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為何要退耕還“荒”?


由於地理位置因素,冬季持續週期較長,農作物生長緩慢,所有種植物要適應寒冷的氣溫。

因為寒冷大部分年青人離開北大荒前往一,二線城市創業和打拼。留在家鄉的是老弱病殘,地大物博的北大荒因此顯得荒涼。

但從國防防禦方面東北又是我國要塞重鎮。早期的重工,兵工廠都設在東北。當時從前蘇聯引進的重工業,大型機械設備製造,都設在東北三省。


東方上院


北大荒有著我少年的情愫,吃過棒打的狍子、吃過瓢舀的魚,吃過水邊摘的黃花、吃過爸爸從樹上摘的猴頭,聽過王震將軍在我的學校裡呵斥,見過大扇刀割草的壯漢。記得有一年過年一頭熊瞎子闖進了一戶人家打傷了孩子,被保衛人員擊斃,我還吃了它的熊肉。離開將60年了,多想再去看看。為什麼要退耕還荒呢?完全可以科學輪作的呀。


傻老頭


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現如今又要從北大倉變成北大荒。彷彿應了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老話。


向大自然要生存空間,向大自然要耕地要糧食。曾經是我們國家過去一段歷史時期解決糧食短缺和人地矛盾的主要方式。當時的人們在經過了戰爭的洗禮過後,我們的國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因此急切的想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現狀。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解決全國人民吃飯的問題。

多種地才能夠多打糧。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因此當時的人們便將目光放在了那些尚未開墾的原始叢林。其中黑龍江省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交匯地帶雜草叢生,人煙稀少。但是這裡卻擁有著世界上最為肥沃的黑土地。於是當時的人們便響應國家的號召前往北大荒拓荒造田,靠自己的雙手改天換地。


經過一代人幾十年的努力,北大荒終於從荒草叢生的荒地變成了良田遍地的北大倉。糧食年產量達到了70億公斤。成為了我們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倉庫。

但是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北大倉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首先就是土壤肥力的嚴重下降。黑土地的數量和肥力已經不足當年的一半。同時由於原始森林和溼地被砍伐和侵佔,當地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其中水土流失、旱澇災害、洪水氾濫、土地沙漠化、氣候異常等發生頻率越來越多!


於是為了響應保護大自然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號召。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呼籲將北大倉恢復為溼地和森林面貌。也就是在北大倉推行退耕還林和退耕還湖政策。

但是冒然地將北大倉恢復為原始地貌勢必會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方面會將曾經一代人艱苦奮鬥的努力白白浪費;另外一方面也會加重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和糧食依賴進口的問題。

同時冒然間將耕地恢復為原始地貌很有可能會導致適得其反。也許不僅不能夠解決該地區上述存在的問題,反而會引發新的自然環境問題。比如說人為恢復的森林和溼地由於生態系統不完善而出現病蟲害或者大量枯死等問題。進而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更加嚴重。

因此當我們意識到北大倉由於過度的開發,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和自然災害頻發。那麼我們不應該矯枉過正,直接將所有的耕地退還回去,而是綜合考慮土壤的承載能力和進行科學規劃,將土地進行合理化分配。將一部分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和坡度較陡的地區進行植被恢復。科學劃定生態環境紅線不可逾越。

同時減少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在當地大力推廣現代化科學化農業生產技術,儘量採取輪耕歇田的方式保護黑土地和自然環境不繼續惡化。這才是一種理性而又科學的解決辦法。畢竟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其實是對自然環境最好的保護。



珞珈山的貓


曾經的北大荒到處都是沼澤地,被稱為“大醬缸”,人們一旦走進大草甸子,可能便走不出不來,遭到滅頂之災。以前這裡沒有一戶人家,夏天到處都是水,冬天白茫茫一片,人們也只有在冬天才敢在這裡行走,因為已經冰天雪地,全部都凍住了,沼澤地也變得沒有那麼可怕。

那時要打仗,沒有糧食怎麼行,北大荒這麼一大片土地沒有被利用起來確實很可惜,後來王震將軍帶領10萬官兵開墾北大荒,使這裡變成了棒打狍子瓢舀魚的北大倉。




“亙古荒原,渺無人跡,荊棘叢生,走獸之棲;俄族欲墾,未能立錐;倭人覬覦,終夢幻。唯共產黨之雄略,銳意而拓之。”——摘自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碑文。

經過軍民齊心協力的開發,終於將萬里荒原變成了良田,北大荒變成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北大倉”。後人們來不僅開發平原,又把目光投向了翠綠的青山。如果能把這些山也變成良田,不是能打出更多的糧食嗎?

