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發小,他為什麼要反叛?

未鳴讀史


漢初的諸侯叛亂,其實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幾乎都是劉邦的過錯。

對於我們而言,劉邦、呂后面對曾經的立國功臣,手段的確是毒辣。

只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劉邦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帝王。他所處的朝代是分封制重新破土而出的時代,那個時代的諸侯國其實並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

曾經的六國貴族不也同樣是周王朝的屬臣?

他們最終不也一一叛離了周王朝?

李世民沒有屠戮重臣,是因為那些開國功臣並沒有上升到影響王朝統治核心的能力。

真正以報復心理屠戮功臣的其實是明太祖朱元璋。

劉邦時期的屠戮,更是的時候是以大一統的視角出發的,他希望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也同時受到了各地諸侯的掣肘。

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劉邦開始以劉氏諸王分封各地,以圖抗衡異姓諸侯。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未嘗不是如此。

親人的信任程度無論在何時,都要遠遠的超過外人。

盧綰的確是劉邦的發小不假,他們倆還是同日所生,可謂頗有緣分。盧綰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也可謂立下不少戰功。

盧綰跟隨項羽之後,可謂一路高歌,長安候、燕王,有著數不盡的榮寵。


公元前195年,陳豨、韓王信聯合在趙、代兩地反叛。

盧綰急忙下令讓使者張勝北上勸誡匈奴不要發兵增援。只是,張勝在北上匈奴的途中,遇到了原燕王的後翼臧衍,臧衍陳其利害,燕王盧綰之所以能夠免遭屠戮,無非是因為燕地直面匈奴,而趙代地區又屢有叛亂,所以燕王沒有被屠戮。

當時,劉邦所分封的七大異姓王僅僅剩下了燕王盧綰、長沙王之子吳臣兩人。

一旦趙代地區的叛亂被平定,作為異姓王的盧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盧綰最終聽取了意見,開始通信陳豨,希望他能夠長久作戰,拖延漢軍,而他在後方馳援。

只是,讓盧綰沒有想到的是,陳豨、韓王信的叛亂,很快被劉邦統領的十萬大軍平定。

陳豨身邊的降將告訴劉邦,盧綰曾經通信於陳豨。

劉邦聽此消息瞬間勃然大怒,下令讓盧綰前往長安解釋。盧綰心虛恐進京之後被呂后所害,拒不進京。

劉邦派遣使者進入燕國之後,更是聽到了盧綰的牢騷話:

“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盧綰的牢騷話,讓劉邦更為生氣。

周勃統領十萬大軍逼近燕國,下令凡是六百石以上的官員投降,一律既往不咎。

燕國此時人心不安,周勃直接北上攻破燕國國都薊縣,收降上谷、漁陽、右平、遼西、遼東等地,一舉平定燕國叛亂。

燕王盧綰被破退出燕國,盤踞於長城一線。當時的高祖劉邦已經病重,盧綰準備等到劉邦病好,親自進京謝罪解釋,不料劉邦病逝。

盧綰自知已經沒有迴旋餘地,遂北上投降了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

其實,盧綰的反叛和當時的政治環境頗有關係。

劉邦、呂后夫婦大肆屠戮元勳功臣,讓其各地諸侯王人心思變,強壓之下人們勢必會做一定的反抗。

更何況,劉邦稱帝之後,所謂的兄弟手足早已經蕩然無存。

劉邦是帝王,曾經就算是拜把子的兄弟在他眼中,也不過是影響王朝徹底大一統的絆腳石。

帝王無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歷史總探長


盧綰造反是個意外,讓劉邦傷透了心,原因是情同手足的關係也靠不住。別人造反情有可原,但是盧綰太不應該,雖然劉邦因為殺功臣搞定聲名狼藉,但是沒有人同情盧綰的遭遇,而且會罵他不厚道。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呢?可以用夥穿一條褲子來形容。盧綰家與劉邦家是一條街上的鄰居,更有緣分的是二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但光屁股玩到大,還一起上學。劉邦沒當泗水亭長之前,經常捅爐子,盧綰總是陪著劉邦東躲西藏。



