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手下大將坐大專權?蕭銑:領頭的都殺掉,當兵的都裁掉

前文提要:武德二年,李靖離開秦王府,被派往信州投入李孝恭麾下。在路上他先幫李瑗解決了金州附近鄧世洛的蠻賊武裝,等他趕到硤州之時,又碰上了正在死磕蕭銑的許紹。蕭銑一面派遣大將陳普環組織艦隊沿長江三峽逆流而上,另一方面則派人四處聯絡煽動巴地的蠻族首領聯合反唐。李靖從夔州到開州一路勢如破竹,到武德三年三月,這場幾乎遍及山南道山區各個角落的蠻族叛亂,在李靖和李孝恭的聯合清剿下最終平息了下去。


時間進入到武德三年的下半年,李世民在河東方向搞定了劉武周之後,局勢

又變得對唐朝有利起來,於是唐軍轉而集中主力投入河南,開始打王世充的主意。而在中原以南的長江中游地區,蕭銑的梁政權正面臨著內部的又一次危機——當初擁立蕭銑的巴陵軍官團自恃功高,行事桀驁不馴,根本不太聽蕭銑的話。加之在與許紹的作戰中,陳普環、楊道生等蕭銑的親信將領接連失利,導致蕭梁政權內部的擁立派軍官團與親信軍官團的勢力失衡。蕭銑非常擔心擁立派軍官團壟斷軍權所導致的不良後果,於是藉口物資供應不足,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動員大量士兵復員務農。話說所謂“帝業皆從長戈出”,對於擁立派軍官團來說,當然不願意看到軍權旁落的局面出現。特別是大司馬董景珍的弟弟——董景珍當時駐紮在長沙,他弟弟大概是安插在江陵的一顆棋子吧——據說由於不滿蕭銑的這項政策,密謀起兵反叛,結果不知怎麼的,計劃洩漏,讓蕭銑給逮住殺掉了。


如何防止手下大將坐大專權?蕭銑:領頭的都殺掉,當兵的都裁掉

▲圖/網絡。


蕭銑殺了董景珍的弟弟之後,又怕董景珍反叛,於是下詔給董景珍說“你弟弟的事情和你無關,我不追究你的責任,你不要有想法啊。”之類的一大堆話。臨了又對董景珍說:“不如你來江陵一趟,我們和計一下,免得讓別人說閒話”。


不管現在的話說得多麼動聽,如果去了江陵,那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了,董景珍哪裡肯上這個當——其實要說他弟弟反叛這個事情,搞不好幕後的指導者就是他本人——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公開打出旗號宣佈脫離蕭銑,投靠唐朝。


董景珍是當年巴陵起兵的軍官團的核心人物,如果任由他投唐而不加以制止,對蕭梁政權的人心士氣必定是重大的打擊——當然,出了這種事情,即使及時進行鎮壓,對內部凝聚力也會造成巨大影響,但是鎮壓成功總比不鎮壓要來的好——如果長沙真的歸屬了唐朝,蕭銑就差不多失去了對整個湘江洞庭湖流域的控制,到時候梁軍恐怕連繼續作戰的勇氣都沒有了。


如何防止手下大將坐大專權?蕭銑:領頭的都殺掉,當兵的都裁掉

▲圖/網絡。


聽聞董景珍要來歸附,李淵自是喜出望外,於是急令許紹就近增援董景珍。許紹雖說是唐朝勢力離董景珍最近的一股,但是硤州和長沙之間少說也間隔了幾百公里的距離,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蕭銑聽聞董景珍反叛,急令齊王張繡引兵攻董景珍。


張繡在蕭梁政權內應該算是軍事能力最高的大將了,當初巴陵起兵的時候張繡也是主謀之一,不過他是沔陽人,那地方地理上靠近中原,估計和董景珍他們不是同鄉,大概因此在當初的巴陵軍官團中可能是比較獨立或則說比較遭排斥的一位吧。蕭銑登基之後,他主要精力花在南方經營蕭梁政權的大後方,至少從效果上來說,這個人的能力應該還是很強的——以一個隋朝末年的營連級幹部履歷,在武德初的亂世中縱橫南中國幾千裡的廣袤土地,將蕭銑的梁政權的邊界從湖南一直開拓到越南,主要靠的就是這個人的手段。大概也正因此,所以蕭銑才會拿他作為對付董景珍的王牌吧。


