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寶動不動就哭,而且喜歡發脾氣怎麼辦呢?

牽著劉劉的劉劉媽


首先,孩子喜歡發脾氣,主要是和大人學的,是整個家庭成員之間,或者家長和孩子之間交流之間經常不能控制情緒導致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長先學會如何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

接下來,如果孩子再發脾氣時,你要學會蹲下來,問問他為什麼要發脾氣,要慢慢引導他告訴他,發脾氣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遇到問題時,應該是怎樣去做,而不是情緒化;

哭是孩子引起大人或者其他人關注的一種手段,你回想下,平時他一哭是不是你就會滿足他、順著他做一些東西,所以他已經比較善於從這種方式獲得他想要的東西,達成在他看來的目的。

因此哭和發脾氣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不能只關注這個表面現象,更多的是要明白孩子們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找到源頭病根後,多和孩子交流,我覺得慢慢就會變好的,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


王小山兒


我家也是五歲女孩,調皮搗蛋,愛玩手機不聽我話,動不動就哭這是孩子一慣殺手鐧,不過很聽我老婆的話。原因就是老婆脾氣比較狠,不聽話馬上就會用衣架往屁股上招呼,讓她知道痛,打完問她哪裡錯了,不知道老婆就慢慢告訴她,解釋給她聽,然後在哄一鬨,抱一抱,小孩馬上就乖了,讓她端茶倒水馬上就去了。我性格溫和心軟,不捨得打,小孩就喜歡在我身上調皮搗蛋,但不聽我話。所以我還是贊成老婆的做法,打她注意輕重就行了,讓她現在直接聽命令,讓小孩知道聽媽媽話才不會捱打,才會有吃的。現在老婆一瞪眼,小孩馬上就知道承認錯了,保證不犯,過後孩子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沒什麼變化,不過小孩會重複犯錯,也要重複督促。說實話我都羨慕老婆管理能力,無奈自己也被管得死死的。以上是我家的例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燦哥a香香


你好,我是 。

5歲男寶愛哭,屬於情緒宣洩的表現。

究其原因,是不懂如何合理表達情緒和需求。

建議如下:

一、瞭解孩子哭泣的動機和背後的需求。

每種行為背後,都會有信念支撐。信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想法。

孩子哭泣,肯定是因為內心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想法得不到肯定。

這個需求或許是想要一個新玩具,或許是希望父母陪他玩。

所以,父母要用心觀察,當孩子哭的時候,是不是沒有及時滿足他想要的東西。

二、幫助孩子合理表達,做好情緒管理。

孩子動不動就哭,是因為需求不滿,哭是不滿的表現。

如果父母幫助孩子合理去表達,是不是下次他就有更多的選擇去宣洩,而非只是哭。

1.共情,父母自身要幫助孩子去表達,說出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如果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被拒絕了,孩子會哭。

父母可以這樣說:“你想玩小朋友的玩具,他不想給你玩,你不開心了。”“看得出來,你真的很喜歡那個玩具。”

當孩子的需求被看見的時候,他會感受到被理解,被懂得。這個時候,問題已經處理了一半,孩子通常情緒會平復下來。

2.情緒管理

示範給孩子,當不開心的時候,除了哭,還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起來。

可以示範具體描述的方式,教給孩子如何去合理表達需求。比如心愛的玩具被搶了,該如何去溝通來替代哭泣。

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孩子一起來製作情緒選擇輪。讓孩子說說,不開心了,做什麼能讓自己開心一點。

然後寫在卡片上,做成圓盤。

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用轉動圓盤的方式選擇自己情緒宣洩的方法。

三、結語

最好的家教是言傳身教,父母多給孩子示範,當遇到問題,除了哭和鬧情緒,還有其他很多方式來處理問題。

相信孩子慢慢就會不那麼愛哭了。

我是 教育碩士,大學講師,三歲男孩小美好的媽媽。

集專業與實踐於一體的家庭教育導師,歡迎關注,私信我,幫你解決親子教育中的煩惱。





家庭幸福力啟心


我是喜愛研究育兒的芝麻爸爸。我侄子目前也是5歲。根據我的觀察5歲男娃哭泣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①身體原因;②受到了冒犯,受了委屈;③需求沒得到滿足。

