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分為公元前,公元,為什麼這麼分?有什麼說法?

歷史走廊


嗯~~哥們之前對這個問題只是大概的瞭解過:

公元之所以是公元,是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

至於為啥耶穌誕生這一年成了現在全球性的紀年方法,大概就是基督教隨著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傳遍全球,就像是英語一樣,所以公元紀年也傳了出來。

僅限於瞭解以上這麼多,但是看到這個問題,哥們還是去查了查,總結一下,也算給自己漲漲姿勢~

什麼玩意是公元?

公元原稱叫基督紀年。現代學者及科學家基於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則,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稱公元及公元前。

公元也稱為西元,是公曆紀元或西曆紀元的簡稱,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標準,以傳說的耶穌誕生年為西元元年,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后。

以前在英文裡“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來代表;

B.C.是Before Christ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在基督誕生之前”;

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開頭字母的縮寫,意思是“我們活在主的時代”。


公元是怎麼產生的?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

西元6世紀的神學家主張耶穌是生於羅馬建國754年,並且提案將這一年定位紀元元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西元前7-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信。

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酥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酥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

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曆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曆(由意大利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制定的一種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曆。

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酥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曆紀元。

中國啥時候用的公元紀年?

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曆,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

公元紀年小常識

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元年的紀年法,此前一年則稱為公元前一年,公元無零年。

每十年被稱作一個“年代”,如9x年為九十年代,但每百年的前二十年一般不稱“年代”,而稱某世紀初。

如1990年被稱為20世紀90年代,每百年被稱一個“世紀”,

但一世紀和公元前一世紀為99年,即公元1年~99年為一世紀,

100年~199年為二世紀,公元前99年~前1年為公元前一世紀等等。

題外:關於中國年號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年號紀年的國家,後來傳播到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高麗。年號最早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歷屆新君即位必須改年號,稱為改元。

之前的很多皇帝常因為各種原因而改元,但明清的皇帝則只有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浮生一小白


因為中華歷史悠久。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就夏朝,而夏朝產生公元元年時已經存在了22個世紀;商朝存在了17個世紀;西周已經存在了11個世紀;秦朝建國在公元前221年。

因為中國歷史比西方國家早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以公元元年前後來計算歷史。





陳相因631


中國歷史上正式分公元前以及公元紀元是在民國時期,徹底使用公元紀元是在1949年以後。

公元前的說法,現在人的一種說法,公元元年以耶穌誕生之日算起。中國的公元紀元元年是在西漢末年,也就是前漢末年。當時正是動亂時期,緊接著王莽就建立了新朝。就是這個時間點。

公元紀元的好處。公元紀元按照元年一直往後計算的規律進行,不像中國的朝代,紀元全靠每個朝代的更替或者每個皇帝的更替來完成,不太好記住。而公元紀元完全按照地球公轉來計算一年四季,它是世界上目前比較科學的一種紀元方法,所以全世界都在用。

特別在考古界、歷史界,對於紀元來說,運用的太多了,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有文字記載開始到現在,公元紀元元年大約正好在中間。於是公元前二千年(正是龍山文化時期),與公元兩千年(就是現在),正好四千年。

中國再也不用朝代紀元了,比如:建安二十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等,相應代替的是公元紀元,比如:公元221年,公元1430年等。

公元紀元是個龐大的學科,大體上說的這些就是些基本東西,希望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六千年


“公元”這個概念,其實是西方舶來品,意思是指“公曆紀元”。“公”字是相對“私”字而言的,一般代表國家或集體,所以公曆,就是全國通行的歷法標準,同樣的,還有公里、公斤等。

公曆,又稱“西曆”,也就是歐洲基督教國家的歷法,以耶穌基督出生的那一天作為元年開始紀年,而耶穌出生前的年份,就被稱為公元前,因此“公元”又稱為“西元”。

在大航海時代,西曆隨著殖民浪潮普及到了世界各大洲,逐漸成了全球通行的歷法標準。清末國門大開後,中國逐步效法西方的軍事、科技、教育、政治等體制,民國建國後,更是要革舊鼎新,全面西化,因此將“西曆”作為國家通行曆法,並打算逐步廢除農曆,當時連廢除漢字都在討論範疇。

中國古代的元旦,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民國建國後,將西曆1月1日,作為法定節日,稱為“新年”。而原來的元旦,則改為“春節”,這也是春節的來歷。

但農曆在民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民眾的強烈反對下,民國政府於1934年宣佈不再幹涉民間使用農曆。新中國成立後,公曆仍然是西曆,並正式將1月1日改為“元旦節”,同時也保留了農曆,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日曆。