隨之而來的是砍伐山林,多少原始古木就這樣被砍伐殆盡,後來的北大荒一到冬天看上去更加荒涼,山上沒有一棵樹,光禿禿的。這也造成了氣候的惡化,風沙越來越大,土地沙漠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

北方的山上有一種達達香,一到春天,山野裡、溝谷中,彩雲霓裳,奼紫嫣紅,漫山遍野,似錦似霞,達達香也叫映山紅,學名叫杜鵑花。

東北一到春天漫山遍野都開著達達香,這種花特別香,花葉碰到手上,香味經久不衰,他們開起來熱烈奔放,就像東北人的性格一樣。


隨著樹木被砍光,到了春天再也見不到這樣的盛況,那隻能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美好回憶。東北還有一種桔梗花,它的根可以用來做涼拌菜,非常好吃,隨著過度開採, 山上只能零零星星的見到一兩朵,再也看不到成片的桔梗花。

北大荒位於中俄邊境,以黑龍江為界河,站在黑龍江邊上就能看到對面的俄羅斯,一眼望過去那邊森林覆蓋,鬱鬱蔥蔥,一點人為的破壞都沒有。而我們這邊已經是荒山禿嶺,被過度開採,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後來人們認識到過度開採的錯誤,開始退耕還林,雖然已是亡羊補牢,但是隻要能夠不斷努力,相信北大荒的荒山仍然會變為鬱鬱蔥蔥的青山。


黑龍江一到春天會有跑冰排的盛況,江面化凍以後,大塊的冰排順流而下,像萬馬奔騰,冰塊與冰塊相撞,會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有時因為衝力過大,冰塊會衝起幾米高,非常壯觀。

這裡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有各種各樣的山珍野味,更有大馬哈魚迴游產子的盛況。這麼好的北大倉,不但要成為國家的糧食儲備基地,更應該注重生態平衡,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一定能找回曾經的綠水青山。(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一些人頭腦發熱,以為長期進口美國的大豆玉米甚至水稻,中國就可以不用種糧食了。北大荒可以退糧還荒,新疆內蒙退耕還草,其它許多地方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海。只有少量平原種地,一半糧油肉蛋魚靠進口,那是非常危險的。目前我們和美國打貿易戰,美國用高科技卡我們脖子,我們已經亂了陣腳,好在華為老總精通毛澤東思想,對美國強盜早有防備的兩手,在初次交手中美國敗下陣來。如果過幾年美國對中國糧食禁運,我們現開荒來不及了,全國就會出現饑荒和混亂。所以我們必須牢記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教導,牢牢抓住糧食生產的主動權,使十四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黃鶴樓2915


北大荒沒有必要退耕還荒。北大荒是我國東北部小興安嶺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屬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是總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的太平原。過去是大溼地,人們叫北大荒。東北解放早,1947年這裡匯聚瞭解放軍等五湖四海的人們開荒種地,可能沒有新疆兵團和塞罕壩那樣們艱苦奮鬥,很快就建起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為全國人民吃飯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東北為全國人民的奉獻,千萬不要忘記他們。

生態建設是重要的,主要戰場在山區和林區,退耕還林主要是山地坡度大,糧食產量很低,又造成水土流失的,應該退耕。

北大荒是綠色的,關係到國家戰略。在穩定耕地的基礎上,保護好現有森林、水面的安全,東北不要再開荒了。

北大荒是農場化經營,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之高是我國農業的希望,規模種植就是好,農業將來一定是大小農場化。.這樣糧食直接成本低 勞動生產率水平高。

北大荒不但不能還荒,還要支持其改革發展,發揮好優良生態環境和全國最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獨特優勢,通過生產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實現農產品生產較高穩定性和品質一致性。

