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成就富翁,已經成為過去時

中國人喜歡“藏富”,古時候張三寫下"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最好的例證。直到1999年,面對“誰是中國最富有的人”,沒人能給出答案。

那一年,英國青年胡潤幫中國人數錢,推出《胡潤百富榜》。找出誰是最有錢的人不是他的目的,他想要知道中國商人是如何富起來的,如今這個問題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答案:搞房地產。

近日,最新一期的《胡潤百富榜》發佈,房地產行業造富效應僅次於製造業,富豪佔比14.8%,和去年持平,其中許家印以2100億元蟬聯行業首富。從數字上看,地產行業造富依舊,從趨勢來看,地產造富已經接近尾聲。

房地產成就富翁,已經成為過去時

中國的房地產造富運動始於1998年,當年7月,23號文出臺,提出“促使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求停止住房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從那時起,房地產被推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商品房開始承擔起刺激中國經濟消費的重擔。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房子不僅僅是個睡覺的地方,意識到這些的人,現在可能已經開著豪車,住著別墅。20年來,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多輪“博弈——平衡”的轉換,原因只有兩個:避免過度增長、防止過冷下滑。房地產商們在冷熱轉換中增減衣服,判斷拐點與豪賭未來。他們將大片的玉米地推倒,改造成商品房,賺錢邏輯不難:從銀行借來老百姓用於買房的存款,然後給房子標上一個讓人心顫的價格,賣給老百姓。

房地產成就富翁,已經成為過去時

對於餵飽房地產商的購房者來說,他們可能有兩個感受,一是房價不斷在漲,二是房子質量越來越差。2010年以後,房企維權事件越來越多,開發商不需要匠心,到手的錢也不會少。為了掙錢更快,高週轉被玩得出神入化。2012年開始,萬科提出行業拐點到來,宣佈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賺錢不再容易。

2018年,萬科又喊出“活下去”,這三個字和王石一樣有話題度。房地產商有他們的判斷,但拐點到不到,他們說了不算。今年7月,政策上重申“房住不炒”,還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前9個月,房地產調控合計415次,密集程度刷新歷史記錄。這些消息結合在一起,基本預示著房地產商們沒了豪賭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恆大、碧桂園等頭部房企謀轉型,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泰禾、富力等腰部房企出售資產迴流現金、拿地謹慎;數以百計的中小房企宣告破產,寒意陣陣。即便房地產商們依舊是富豪榜上的常客,但地產造富已不具備基礎,況且富豪們都是早年起家,近年來地產新秀幾乎沒有。在1999年,《胡潤百富榜》地產行業富豪佔比50%以上,2010年降至20%,如今是15%。

從行業首富的身價來看,無論是許家印,還是曾經的王健林,他們和二馬(馬雲、馬化騰)的差距擴大,或已不可同日而語。

房地產成就富翁,已經成為過去時

房地產造富,可能成為過去式了,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很多年輕人需要買房,等待他們的,還是掏空身家的“房奴”命運嗎?對於房地產週期,房產研究員任澤平提出過: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這句話還可以加上一句:

長中短期,都得看政策。

中國的地產商們,趕上改革開放大潮,成為經濟舞臺上的主角之一,他們或隨波逐流,或見風使舵,兜裡的錢幾輩子花不完,但從未掌握自己的命運。要想真正掌握命運,就要順勢而為,在大的方向上,掌穩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