劉邦起兵後,盧綰馬上跟著一起混,別人上戰場拼殺,盧綰陪劉邦嘮嗑。所以盧綰是唯一個個能夠自由進入劉邦內室的人,而且是推門就進,從來不用事先通報,那怕是偶爾攪了劉邦的美事兒,也不被怪罪。就連劉邦的連襟樊噲,都沒享受到這樣的特權。

縱觀陪劉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每個人都付出血汗,也因功得到了賞賜,只有盧綰像個不勞而獲的人。盧綰唯一的一次親臨戰場還是做為偏將,與劉賈一起戰敗臨江王共尉,不過那還是項羽死了之後的事情了。可以說,在項羽活著的時候,盧綰從沒有在戰場上露過面。

劉邦稱帝不久,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劉邦雖然帶上盧綰前往平叛,其實是讓盧綰熟悉一下燕國的環境,為日後做燕王做鋪墊。果然劉邦剛剛平叛歸來,就與大臣商討:“現在臧荼被誅,燕國無主,眾位覺得那位功臣可擔當大任?”

大臣們早都看出了劉邦的心意,所以也不繞彎子了,一致回答:“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年追隨陛下平定天下,戰功卓著,理應為王”。就這樣,一位與韓信功勞天壤之別的人,竟然混的比誰都好。但是劉邦做夢沒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一個人,六年之後居然也起了二心。


公元前196年,趙丞相陳豨自立為代王,舉兵反漢,劉邦御駕親征。起初盧綰在趙國東北方向主動出兵,響應劉邦平叛,並且派手下一個叫張勝的人出使匈奴,阻止匈奴人與窮途末路的陳豨聯合。當張勝到達匈奴後,恰好碰到了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臧洐當然知道張勝此來用意,於是有意蠱惑張勝說:“燕王之所以器重你,是因為你熟悉匈奴事務。而燕之所以能夠久存,是因為諸侯主動造反戰火不斷。現在你們想滅陳豨,陳豨滅了以後,馬上就輪到燕國滅亡了,你們也即將成為階下囚。”

張勝聽了臧衍的話,猶如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於是自做主張,要求匈奴攻擊燕軍。就這樣,張勝非但沒有完成盧綰交給他的任務,而且還被匈奴方面利用。盧綰起初認為張勝投降了匈奴,馬上奏請劉邦將張勝滅族。但沒過多久,張勝回到了燕國,將臧衍的那套理論講給了盧綰聽。盧綰聽後大為贊同,認為這是至理名言,於是秘密派手下範齊去聯絡陳豨,暗中對抗劉邦。

結果陳豨不堪一擊,沒多久就兵敗被殺,而紙是包不住火的,陳豨部下降將為了在劉邦面前邀功,馬上就舉報了盧綰。劉邦聽到後,氣的差點吐了血,於是馬上派人召盧綰入京。盧綰知道事情敗露,稱病不從。後來劉邦還派了闢陽侯審食其與御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國查實盧綰勾結陳豨的罪證,盧綰依然藏匿不見。

這時,盧綰手下許多人都怕受誅聯,紛紛逃回長安,主動與盧綰劃清界限。盧綰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如何是好。於是手下人張勝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沒了退路,乾脆聯合匈奴人舉起了反旗,如此一來盧綰被逼上了絕路。當劉邦派樊噲大軍壓境的時候,盧綰帶上親信家眷撤到了長城腳下,希望劉邦病癒之後,再去當面謝罪。

但是,盧綰等了幾個月,卻等到了劉邦去世的消息,這樣盧綰更不敢回去了,因為她知道,如果落到呂后手裡,只有死路一條。於是盧綰率眾逃入匈奴。匈奴人沒有怠慢盧綰,封了他個東胡盧王,不過一年之後就客死他鄉。

其實盧綰造反是既糊塗又無奈。無奈的是七個姓王,五個相繼被剷除,只剩長沙王吳芮與自己,所以他深感恐懼,為了自保未雨綢繆。糊塗的是盧綰應該有和吳芮一樣的結局,吳芮為劉邦守西南,他守東北,這是劉邦精心的安排。結果盧綰沒有自信,也不相信劉邦會講情義,所以稀裡糊塗的把自己搞了個身敗名裂。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盧綰是劉邦從小就認識的發小,劉邦一路從亭長成為皇帝,盧綰一直跟隨著他,雖然盧綰並沒有什麼功績,但是劉邦對他還是很信任的,還封他為外姓王。