比較起來,新彊的兵團由於乾旱,應調整生產結構,在果品上發展。東北的糧食生產國家應當繼續支持。

千萬不要亂退,北大荒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


管長嶺


小時候我的老家大巴山漫山遍野都種著莊稼,但是依然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日子過得還是很艱苦。2000年後,我的家鄉開始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大片山地種上樹木,不再耕種,國家每年補貼部分糧食與錢款,我們的日子反而過好了,至少麵粉、大米可以放開吃,不再吃包穀米了。北大荒從1948年開始大面積開荒,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建設,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過度的開發北大荒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導致北大荒的自然環境急速惡化。為了保護環境,北大荒開始大面積退耕還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北大荒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這裡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北大荒地處邊塞之地,它荊莽叢生,沼澤遍佈,風雪肆虐,野獸成群,人煙罕至,寒冷、偏僻、荒蠻、兇險,因此我國古代從沒在對這片區域時行開發。一九四八年,中共揭開了移民開發這片荒原的序幕,六十年代國家組織復員轉業軍人、農民、知識青年對北大荒進行了大規模的墾殖,併成立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專門管理北大荒的開發工作。經過北大荒人的艱辛勞動,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擁有113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3560萬畝耕地,177.8萬人,這裡有著最先進的現代化機械農業模式,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業效率大大提高,生產的糧食除了自己吃外,還可以出口外國。現代工業社會化取代了農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又取代了工業化社會,因此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大力執行退耕還林政策,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北大荒由於過量開墾,使溼地面積減少了80%,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原來的黑土地也漸漸鹽鹼化、鹽漬化,北大荒地區的沙暴明顯增加。北大荒有87億噸地表水流失,溼地面積由於上世紀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環境的不斷惡化,最終讓國家決定停止開發北大荒,以保護三江平原的生態環境。當然已以建成的大部分優質耕地並沒有退耕還林,其它後期開發的土地則全部退耕還溼,保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大秦鐵鷹劍士


對於北大荒的印象,稍微年長的人自然不會陌生,人們都用“棒打豹子瓢舀魚, 野雞飛到飯鍋裡”來形容它的富饒。也曾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來顯示它的肥沃。

(北大荒墾荒)

北大荒,原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廣大荒蕪地區。20世紀50年代之前,這裡荒無人煙,林海茫茫,沼澤密佈,原始的生態造就了林間野獸出沒,空中百鳥齊鳴的人間仙境景象。

由於北大荒地處我國東北,歷史上常年氣溫偏低。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長的冬季裡,大量的樹葉及自然倒伏的樹木堆積在地表層,歷經滄海桑田後腐爛變質,形成了一層厚厚而肥沃的黑土地。

這片面積約600萬公頃的黑土,和烏克蘭大平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並稱為世界三大黑土區,佔全球黑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也佔我國黑土總量的80%。

這片神奇的黑土地,具有超高的肥力,最適宜農業耕種。其有機質含量約為2.5 %—7.5 %,是普通土地的10倍。即便不施肥,這片黑土也能取得遠高於其它土地的農作物豐收。

正因為如此,在上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我國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實施了大力開發北大荒的決定。於是,這裡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界精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荒種糧運動。

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北大荒在一批批勤勞的拓荒者手中,成為我國年產70 億公斤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創造出,用全國十分之一耕地,生產出全國四分之一糧食,養活了全國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蹟。把天寒地凍,人跡罕至的北大荒變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

(開荒種糧)

但是,正是由於對北大荒的過度開墾,一些深層次的生態破壞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一、水土流失現象讓人觸目驚心。

在北大荒的開墾過程中,我國曾組織數十萬轉業官兵和知識青年來此地開發,累計開墾出約200萬公頃的耕地,修建農場100多個。大規模地種植了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這些耕地都極大地壓縮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溼地等面積。讓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加劇了水土的流失。

據有關部門統計,這裡黑土地的地表層,每年都以近1釐米的速度流失。原本近1米的黑土層,現在已不足40釐米。部分土層甚至已顯現出黃土特徵,少數地方出現了沙化現象,個別村莊已淹沒在風沙之中。照這樣的速度計算,再過幾十年,我們將失去整個肥沃的黑土層。

水土流失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糧食急劇減產,在20世紀末,整個北大荒和當初相比,糧食減產已近一半。

(北大荒鳥瞰圖)

二、生態問題日趨嚴重。

在北大荒的開發過程中,近一半的森林和溼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動物或失去棲息的家園,或被肆意的捕殺,導致一些珍稀動物如梅花鹿、東北虎等幾近滅絕。著名的東北野參,也難覓蹤影,一些珍貴的野生藥材也被採摘乾淨。

