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寻梦民国教师郝更生先生之三)

1927年郝更生发表《十年来我国之体育》,试图为当时的体育发展画定一个基本蓝图。文章以教育原理为基础,阐述了体育教育化思想,并从硬件设施、体育课程、女子体育、体育师资等方面解析。同时从历史的观念、环境的风气、以及指导的方法三个角度,对体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偏差行为、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措施。1937年,郝更生发表了《十年来之中国体育》,阐述来自1927年以来,中国体育十年的发展状况。文章涉及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在体育行政组织的运作以及体育法令制定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这些在我国体育史上均属首创。

郝更生的体育思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他留学美国春田学院时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是他任教东北大学时,日本侵略者的侵袭。郝更生留学期间,正值美国战后对体育政策全面改革之际,体育逐渐摆脱生物主义与医学主义的影响,朝着教育化与社会化方向发展,且与学校卫生教育逐渐融合。这种体育思想被称为新体育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从近代学校体育教育来看,早期的教育深受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教材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条件好的一般会请日本军操教官担任体育教师,条件差的请本国军官或士官来充数,也有请武术高手教授学生打拳的,其目的是为了训练自卫卫国的学生兵,根本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体育。郝更生深受新体育思想的影响,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1931年9月19日凌晨,因日军侵袭,时任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主任的郝更生为组织学生撤离,忙得无法顾及身怀六甲的孩子,造成终身遗憾。郝更生后来这样回忆:“痛定思痛,不胜感慨,这是我个人生命史中最黯淡的一页,我曾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滋味。”家仇国难,郝更生的体育教育化、社会化理念逐步升华为体育救国论,他说:“所谓现代的体育,主要在人民之健全体格,盖有健全体格者,始有真正国防,否则虽有坚甲利兵,以弱不胜衣病夫御之,其败必矣,近如德、意两国之青年训练,乃我应效之。鉴于这时的国家情势,体育教育化的理想也随着政治现实的变化而转至国防上。”他甚至还说:“若不早日体育救国,在行程及见的若干年后,中国人不但要亡国,而且更有灭种之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