那麼盧綰為什麼會背叛一直提拔他的劉邦呢?其實都是時局所迫罷了,保命最重要。

盧綰和劉邦都是沛豐邑人,倆人不僅是同鄉好友,還是同一天出生的,除此之外二人還一同在“馬公書院”讀書,所以也算是同窗。在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盧綰便常隨他出入上下,楚漢戰爭中,盧綰也一直跟隨劉邦,官至太尉,這一路上盧綰並沒有什麼大的功勞,但是他懂劉邦的心思會討他的關心,所以一直也被重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盧綰被封為燕王(今北京)。


劉邦奪取天下之後,立下了白馬之盟,即: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大漢天下初建的時候,劉邦封了7個異性王,後來又封了盧綰為燕王。

盧綰會反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陳豨。和盧綰一樣身為異性王的其他王爺並沒有什麼好下場,要麼被伐而死,要麼投靠匈奴,後來幾乎也就盧綰還跟劉邦是一條心。陳豨造反的時候,韓信受到牽連被呂后給斬了,這件事中盧綰也陷了進去反叛了。


陳豨造反,盧綰幫助劉邦攻打陳豨,陳豨敵不過跑到匈奴尋求幫助,盧綰也追了過去。而壞就壞在盧綰追了過去,盧綰知道陳豨要去搬救兵,於是他派屬下張勝也到匈奴去說服他們不要幫陳豨。誰知道張勝在匈奴碰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盧綰就是因為前燕王反叛被殺才成為了新燕王。

臧衍見到張勝倆人聊了很久,臧衍的目的就是蠱惑張勝。他對張勝說,燕王盧綰之所以器重他是因為他熟悉匈奴,說白了就是因為還有用,而燕王對於大漢來說也是這樣的,因為其他王侯造反,劉邦需要盧綰來替他平定,所以才這麼重視他。如果造反諸侯真的被平定了,盧綰氣勢正盛,難保劉邦不會對他下手,就算劉邦顧念著昔日情意不殺他,但是要是劉邦去世了,呂后是絕對不會放過盧綰的,燕國必會滅亡。


張勝聽了這番話,思考良久,覺得臧衍說的有道理,於是違反了盧綰的命令,不但沒有阻止陳豨,還和匈奴聯手對抗劉邦的軍隊。盧綰這個時候還傻乎乎的認為陳勝已經反叛,還向劉邦請命斬了陳勝。後來陳勝回到軍中,將臧衍的話跟盧綰說了一遍,盧綰仔細思索後也是恍然大悟,於是就和陳勝與陳豨聯手了。

但其實盧綰並沒有想要真的造反,他只是想要借匈奴的手保全燕國不被討伐。但是他的這種做法看在其他人眼裡那就是造反,劉邦也誤會了他要造反,起初他還想詔盧綰到宮裡詢問,但是盧綰害怕呂后生事就拒絕了。盧綰還說:

“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盧綰是相信劉邦不會殺他的,但是他不信呂后,異性諸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呂后一旦掌權絕對沒有他的好日子。

也正是因為盧綰的拒絕,更加讓劉邦認為他要造反,於是派了樊噲去討伐燕國。盧綰這個時候還是對劉邦抱有希望的,想等劉邦病好了就去請罪,誰知道沒多久劉邦就駕崩了,呂后成功掌權。盧綰知道呂后絕對會趕盡殺絕,於是盧綰就帶著家人逃到了匈奴苟且活命,匈奴人倒也十分厚待他,還封他為東胡廬王。




盧綰最後死在匈奴,享年63歲,結局倒也還算不錯。盧綰的反叛完全是被局勢所逼,絕非自己的內心選擇,他對劉邦還是很信任的,但是他為了燕國和家人卻不得不這麼做。


小姐姐講史


劉邦身邊臣子文有張良蕭何等人,武有韓信樊噲之輩,但是劉邦最親近的卻不是他們,而是盧綰。論才華和貢獻,盧綰不會勝於漢初三傑,但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卻是劉邦最寵信的功臣,為什麼會這樣?



盧綰和劉邦有三同。同齡,盧綰和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學,從小一起學習,一起長大。同街,他們不僅同一個村,還同一條街。他們的父親也是朋友,他們自然情義深刻,能自由出入劉邦房間的人只有盧綰。可就是這樣一個寵臣,為什麼會反叛劉邦?

