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鄉當蜂農,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贏民心又賺大發?

海歸回鄉當蜂農,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贏民心又賺大發?

有的人,拼命得跑出鄉村;有的人,卻是義無反顧回來。比如這位回到家鄉當起蜂農的“追蜂人”王淑娟,海外留學歸來,沒有貪戀都市繁華,反而回鄉帶領鄉親們養蜂致富。

是什麼讓她回了家鄉?是什麼讓她從人人羨慕的青年“海歸”,到幾次瀕臨破產的養蜂人,最終帶動3000多人從事養殖中蜂,1000多人脫貧致富,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四川省電商帶頭人”、“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跟著地道農旅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海歸回鄉當蜂農,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贏民心又賺大發?

一、返鄉創業的決心

王淑娟,年輕的85後,四川省青川縣喬莊鎮人,200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2011年考入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廣告傳媒和公共關係專業,是一名海歸碩士,也是四川省青川縣最大一家養蜂合作社的負責人。

她父母早已為她規劃好人生道路,那就是走音樂藝術之路。2005年王淑娟如父母所願考入省內最高音樂學府四川音樂學院,但是2009年大學畢業後的她卻是決定創業:回鄉養蜂!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腦回路,好朋友更是懟她:你一個學藝術的,付出了這麼多,回去搞農業,神經病啊!

說起來,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王淑娟家鄉青川縣緊鄰汶川受災嚴重,她的爺爺在地震中去世,王淑娟在一個星期以後才得知這個噩耗,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爺爺是蜜蜂養殖戶,她的童年都是和爺爺蜂蜜有關,回憶都是甜甜蜜蜜的,震後滿目瘡痍的縣城,痛失親人的鄉親,強烈的對比讓她的內心很受觸動。於是,她開始停下來思考,不想走父母安排的藝術之路,不如趁著年輕折騰一下創業吧。地點就選在青川,那個和爺爺生活過的地方,她的根的地方。

她想為這個充滿回憶和希望的地方做點什麼,而震後的小城也正等待涅槃重生。

地道農旅小編在想,為什麼那麼多返鄉的年輕人都是為了滿足內心深處種種牽掛和遺憾,或是憑著一身熱血、滿心的鄉愁、亦或是心繫的親人...

而鄉村振興正在進行時,缺的就是這些幹勁滿滿又有情懷的年輕人。但是,鄉村在吸引年輕人才方面還處於自發返鄉階段,數量很少,需要從情懷、情感羈絆、農業產業發展潛力、基礎設施、政策資金吸引等方面軟硬兼施,去完善吸引年輕人才返鄉的措施。

二、一波三折的創業路

1初次創業,慘敗而歸

也許很多人會想,年輕人有文化、有想法,返鄉創業一定會賺大發的,然而並不是,做農業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返鄉的王淑娟傳承了爺爺曾經的養蜂事業,用大學做家教賺的8萬元作為本錢,投入到土地租賃和購買200箱蜜蜂中。在她的童年印象中,把木箱放在地裡,蜜蜂就會進去築巢,現實中的她也是這麼做了。事實卻是,短短2個月,蜜蜂都跑路了,錢也打水漂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她,並不懼失敗,也不服氣,想著要改變策略,再來一次!

海歸回鄉當蜂農,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贏民心又賺大發?

2 改變策略,初嘗甜頭

王淑娟想著,自己不會養蜂,不如就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讓蜂農養蜂,自己負責營銷。因為災後有近30萬人緩建人口來到青川,在她看來中國人都有去到一個地方就會買土特產回家的習慣,這不就商機嗎?於是,盤下了一間門店,主營蜂蜜、木耳等當地土特產。對這次市場預判沒有錯的她,作為青川唯一的土特產店,可謂是大賺了,生意好到飛起,順利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3 再次受挫,留學聞道

賺了錢的她想要回饋和爺爺一樣的蜂農們以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於是一年內多次提高收購蜜蜂的價格,合作的蜂農越來越多,這讓她的名號越傳越遠。但是好景不長,一是緩建的外來人口完成緩建回鄉,而本地兩三萬人口支撐不起,生意變冷;二是同行壓價,導致她的高價蜂蜜賣不出去。為了破局,她把全部資金投到電商平臺上,開拓線上市場,但是2011年因為有“蜂蜜造假事件”,所有電商平臺不能上架蜂蜜。創業兩年的她,經歷了做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為了補償蜂農的損失,轉讓了門店,低價處理存貨,然後離開了青川。

她認為自己蜂蜜包裝和活動策劃都很差,想要出國看看別人是怎樣做的!為此,考了澳大利亞的肯迪大學,成為廣告傳媒與公關關係專業研究生。

4 留學歸來,重操養蜂

兩年留學歸來,她依然堅持幹養蜂收蜂的老本行。在國外吸取了經驗的她,決定在青川發展蜂農養中華蜜蜂。因為在2006年,中蜂已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物種,意識到這點,王淑娟認為養中蜂對於保護中蜂種群和保護生態體系似乎更有意義。

海歸回鄉當蜂農,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贏民心又賺大發?

王淑娟首先是自己挨家挨戶去勸說蜂農,普及保護養殖中蜂的知識,但效果不佳。於是,找了當地的養蜂大戶王興富,用他的號召力去帶動其他蜂農,取得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如何才能提高普通蜂農的收入呢?如何才能既產量高,又不傷中蜂呢?

王淑娟想到了國外的現代化蜂場使用箱式蜂巢取蜜,為此貸款50多萬買了新式蜂箱免費發放給蜂農,但是因為村裡的蜂農都不是專業的,而且要料理其他農活,沒有精力去做專業管理和科學養殖,很難適應蜂箱的技術。

不死心的她找到熟知老巢的“土專家”魏曉,對傳統老巢進行改造設計,在2018年設計出了一款新的“立式老巢”,投入使用後產量高了30-50%,得到了很多蜂農的認可。

通過普及和推動蜂蜜產業的發展,如今保護中蜂成了青川蜂農的共識,青川的中蜂數量也從曾經的1萬多箱增長到10萬多箱,王淑君也成功帶動3000多人從事養蜂工作,1000多人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三、地道君之感

在地道農旅小編看來,做農業並不是有幹勁、有情懷就可以的了,還要有全局發展的思維,興沖沖得見步行步並不可取。

一是要有大局觀

進駐鄉村做農業項目之前,要有宏觀到的微觀設計,想清楚鄉村可以整合什麼資源,就是可以做什麼,分析和預判市場做的效益有多大,從生產、加工到營銷包裝有需要怎麼做...通過全盤的考慮之後,才進駐鄉村,你才不會吃虧!

二是要會用人才

對鄉村本土的老農人、土專家等人才要有敬畏之心,要懂得去和他們合作,去利用他們的號召力才能更好成事。因為他們更為熟悉農業種養的傳統老法子,更懂得如何籠絡鄉親們的心。

三是要合理引進

很多人恨不得把城市裡的高科技或者是別人用得好的東西、做得好的農業產業,一骨碌得引進給鄉親們,其實都沒有實際去考慮,咱們村的條件是否合適該產業,村民的知識水平是否又會用這些引進來的東西。所以,要在詳細的調研,知根知底之後,才去考慮如何才能合理引進外來的東西。


地道國際·農旅』地道國際農旅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以深耕農旅、振興鄉村為使 命,以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模式為抓手,是中國農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導品牌。致力構建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特色小鎮、共享農莊、康養綜合體及鄉村振興產業。為企業家和參與者共建、共享、共贏行業生態平臺。歡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參與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發展和完善,一起助力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