愛發脾氣的原因應該是孩子到了逆反期。根據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在3-5歲時進入逆反期,逆反期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發脾氣。

我們父母在遇到寶寶這些不良情緒時,應該先找到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千萬不要盲目動怒哦。





恩咕vlog


孩子哭的原因有多種,如生病、委屈、挫折等等,總之他哭就是在宣洩不滿。作為家長,你不妨耐心傾聽他的哭泣,並告訴他只有不哭才能聽清他說的話。

家長還可用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要求他幫助他人做一件事情。當一個人知道有人需要自己時,內心會感到愉快的。也可用一些話語暗示孩子等等,如果方法得當,就一定能弄清孩子愛哭的原因。

當然大人越妥協,小孩就越拿哭當武器。任何一個好孩子讓家長一寵,都會變“壞”的。

如果因為害怕孩子哭鬧就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妥協,孩子很容易養成習慣性思維,這個習慣很不好,越大越不好改。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一定要拒絕,讓孩子知道“哭也沒有用”,這樣,孩子的壞毛病才可能慢慢改正。此外,小孩經常咳嗽,並不一定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有一種可能是他想引起大人的關注。

小孩子這麼大,逐漸有了自我意識,他們想表達自己的願望,這是一種正常反應。這時候,家長不要和小孩產生正面衝突,應多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讓他們多聽多看。教育的時候應該用規範的語言,最好不要用嬰兒語,這對腦部發育沒有好處。平時,小孩聽的話也不能太雜,最好不要有口音等等。



龍鳳平凡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不知道孩子一般是因為什麼而哭鬧,只能大概泛泛地幫您分析一下:

一般原因大概分下面幾類:

1)愛哭和發脾氣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如果孩子學會告訴別人“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這樣我很傷心很生氣;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能xxx嗎?我希望你能那樣做”,ta哭鬧的行為就會少很多。

2)孩子認為哭和發脾氣能幫助他達到目的。想想看,父母之前是否因為孩子一哭一鬧最後就答應孩子的要求?因為之前通過哭鬧達成了目的或者成功地討價還價,所以孩子相信通過不斷加碼的哭鬧就會達到操縱父母達成目標的目的。

3)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有可能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力和關注,或者說通過哭鬧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潛在需要是多關注我,多陪陪我。

5歲的孩子該有基本的情緒認知與處理能力了。通過情緒認知類繪本和孩子認識一下情緒,討論一下情緒,學習一些表達情緒和處理情緒的工具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多鼓勵,孩子很快就能成為把控情緒小達人啦~


樹人繪玩家Echo


愛發脾氣的現象在很多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都出現過,孩子不開心時愛哭愛發脾氣,民間傳說不是有句話叫,一哭二笑三上吊嗎,呵呵。

一般孩子哭發脾氣有幾種可能:

第一種是孩子正常提出自己的需求,父母不滿足,但每次大發脾氣之後父母就會妥協滿足她,這樣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自己只有發脾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就把發脾氣變成了自己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

如果是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樹立原則,可以答應孩子的,不要等孩子發脾氣了再妥協。

溫柔而堅定的拒絕。哪怕孩子發脾氣也不要答應。

第二種是當孩子有煩惱時,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的不開心。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即使父母做得再好,也不可能保證孩子永遠心情好。所以,其實煩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孩子聊天,講個故事,如果有個小朋友心情不好,ta應該做什麼呢?引導孩子來思考。

同時告訴孩子,不光是你啊,爸爸媽媽也有時候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做什麼呢?