公元前196年,劉邦發兵攻打陳豨,陳豨抗不住,便派使臣去聯絡匈奴。燕王盧綰得知這個消息,立刻也派使臣去說服匈奴不要營救陳豨。


這兩個使臣就在匈奴相遇了,陳豨的使臣對盧綰的使臣說:燕國得以安穩生存,全是因為劉邦一直忙著征戰各路諸侯,沒空理你,等我們被滅,劉邦緩過神來,下一個目標就是你們燕國了。盧綰使臣醒悟過來,立刻把這話帶給盧綰,盧綰也覺得很有道理。

後來盧綰經常和陳豨、匈奴單于互通消息,有一次,陳豨的降將把盧綰的情況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於是劉邦命人召盧綰回京,盧綰稱病不去,劉邦很生氣,就派周勃率兵攻擊盧綰。



盧綰不敵,出逃,就在這個時候,盧綰聽說劉邦病了,他很想去看望劉邦,講明事件的原由,他相信劉邦會原諒他的。盧綰帶著幾千部下在城樓下等劉邦召見,沒想到就在這時劉邦掛了,盧綰無處申訴,於是便帶著這些人投奔匈奴了。

公元前195年,盧綰被封為匈奴的東胡廬王,第二年就去世了。


如史如畫


《史記.盧綰列傳》載:“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盧綰與劉邦兩家是世交,早年間他們的父親就是好朋友,而後,盧綰與劉邦又是同一日出生,從小是一起玩耍,一起讀書,是名副其實的好基友。



當然,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劉邦始終是頭,而盧綰則始終是追隨者。後來劉邦起兵於沛縣時,盧綰亦跟隨著劉邦,因從小到大培養的感情,所以劉邦很信任盧綰,比蕭何、張良都要信任。“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盧綰可以不經通傳就可以直接進入到劉邦的臥室中,這等信任是其他所有跟隨劉邦的臣子都未曾享受到的待遇,而劉邦給予他的賞賜,更是其他臣子所沒有的,蕭何、曹參等劉邦最為信任的臣子,他們亦比不過盧綰。

再之後,盧綰更是憑藉著劉邦的信任,成為了劉邦親信中唯一被封諸侯王的存在。漢五年七月,燕王臧荼謀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不久叛亂平定,盧綰被封為燕王。



那到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被劉邦如此信任的盧綰,他最後也會走向投靠匈奴,客死異鄉的結局呢?

首先,明確一點,盧綰從始至終都沒有謀反。“燕王綰悉將其宮人家屬騎數千居長城下,侯伺,幸上病癒,自入謝”,當時即使是劉邦誤認為他會造反,並派周勃率兵前來,盧綰也沒有起兵造反,而是帶著他的家屬、親信等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後,親自入長安負荊請罪。試想,即使到這一刻,盧綰都未起兵反抗,而是想著要帶著家人入京請臣,你說他會造反嗎?



當然,這裡有人就會問,為什麼劉邦會誤會他會造反呢?這都得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就是張勝。前196年,趙國相國陳豨在代地謀反,自立代王,而後劉邦親率大軍前往平叛,盧綰亦跟隨平叛。此時,在代地的陳豨眼見朝廷大軍前來,以他一人之力是無法抵擋的,如此,他就派親信王黃前往匈奴求救。而後,盧綰在得知陳豨向匈奴求救的消息後,為了讓匈奴不要出兵相救,他亦派親信張勝出使匈奴,在匈奴境內散佈陳豨已經戰敗的消息,因此來阻止匈奴出兵。

在張勝出使匈奴時,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恰好也在匈奴,而臧衍為了給西漢製造麻煩,他就與張勝說道:“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張勝之所以能得到重用,就是因為他通曉匈奴之事,而燕國之所能存在,也是因為西漢國內經常有叛亂,匈奴又時常騷擾西漢,因此西漢需要燕國。



如此,一旦西漢境內的叛亂被徹底平定,下一個就肯定會輪到燕國,而燕國被滅,張勝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如果張勝要想讓自己和燕國活下來,他就必須放過陳豨,然後聯合匈奴,讓陳豨、匈奴與盧綰之間造成“連兵不決”的假象,這樣西漢為了對付陳豨、匈奴,他就不敢貿然動燕國,這樣燕國就能長存。