由於北大荒溼地面積驟減,生物多樣性也日趨減少,導致生態涵養和調節功能也嚴重退化。這片曾經氣候怡人、林木參天的東北黑土區,正在變成一個生態脆弱區。惡劣氣候和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自然災害如干旱和洪澇,也對當地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大荒就已發生了數次旱澇災害。1994年的洪災,就曾導致黑龍江5300多公頃耕地被淹沒,數十個村莊被沖毀。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北大荒大面積遭災,至今仍讓人心有餘悸。2002年,北大荒又被肆虐的旱災席捲,導致整個松嫩平原幾乎無法播種。

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大量的泥沙淤積在北大荒大大小小的支流裡,致使數十座水利工程失去了作用。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從1999年開始,國家才決定把廣袤的北大荒退耕還“荒”。全面停止對現有溼地的開發,同時對不宜耕種的,或者產量低下的200萬公頃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溼地。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為北大荒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經過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實現了數十萬公頃土地的退耕還“荒”,建立起了約佔整個農墾區面積20%的保護區,完成了人工造林數十萬公頃。

現在的“北大倉”,不但逐漸重現了當初水豐林美、動物遍地、風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更是實現了年產100億公斤的糧食的能力,保住了“中華大糧倉”的地位。

北大荒從開荒到還荒,真正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資料:《中華糧倉——北大荒》)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大荒經歷了幾十年的掠奪式的開墾,已經讓當年肥沃的土壤嚴重沙化,黑土地的土層正在慢慢變薄,土壤養分越來越少,植被因為土壤養分少而越來越稀,從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整個生態系統呈現惡性循環狀態。

如今退耕還荒,恰是為了讓北大荒休養自息,重新使生態系統慢慢得以恢復。但是想要達到當年大規模開發北大荒時生態原貌,尚需要多年,甚至有可能再也達不到當時的生機勃勃局面。但是,好在現在國家已經非常重視生態重建工作,從政策與扶持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優惠力度。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是目前中國生態治理的口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而北大荒也正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始為重塑綠水青山而退耕還荒。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雖然北大荒會在國家糧食生產基地方面減少產量,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這點犧牲非常值得。


寒石冷月


我們先來講一下北大荒的開發歷史吧!

北大荒的開發歷史

所謂北大荒指的是我國黑龍江的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之間的廣大未開發的無人區。這片土地未被開發並非因為土地貧瘠,恰恰相反北大荒是一個聚寶盆!北大荒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其他三個是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南美洲的潘帕大草原,我國的黑土地面積約佔世界黑土地總面積的20%多,其中百分之80都在北大荒。黑土地含有大量黑色腐殖質,土地肥性好,種植作物哪怕不施肥也能長得非常好。

北大荒的黑土地那麼肥沃為何沒人開墾呢?很大一個原因是這一地區是滿人的發家地,清朝時候清朝廷為了保護龍脈不被破壞,禁止民眾進入那一區域,久而久之北大荒就變得荒無人煙。

後來五十年代的時候,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政府組織了大量的官兵、青年進入北大荒開墾北大荒。這些人前仆後繼,不懼千難萬險,不懼惡劣的生活條件,硬是在北大荒上開墾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田地,一個又一個的大農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北大荒從荒無人煙的荒地變成了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到現在,北大荒共有常住人口170多萬,田地3500多萬畝,相關企業2000多家。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過度開墾,大量的溼地、荒地變成了田地,野生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北大荒的生物多樣性開始減少。並且加上逐年的種植,北大荒的黑土地肥度也減少了很多,部分地方的黑土地甚至開始沙化了。

現在我們的糧食獲取渠道繁多,不必再單單隻靠自產,加上北大荒開墾過度反倒讓糧食減產,為了保護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現在北大荒開始有組織的退耕還林,讓那片大地再次綠起來。

通過種植人工林,建立自然保護區、停止開發等措施,北大荒的的自然環境開始恢復,平日那些罕見的稀有動物也逐漸能發現其蹤跡,自然環境也變得更加秀美;同時現代先進農業技術的引入也使得糧食生產效率變的更高,有限的田地可以產出更多的糧食,不必再像之間那樣不停開墾新地了。

北大荒的未來勢必會變得更好的,又要產糧又要環境優美未必是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