可以看會書,看會電視,可以出去玩,也可以告訴媽媽,給你做點好吃的,也可以自己靜靜的待一會兒。

有時候給孩子看一些情緒管理的書和聽一些故事比講道理更好用。

第三種可能是父母或者老人比較喜歡發脾氣,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受影響。

那麼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自己心情要平靜,心態要平和,不要在這時試圖去講道理,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生氣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

更不要用吼罵等“以暴制暴”的方式來阻止孩子,那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傷心和憤怒,最後家長和孩子都很氣憤,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可以讓孩子待在一個單獨的空間,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如果孩子願意說,就平心靜氣的傾聽。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那就靜靜的陪著她,不要訓斥也不要嘮叨,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一會兒就陰轉晴了。

等孩子心情好了再去跟孩子聊天,發脾氣其實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慢慢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經常發脾氣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我女兒小的時候也有一陣子經常發脾氣,早上起來沒睡醒發脾氣,作業太多了不高興也發脾氣等等。

我一般是採用這樣的做法來引導,後來她還學了幾句順口溜:天上飄來五個字兒,這都不是事兒!是事也就煩一會兒,一會就完事兒!

現在她有時候心情不好,自己幾分鐘就可以迅速調節過來。

發脾氣有時候也並不完全是壞事,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比如孩子在外面,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時,偶爾發一次脾氣倒可以起到作用。

有一次女兒跟我打電話說同學在班裡開玩笑嘲笑她。我就告訴她,你不要怕,你又沒有做錯什麼,你可以非常嚴肅的大聲的告訴那個同學:你這樣做我很不高興!我希望你以後不要這樣了!

那個同學本來只是鬧著玩,從來沒見過她這麼嚴肅嚇人,果然就收斂了不再這麼做了。


大別山人在北京


應該先分析為什麼發脾氣,發脾氣的動機是什麼。5歲的孩子應該能夠清楚的表達了。看看是不是沒有養好性格或者是習慣上,從再有家長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我們的原因,是不是我們平時和孩子溝通就很不耐煩還是什麼,5歲的孩子接觸的事物還是不多,用排除法分析一下,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發脾氣愛哭的習慣。



熱愛1118


在照顧寶寶時,寶寶哭鬧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過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還是注意孩子的哭鬧是否合理。以下是孩子哭鬧的幾種情況:

1.想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平時家長沒有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忽視孩子。孩子為了得到家長的注意,就以哭和鬧來吸引家長的關注。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多多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多和孩子交流,多關心孩子,和孩子玩遊戲互動。

2.想要某樣東西通過哭和鬧脾氣來獲得。家長們要注意了,如果你的孩子經常這樣的話。你需要和孩子講道理,孩子的一些要求可以滿足,有一些要求可以不滿足。不能事事順著孩子,因為不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會幫助孩子養成自私自利,任性,目中無人的壞毛病。你需要做的是與孩子溝通。問問孩子為什麼想要得到它。然後你說出不讓孩子得到的原因。舉個例子:"孩子的腸胃不好,路上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吃冰激凌,他也很想要,於是他向你開啟哭和鬧脾氣的模式,讓你滿足他的要求。那這時你怎麼做呢?你知道冰激凌很冰,如果他吃了,會引起腸胃不適,會拉肚。你知道你不能滿足他的要求。那麼你應該做的是告訴他吃了冰激凌肚子會痛痛,肚子痛痛就要去醫院看醫生,嚴重的話還要打針💉(小孩子很害怕打針的),孩子聽了估計就不會鬧了。那這時你可以買個禮物獎勵孩子。獎勵孩子因為不哭,不鬧脾氣而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但獎勵不要太頻繁,偶爾獎勵就可以。慢慢幫孩子改掉壞毛病。

3.身體不適。問問孩子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把孩子抱過來摸摸額頭查看孩子是不是發燒。檢查身體的其它部分,如果是身體不舒服儘快帶到醫院治療。


育兒女神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有以下幾點想說:

1孩子就是展露天性,他們可能有時不如大人會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們會選擇用哭來宣洩自己。

2雖然哭是孩子的特權。但也並非他們的專利產品。五歲的寶寶應該可以說是孩子性格養成的一個初級階段。一些事情可以遷就,但是不能溺愛。所以要有選擇的改變他這種行為。

3有可能是孩子受到周圍父母的影響,比如父母來發脾氣,孩子就有可能會模仿學習。所以父母也應該注意作為孩子的引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