而後,張勝認為臧衍說的有道理,於是他就暗中勸匈奴,讓他們幫助陳豨攻打燕國,以此來間接的保護燕國。



但是最初的盧綰並不知道張勝的良苦用心,他誤認張勝投靠了匈奴,於是他趕緊上書劉邦,請求族滅張勝。後來張勝回國後,盧綰才知道張勝的用心,幡然醒悟的他,又向劉邦上書,說他弄錯了,真正造反的另有他人。再之後,盧綰就派範齊出使代地,勸說陳豨轉入游擊戰,然後與燕“連兵勿決”。

當然盧綰這般做的本意並不是為了造反,而只是為了保存自己,他只是希望借陳豨、匈奴的手來讓自己的燕國長存,而不是說,他要謀奪劉邦的天下。



可盧綰這般做法,若是讓其他不知情的人知道,他們肯定認為他就是想造反,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時就是最信任他的劉邦,在得知盧綰居然與匈奴私通,他也認為盧綰想反。當然,最初劉邦對盧綰想造反一事還是有點不相信的,畢竟他與盧綰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而且也是從戰火一路走過來的絕對親信,所以他最初並不太相信。

於是,為了確保不冤枉盧綰,劉邦曾準備召他入宮詳問,但當時盧綰卻拒絕了。當然,盧綰拒絕並不是因為他真想謀反,而是他害怕呂后,盧綰曾對自己的親信這樣說道:“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大意就是現在西漢掌權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后,但呂后這個實在是太狠,韓信、彭越都因呂后而死,她就想找藉口誅殺現在還在的異姓諸王和大功臣。



盧綰不入京的原因,就是害怕呂后找藉口殺掉他,所以他不敢進京。但是,盧綰這種擔心卻是不能跟劉邦說的,一旦說了讓呂后知道,他會死的更快,因此他只能是稱病不往。可劉邦卻並不知道盧綰的擔心,在他的眼裡,盧綰不想來,是因為他害怕,他真的想造反。如此,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三月,劉邦以樊噲(後以周勃)為將軍,率軍擊燕。

當然,盧綰本就沒有想過要謀反,他也知道打不過西漢,因此在得知劉邦派兵前來後,他也並沒有起兵反抗,而是想著,等著劉邦的病好了,重新掌控朝政了,他就入京請罪。



但是,最後盧綰卻沒有等到劉邦病好的那一刻,不久劉邦駕崩。劉邦去世後,盧綰知道呂后肯定是不會放過他的,但打又打不過,而且他也不想反,由此他就帶著自己的家人和親信逃亡到匈奴。匈奴為了拿他做榜樣,去拉攏其他漢人,因此也十分厚待他,不久就冊封他為東胡廬王。

公元前194年盧綰死於匈奴,享年63歲。


澳古說歷史


盧綰和劉邦,是自小一起長大的兄弟。他們的關係用生死之交來比喻也不為過。在推翻秦朝統治的過程中,盧綰也一直跟在自己的身邊。因此,劉邦對於盧綰的感情是別人拍馬比不上的。

劉邦平定天下侯,曾經有一段著名的言論,那就是關於劉邦奪取天下最重要的三個人,即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結果,蕭何被封為酇侯,張良被封為留侯,韓信最慘,被貶為了淮陰侯。

就是這麼三個奠定了漢室基業的人,也就只是封侯,而盧綰則是直接被封為了燕王。按理來說,盧綰既是劉邦的發小,又是生死之交,還蒙受劉邦莫大的恩寵,盧綰根本沒有理由反叛,這究竟是為什麼?

並不是所有狐朋狗友都是人才

在劉邦的周圍,類似蕭何、樊噲之類的人,都是行軍打仗,運籌帷幄的好手。可以說,在劉邦稱帝的道路上,少不了這些同鄉的幫助。

不過,再誇張也要有個度,劉邦周邊的人不可能全部是人才,而盧綰就是其中之一。

也許不能說盧綰毫無用處,但是他的功勞和劉邦周圍的人比起來,那就是真的黯然失色了。

然而結果卻是大跌眼鏡,劉邦對盧綰的獎勵遠遠超出其他人。不得不說,有時候關係確實比才能更重要。

不過劉邦卻忘記了一點:才不配為,是十分容易讓人迷失自我的。盧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前車之鑑:諸多異姓王被殺