張繡從南方回師北上,很快就兵臨長沙。若論用兵之道,董景珍本不是張繡的對手,於是他打定主意準備說服張繡不要為蕭銑賣命。他對張繡說:“張繡兄弟啊,漢書上有句古話,叫做“前年剛把彭越剁成了肉醬,去年又殺了韓信”(這兩人都是秦末楚漢之際的風雲人物,結果都死於非命。)這些你都看不到麼?(我死之後接下去你也逃不掉,)為什麼還要這麼賣力來打我呢?”(景珍曰:“前年醢彭越,往年殺韓信,獨不見乎!奈何相攻?” )結果張繡不聽,下令大軍圍攻長沙。董景珍無奈之下,只好突圍逃跑,結果在路上被部下所殺。


如何防止手下大將坐大專權?蕭銑:領頭的都殺掉,當兵的都裁掉

▲圖/網絡。


董景珍是支撐蕭梁政權的巴陵軍官團的領袖,他的失敗,對於蕭梁政權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張繡殺了董景珍之後蕭梁政權內部的諸王分治的政治平衡再次被打破。張繡擔任了梁的尚書令,開始在朝中大權獨攬,他自以為勞苦功高,試圖獨霸梁政權的話語權,培植親信,過上了說一不二的生活。(《舊唐書》:繡恃勳驕慢,專恣弄權)而這又引起了蕭銑的不滿。於是蕭銑也故技重施,再次利用朝中的反張繡勢力起兵殺掉張繡。


蕭梁政權似乎陷入了一個悲劇的食物鏈中,掌權的大臣總是被君主利用反對派所殺掉,而反對派上臺之後成為掌權者的同時又是君主的下一個陰謀所要除掉的目標。就在這樣一輪又一輪的內耗中,支撐蕭梁政權的骨幹精英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


為了防止部下將領再次坐大,出現新的董景珍、張繡,蕭銑乾脆繼續推廣他的罷兵營農政策,打發大量駐守江陵的士兵回後方洞庭湖平原種田——攘外必先安內,這也是無奈的選擇,李唐或者王鄭的主力至少都在幾百公里之外,而如果控制不了江陵城內的將兵,那麼搞不好腦袋搬家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了。


如何防止手下大將坐大專權?蕭銑:領頭的都殺掉,當兵的都裁掉

▲圖/網絡。


“不殺大臣,亡己;殺大臣,亡國”對於蕭銑,這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通過逐次的誅殺大臣和罷兵營農政策,蕭銑終於鞏固了他作為梁政權最高統治者的權威。然而“福兮?禍之所依。”


蕭梁政權的這一系列內鬥很快就帶來了惡果——由於有經驗的將領不斷遭到政治上乃至肉體上的清洗,加之罷兵屯田,士兵的熱情也受到很大的打擊,蕭銑不但沒有趁李唐將注意力集中在河東、河南與劉武周、王世充他們死掐的機會拿下夔州和襄陽,反而在與距離最近的夷陵許紹的對戰中逐步處於下風了——在長江南岸,和夷陵隔江對峙的有兩座軍事要塞,即安蜀城和荊門鎮。為了打通和三峽上游蠻族的交通,以牽制夔州的李孝恭勢力,蕭銑在此派駐有重兵。武德三年十二月,許紹派遣自己的兒子許智仁和李弘節一起攻克了荊門鎮。從此三峽出口的南北兩岸就完全落入了李唐方面的控制中。——其結果是蕭銑對三峽以上蠻族地區的滲透基本被迫終止,而其首都江陵幾乎直接暴露在唐軍的攻擊面前。


好了好了,現在我們還是繼續來看看大唐秦王從幷州回師以後,如何平定鄭夏,統一黃河流域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