旨的時候,光緒這個皇帝也就做不下去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那光緒就會死得更快、更慘,慈禧太后是最喜歡玩弄權術的人,掌控大清將近半個世紀,李鴻章、榮祿都是她的鐵桿粉絲,地位牢固得很,光緒也不會那麼傻,怎敢輕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緒雖說是個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桿司令,他18歲的時候,慈禧太后大發慈悲,讓他親政過過癮,但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後來在康有為等人的慫恿下企圖變法,甚至還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為、袁世凱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機分子,康有為所謂的變法就是空談誤國,徹頭徹尾的敗家子,而袁世凱就是牆上草,誰佔上風就擁護誰,在關鍵的時刻投靠了慈禧,出賣了光緒。
光緒雖說是皇帝,但他沒有一個忠於他的大臣,軍中也沒有他的親信,指揮不了槍桿子,你還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緒皇帝到最後都沒有動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後還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