在盧綰之前,凡是封王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哪怕是被劉邦十分看重的韓信,也難逃被殺的厄運,雖然這並非是劉邦親自殺的,但是呂后的意志也就代表著劉邦的意志。

也正是前燕王臧荼被殺,才能輪得上盧綰來當這個燕王,這一點盧綰心知肚明。更何況,盧綰與劉邦從小一塊長大,又常年相處,他深知劉邦的為人。猜忌是劉邦最嚴重的特點。

儘管盧綰始終堅信,憑藉著自己和劉邦的關係,自己的下場應該不會慘。這從盧綰造反失敗以後,依舊認為只要像劉邦道歉就可以躲過一劫上可以看出。

但是懷疑的種子一旦被種下,那就會生根發芽。

旁人蠱惑,懷疑的種子生根發芽

本來陳豨造反之時,盧綰還是率軍和劉邦一起討伐的。怎知道,盧綰身邊的一個名叫張勝的使者自作主張,不僅替盧綰謀劃好了一切,還成功地說服了盧綰。

在上文中已經說了,盧綰此人,沒什麼大的才能。他一聽張勝說只要放過陳豨,並且和匈奴聯合,就能永遠地保住燕國以後,就喜不自禁,欣然同意了。

就這樣,盧綰開始了同匈奴之間的交易。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終究還是被劉邦知曉了。

聽說此事的劉邦,其實給了盧綰很多機會,但是此時的盧綰就像得了失心瘋一般,屢次拒絕劉邦的調查,這才讓劉邦徹底對其失望,出兵伐燕了。

結束語

關於盧綰為什麼要造反,我想大家心中已經有了定論。正是劉邦過於恩寵盧綰,使得盧綰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以至於被人稍加蠱惑,就開始患得患失,圖謀造反了。

所以說,有時候才不配位也是很危險的。


小云軒談史


盧綰生於公元前256年,死於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後來劉邦在沛縣起兵,盧綰追隨劉邦東征西戰,最後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先後被封為長安侯、燕王。就是這樣與劉邦從小一起長大,又出生入死的盧綰,最後之所以走上反叛之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劉邦對異姓王大開殺戒,讓盧綰產生了極度不安全感

對於盧綰為什麼會造反,司馬遷和班固都有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內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班固評價道:“見疑強大,懷不自安”。為什麼盧綰感到不安和自危呢?其主要原因是劉邦對異性王大開殺戒的結果。

在楚漢戰爭期間,為了贏得各路將領的支持,劉邦就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即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韓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閩粵王亡諸。這些異姓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還有自己的軍隊和收入來源,實際上是一個個小的獨立王國。

等打敗了項羽,這些異姓王的作用就沒有了,反而成為了漢朝中央權力的最大威脅。為此,劉邦就開始使用殺戮的手段解決這一問題。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敗後被俘,盧綰當時與劉邦關係還很鐵,就被封為了燕王。接著,韓信、彭先後越被殺,韓王信、陳豨也步其後塵,後來英布也起兵淮南,亦被迅速平定。就這樣,在短短的幾年,八個異姓王,被殺的就多達6個。對此,盧綰產生了極度不安全感,盧綰曾經對臣子說:“不是劉姓而被封為王的,只有我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了。”

正是因為看到了其他異姓王落得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下場,盧綰也感到自己可能遲早有這麼一天。於是,在內心深處他開始恐懼,感到了極度不安全感,這為他日後走上反叛之路埋下了種子,成為其反叛的根源。

二、被臧衍忽悠,讓盧綰走上背叛之路

盧綰走上背叛之路的直接原因是被前燕王臧荼兒子臧衍忽悠了,消解了他惴惴不安的心。當時,陳豨造反,劉邦和盧綰都率軍討伐,陳豨就向匈奴求救。這是盧綰就派手下張勝出使匈奴,《史記》記載:“當是時,陳豨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張勝於匈奴,言豨等軍破。”在匈奴,張勝見到了臧衍,並告訴他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都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戰爭連年不斷。如果陳豨等人被消滅乾淨了,下一個就是燕國了,“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接著,臧衍就給張勝出了主意,那就是放了陳豨,讓戰爭繼續,那麼盧綰就可以長期為王了。