我們知道西曆是按數字不斷往後紀年的,比如公元元年,公元1644年,公元1949年等。而中國古代有自己特有的幾種紀年法,其中之一就是干支紀年法。

《易經》對中華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干支紀年法就是一種遵循周易天道循環理論的循環紀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叫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叫地支。干支不斷循環,六十年為一甲子,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公元多少年和公元前多少年,只是現代全球曆法基本統一為西曆後,研究全球歷史通行的叫法,並不是專門用在中國歷史的。

即便是現在,代表重大的古代歷史事件也多用干支紀年法,比如著名的1894年甲午戰爭,1911年辛亥革命,就同時用了公元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而民國往後的歷史,則只使用公元紀年法。比如我們會說1931年9月18日為“九一八事變”,而不會用“丁丑事變”來稱呼它。

事實上,中國的歷法一直在不斷沿革,歷史上曾頒行新曆法幾十次,才慢慢演變成現在的農曆。西曆是在1580年,即明朝萬曆八年時,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次傳入中國的。文藝復興後,西方的天文學已經超過東方,所以西方傳教士用西曆推演天象,常比欽天監更為準確,因此崇禎皇帝就準備吸收西曆的優點再次改歷,後因內部抵制西曆以及明亡無果而終。

到了清初,面對是否吸納西曆,又發生了著名的歷法之爭,後來西方傳教士被扣上造反的帽子,紛紛下獄或者砍頭,事件最終以一句“寧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而告終,中國的科技也從此止步不前,被西方越甩越遠。

我們用明朝萬曆八年來代表1580年,也可以看到另一個有趣的知識,就是像干支紀年法這類循環紀年法,沒辦法用甲午來代表確切的某一年,比如2014、1954同樣也是甲午年。因此,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紀年法,比如稱登基的那一年為建元元年,後一年為建元二年,以後各朝沿襲,形成制度。官方一般都用年號來代表具體的某一年。

比如《三國志》中關於劉備託孤這件事,就是這麼寫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1894年甲午戰爭,正式的官方紀年是光緒二十年,因此我們如果用三種紀年法表示,可以稱為1894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

民國廢除帝制後,由於沒有了皇帝,所以使用民國多少年這種方式紀年,比如1937年,又可以稱為民國二十六年。新中國建國後,不再使用年號,所以現在我們稱呼具體的某一年,只用全球通行的公元紀年,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

年號紀年雖然在中國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只存在於歷史記錄中,不過日本由於實行君主立憲制,所以日本是全世界唯一保留年號紀年的國家,2019年,正是日本令和元年。


地圖書


首先這可不是中國的傳統分法。

中國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始採用公元紀年,而在此之前中國普遍採用的是帝王紀年(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其中帝王紀年便是以皇帝所下設的年號為基準來計算年份,比如說康熙四十九年。而到了民國,雖沒有了皇帝,但是在習慣上還是採用了這種紀年方法,我們再看電視劇的時候就回經常見到“民國xx年”的字眼。

而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與國際社會接軌,同時也方便交流,採用公元紀年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而既然開始採用公元紀年,中國相應的歷史年份通過彙編、統計和整理,推導出其對應的年份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毫無疑問,這是一項偉大而艱鉅的工程。

我們知道,公元紀年是以耶穌的誕生之日為公元元年。在此之前成為公元前,在此之後成為公元后。公元前為倒序,公元后為正序。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一條橫座標軸,以公元元年為原點,向兩方分散開來。

到這裡我們就知道,不僅是中國歷史,整個世界歷史都是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這對於編寫完善的世界史來說有著很大的幫助,因為可以i清晰的看到在相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歷史風貌,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

總之,如今中國歷史採用公元紀年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選擇,為我們更好的學習和研究歷史指明瞭更為清晰的方向,功勞萬載千秋。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公元不是中國古代說法,而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我們談歷史時提到公元,是今人對歷史時間的推算。

公元,即公曆紀元,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16世紀時意大利推行的一種曆法——格里曆。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多半改稱用公元與公元前。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元紀年法,我國從辛亥革命後開始使用公元曆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繼續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曆,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曆為準。


媒老版


公元是啥,耶穌誕生那年。其實是當年我們積弱,媚外,用了西方紀元。你看看日本,很好的保留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也沒什麼問題。你要高興,可以用嬴政登基那年公元前221年作為新紀元的元年。那今年是始皇帝登基2019+221=224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