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以愛的名義做傷害孩子的事……

中國式教育,以愛的名義做傷害孩子的事……

在我讀初中時,有一篇課文叫《羚羊木雕》。此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朋友把羚羊還“我”。朋友不但不生“我”的氣,還安慰“我”,讓“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

這篇課文揭示的核心問題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孩子有沒有權利再轉送給別人。

當然,從倫理上來說,別說父母,任何人送給你的禮物,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你都不應該轉送給別人,這樣顯得你對這份禮物不夠珍惜。

從法律上來看,如果孩子未成年且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父母可以撤銷贈與行為;如果孩子已經成年且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父母不能撤銷贈與行為,但符合撤銷贈與條件的,兒女可以撤銷贈與。

但中國人做事情向來講求倫理,所以基本沒有人會把家庭關係層面的問題訴諸法律渠道。

其實,從《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裡,能看出,這個孩子的行為也欠妥。父母送給你的禮物,即使你要轉送給同學,至少也要提前給父母說一聲,否則實在是太欠考慮了。

中國式教育,以愛的名義做傷害孩子的事……

在平時的為人處世中,尚且要注意給別人臺階下,給別人留面子,何況是養育自己的親生父母。

從這一點來說,中國古代特別注重的孝道是很有道理的。一個能把孝道做好的人,不一定有很強的能力,但在為人處世上,一定不會讓別人為難。

即使從西方歷史來看,也是如此。

最近網上有很多文章,打著揭露大科學家牛頓真實性格的名號,挖掘牛頓做過的一些有悖人品的事,諸如《關於牛頓,人性背後的陰暗面》等等。

尤其是牛頓對於同時代的科學家胡克的打壓,已經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

如果我們要列舉牛頓的“黑歷史”,毫無疑問還可以挖掘出來很多。

當萬有引力定律還在胚胎階段之時,胡克率先認識到引力的大小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並馬上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牛頓,牛頓也十分肯定這個想法,然而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遠離》一書中大肆宣揚萬有引力定律從頭到腳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對於胡克的貢獻隻字未提。胡克死後,牛頓馬上把胡克的肖像從皇家學會全部撤掉,把胡克用過的實驗室毀掉。而且牛頓所謂的名言“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是對胡克的諷刺和嘲笑,因為胡克本人是個矮子。

在微積分發明權的爭奪上,牛頓更是表現出了近乎瘋狂的執拗。

對於同時微積分發現者的萊布尼茨,牛頓聲稱自己先於萊布尼茨得出了他的方法,但當時牛頓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內容,期間萊布尼茨已發表了微積分的完整論文。而萊布尼茨的符號“微分法”被歐洲大陸全面採用,因為牛頓的原因,英國一百多年之後才接受了該方法。

1699年,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們紛紛指控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成果,爭論全面爆發。皇家學會發布了調查聲明,宣佈牛頓才是真正的發現者,萊布尼茨被斥為騙子。

凡此種種,牛頓之所以具有這種偏執的性格,毫無疑問和他的童年有關。

作為一個遺腹子(還沒出生父親就去世了),牛頓和母親的關係一直很差。3歲時牛頓的母親改嫁給了一位牧師,而牧師一直不喜歡牛頓這個看起來像呆瓜一樣的孩子。所以,牛頓和繼父的關係也很差。

在一次和母親以及繼父吵架後,10歲的小牛頓甚至揚言:“我要燒了你們的房子!”

可見童年的牛頓心理陰影有多大。

童年的牛頓基本上由外婆帶大,而牛頓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也並不關心,一直到12歲才送牛頓去上學。

小牛頓的成績一直很差,經常考班上倒數後幾名。好在除此之外,小牛頓沒有什麼壞毛病。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自己關在屋裡丁丁當當幹活兒。他把從姥姥那裡要來的零花錢攢起來,買釘子、鉗子、錘子等一類小玩意兒,一有空就修修這個、鑿鑿那個,房間裡擺滿了他精心製作的各種物件。

在16歲那年,牛頓的母親想讓他退學回家幹農活。幸好牛頓的中學校長覺得這個孩子有潛力,專門跑到牛頓家“家訪”;牛頓的舅舅也覺得外甥是可造之材,答應在經濟上提供資助,牛頓才得以重返校園。

重回校園的牛頓變得特別努力,成績很快一路領先,並在18歲時考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當然,牛頓舅舅的私人關係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為牛頓的舅舅是當時烏爾索普附近著名的牧師)。

而和牛頓同時代的康熙皇帝,其性格也和童年有莫大關係。康熙帝8歲喪父(康熙和父親順治的關係很一般,至少順治帝並不喜歡這個兒子),10歲喪母,其奶奶孝莊太后是童年和少年時代最讓康熙感到溫暖的親人。

中國式教育,以愛的名義做傷害孩子的事……

這些人類歷史上的偉人,其性格尚且由童年註定,普通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科說,“教育的目的就為培育孩子完善的性格”。

當然,真正要培育一個人完善的性格是很難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看看今天,多少孩子由於父母不讓玩手機就跳樓,多少學生由於老師讓叫家長就逃課不回家,又有多少父母為了孩子能成才,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上名校……

但問題是:沒有證據證明,上了名校的孩子就一定能考上重點大學;從小就報各種鋼琴班、書法班、舞蹈班的孩子就一定會成為鋼琴家、書法家、舞蹈家。

說白了,希望孩子成為人才,成為鋼琴家、書法家、舞蹈家,只是家長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

千百年來,我們都在為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努力。歷史,大抵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