張勝覺得有道理,就回去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盧綰,本來盧綰還懷疑張勝勾結匈奴,打算上書劉邦殺他全家,當聽了張勝說的後,頓時覺悟,就讓張勝成為匈奴間諜,並且私自放了叛臣陳豨,使戰爭繼續,“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

正是臧衍的勸說,讓盧綰自認為找到了一個可以避免殺身之禍的好辦法,但他沒有想到的事,正是因為被臧衍忽悠了,讓盧綰開始走上了背叛之路。

三、暗通匈奴事情洩露,盧綰造反

俗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私放叛臣陳豨並讓手下暗通匈奴的事情,隨著陳豨副將投降和一些匈奴投降人的訴說,劉邦知道了盧綰的所做所為,極為憤怒,“語頗洩,闢陽侯聞之,歸具報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盧綰果反矣!’”於是,就派樊噲去攻打盧綰。盧綰還想給劉邦做個解釋,可惜沒有等到與劉邦見面,劉邦就駕崩了,盧綰迫於無奈之下逃入匈奴,僅僅過了一年,就死在匈奴。

縱觀盧綰一生,因劉邦大富大貴,可也因劉邦命喪匈奴。不是發小的友誼不堅固,只是在權力的遊戲圈,連骨肉親情都被規避,更何談還差一步距離的友誼。

對於盧綰反叛劉邦,你是怎麼看的呢?


笑談文史生




盧綰,劉邦的發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光著屁股一起長大的哥們。在劉邦帶兵起義後,盧綰一直跟隨在劉邦左右。

所謂水漲船高,隨著劉邦的崛起,盧綰也有了光明的前途,最後高居“燕王”。但,非常遺憾的是,盧綰在後期,竟然“造了劉邦的反”,這到底是為什麼?

劉邦先後收拾了眾異姓王,導致盧綰兔死狐悲



劉邦當了皇帝后,封了不少異姓王爺,比如彭越,比如英布,比如韓信等。盧綰在後面也被封了“燕王之職”。

但王爺們的命運大多不好,彭越、英布等人,先後被送去了閻王殿。

正所謂兔死狐悲,盧綰的頭皮也越來越涼,感覺自己的王爺之位隨時都可能被取消。

於是,盧綰有了二心。但盧綰的造反實在不簡單,他沒有主觀意義上的造反之意,不過他有縱容屬下聯合匈奴的行為。

所以,盧綰的造反,是因為大多異姓王死去,給其心理上造成了危機感。

盧綰的“造反”是因為受到了屬下的蠱惑



在代王陳豨造反後,先是韓信受到牽連被呂后斬了腦袋。

而盧綰也被陳豨事件牽連了進去。這到底怎麼回事呢?是因為一個人,一個名字叫做張勝的人。

當劉邦和盧綰配合攻打造反的陳豨時,盧綰做了一件事,安排屬下張勝去匈奴所在地,勸說匈奴不要支持陳豨。但張勝去了匈奴地盤之後,碰到了一個人,導致所有情況都發生了變化。

張勝碰到的人就是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小臧問了幾個問題,張勝傻眼了。第一個問題是,異性諸侯王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為什麼留著燕王?因為燕王留下來可以平叛;如何能讓劉邦不殺燕王呢?戰事一直在,這樣燕王的作用就一直在。小臧的建議是,盧綰和張勝不要攻擊陳豨。



張勝感覺小臧說得太有道理了,於是,張勝開始和匈奴緊密聯繫,並偷偷支持陳豨。

盧綰知道張勝所為後,請求皇帝對張勝一家進行滿門抄斬。劉邦的命令還沒到來,張勝來了,一頓探討,盧綰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於是,盧綰找了些替死鬼,把張勝的家屬解脫了出來。從此後,張勝就成為了在匈奴的間諜。

除此之外,盧綰又暗中派遣範齊到陳豨的處所,鼓動陳豨長期叛逃在外,這樣戰爭就連年不斷了。

於是,燕王盧綰的軍隊和匈奴、陳豨的部隊一起演著大戲。不過,終究被發現了。原因是因為陳豨兵敗了。在陳烯處,劉邦的軍隊得到了盧綰和陳豨信件來往的資料。



這可氣壞了老劉,攻擊燕國。

命令一下,大軍在樊噲帶領下,開始攻打燕國了。燕王盧綰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希望劉邦病好一些後,進京謝罪。

但是,盧綰沒有等到那一天,因為劉邦提前掛了。

得知劉邦死的消息後,盧綰非常清楚自己的命運了。趕快跑,否則,在呂后手下性命不保。

盧綰等人跑得夠快,逃到了匈奴,盧綰做了東胡盧王。過了一年多,盧綰在匈奴逝世。



盧綰造反,和劉邦對待異姓王的事情有關,另外,盧綰縱容了張勝,讓張勝聯絡匈奴、陳豨,這導致被劉邦記恨。

盧綰沒有直接造反,只是支持了漢朝的敵人們,這和造反有區別,但性質依然很惡劣。


藍風破曉


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是同鄉好友,且和劉邦同一天生日, 兒時與劉邦一起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劉邦當泗水亭長時,常隨出入上下。楚漢戰爭中,官至太尉,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燕王(今北京)。


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陳豨叛亂,劉邦在攻擊盧綰時,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為白馬之盟。以樊噲、周勃攻打盧綰,攻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盧綰攜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盧綰死於匈奴,享年63歲。

劉邦在成為皇帝的時候,封了7個異性王,那個時候盧綰還沒有被封王,他本身的才能不是很高,但和劉邦卻有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分,劉邦那時候對盧綰還是很信任的,別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盧綰只需要跟在劉邦身邊打下手,說點漂亮話就行了。後來劉邦都覺得盧綰沒什麼功績了,還專門把他派出去領導戰役,給他鍍了個金,在這段時間,盧綰可以說是深受信任。


後來陳豨造反,劉邦和陳豨在對峙的時候,盧綰還出兵幫劉邦一把,但是陳豨知道自己沒辦法擋住劉邦,所以只能派人去找匈奴尋求救兵。盧綰得知消息也派人去找匈奴,想要阻止匈奴出兵幫助陳豨。但是這個時候盧綰派過去的人卻剛好遇到了燕王臧荼的兒子,他對使者說,燕國現在能存在,是因為燕國有抵禦外敵的作用,還有一個是因為其餘諸侯都反了,劉邦沒有時間來對付燕國。如果要是陳豨沒能牽制住劉邦,被劉邦所擊敗,那麼接下來就會輪到燕國了。

使者聽後就沒有阻止匈奴出兵,還把這件事跟盧綰說了,盧綰一聽也感覺有道理,所以盧綰跟陳豨開始背地裡聯繫,也不攻擊陳豨的軍隊了。即便是這樣,陳豨也擋不住漢朝大軍,最終被樊噲給殺了,而陳豨跟盧綰私下往來的消息也被傳到了劉邦耳裡。但是劉邦念及舊情仍然沒有對盧綰下殺手,後來盧綰在看到韓信、彭越、英布一個個異姓王倒下去了,他也是異常的緊張,他在想,下一個被滅的是不是自己。 現在自己之所以沒有被滅,那都是劉邦在罩著自己,萬一劉邦那一天死了,呂后還會不會留自己。也恰好在劉邦生病的時候,盧綰開始反了。


劉邦那時候本來就是生了重病,他聽說盧綰反了之後,他根本就不相信,反覆了派人去確定,最後的結果是盧綰真的反了。所以,劉邦只好痛下殺手,派了樊噲去剿滅盧綰。可惜的是,平叛並沒有結束,劉邦就撒手人寰了。 盧綰之所以背叛劉邦,就是他太過於擔心害怕了,畢竟之前的異姓王,一個一個的被劉邦和呂后除去了,他很怕步入那些已經死了的異姓王的後塵。所以只好選擇反叛了。


大老二爺


盧綰的反叛,首先是被構陷,他並沒有想反叛,但叛與不叛,劉邦都會找個藉口收拾他;盧綰後來後來迫不得已“反叛”,也是向北跑,依然想找機會,跟劉邦解釋清楚。

大背景是,開國的功臣,在開國皇帝死後是難以管理、控制的;再加上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太過文弱、不像自己,必須給他掃平執政的障礙,才能保證劉姓天下不動搖。

和朱元璋不同的是,劉邦不動文臣,只收拾武將;而朱元璋是文臣、武將一塊收拾。

做的最好的應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