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府城(今潮州市湘橋區)北門街面線巷5號。據李氏家譜記載,李嘉誠的祖先原為中原人士,明末清初,因為災荒,一世祖李明山舉家南遷至福建莆田,後又因戰火連綿不斷,再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廣東省潮州市)。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潮州古街

李嘉誠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因清末由考試入仕的制度漸廢,故未能入仕,閒居鄉野。20世紀初,正值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西學漸進的時代,實業救國、學習西夷之長技等新思潮日盛。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毅然送兩個兒子李雲間、李雲梯東渡日本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學成回國後分別在潮州、汕頭執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排行老三,還有一個弟弟叫李奕(李雲松)。

  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13年,15歲的李雲經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名列全校第一。但時值家境式微,無力供他升讀大學,李雲經接受蓮陽懋德學校的聘請,走上了治學執教之路。執教數年之後,李雲經一度棄教從商,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三寶壟一間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裡做店員。經歷了短暫的打工生涯,因生意失敗,李雲經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恆安銀莊任司庫與出納。後因時局動盪,天災人禍,銀莊倒閉,他失業了。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猶太人

作為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群之一,潮汕人被世人公認為“東方的猶太人”,這源於潮汕人的經商之道。人們都說潮汕人“在家是條蟲,出門是條龍”,這就是說潮汕人很善於出門闖世界,並逐漸形成傳統。自19世紀中葉汕頭開埠以來,每年輸出的契約華工達數萬。他們心懷憧憬,前赴後繼,蔚然成風。這不是因為社會動盪或是天災人禍的逼迫,而是數百年來潮汕人養成的積極開拓的精神,是潮汕商業文化的獨特景觀。潮汕人的遷徙,不同於山東人闖關東、寧波人闖上海,足跡仍在國內,潮汕人是放眼海外。“商者無域”是潮汕人的觀念。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汕頭博物館

李雲經投身商界,應該也有潮汕人熱衷經商基因的影響。就這樣,李雲經在商界轉了一個小小的圈兒,還是回來重執教鞭。或許是接受了太多的傳統道德,重義輕利,安貧樂道;或許是更熱衷於教育事業,視教育為強國利民之本,不論何種原因,李雲經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他在隆都後溝學校任教後,因教學有方,聲譽日隆,於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1937年,李雲經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直至潮州淪陷。

  每當閒暇的時候,李雲經便帶著李嘉誠流連於青山綠水之間,人間的一切煩惱彷彿隨著江水漂流遠逝。李雲經常常將情懷寄寓於山水,品評歷史英雄人物,教導兒子做人的道理,使他養成仁愛誠信的品德。李雲經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希望他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和建設家鄉。事實證明,李嘉誠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譬如獨自創辦汕頭大學,就是建設家鄉的體現。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汕頭大學

1933年,5歲的李嘉誠迎來了正式上學的日子,進入潮安縣府城北門街觀海寺小學讀書。這天,父親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祭拜孔聖人的儀式。母親莊碧琴給他做了三道菜:豬肝炒芹菜、幹炒大蔥和鯪魚。在潮州的方言中,肝是“官”的諧音;芹菜取“勤”之意;蔥是“聰”的諧音;鯪魚的眼睛特別明亮,寓意聰明伶俐。三道菜寄予了父母對孩子的希望:聰明伶俐,勤奮讀書,出人頭地。

  李雲經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事業的有識之士,因時局動盪,經濟衰退,生活清貧,使他未能建功立業,只得把厚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在父親的教誨下,李嘉誠從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李雲經儘管很疼愛兒子,但他知道,過分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因此他把心中的慈愛以別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心向學的李嘉誠,如果不是時局所迫,也許會沿著求學路一直走下去,而且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孔子

可世間風雲變幻莫測,未來會是怎樣,誰也無法預料。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31日,兩架日機飛越豐順、湯坑等處,投彈數枚,開始了對潮汕地區的轟炸,戰火迅速向潮安城區蔓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李嘉誠美好的求學夢想也被打碎了。

  1939年6月,李嘉誠隨父到潮安縣郭壟小學就讀。6月21日,日軍侵佔汕頭。6月27日,日軍的飛機對潮州城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隨後,日軍分三路先後開進潮州城,潮州淪陷。昔日如世外桃源的潮汕地區一片腥風血雨,報上不時以醒目的標題刊登日寇暴虐鄉里的消息。李嘉誠的父親時任郭壟小學校長,整天憂心忡忡。母親莊碧琴篤信佛教,燒香拜佛,祈禱佛祖保佑家人和鄉親平安。但是,日本侵略軍沒有絲毫人性,繼續沒日沒夜地在城區狂轟濫炸,縣教育科不得不宣佈所有的學校停課。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寺廟祈福

李雲經就此失業,他不善體力勞動,亦不會做小生意,唯有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後來,李雲經與莊碧琴商議多日,決定到香港投靠內弟莊靜庵。莊靜庵是香港的殷商,相對內地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榮,成為戰時內地人的最佳避難所。莊靜庵幼年也曾在潮州鄉間讀私塾,小學畢業後,他像眾多潮汕人一樣離家外出闖蕩,先在廣州的一家銀號當了幾年學徒,後來晉升為部門經理,後在香港成為成功的鐘表商。

  莊靜庵給李雲經夫婦安排好住處後,還設家宴給他們接風洗塵。但出乎李雲經夫婦意料的是,莊靜庵始終未提起讓姐夫李雲經到他的公司裡工作。為了養活家人,來港第二天,李雲經便出去找工作,結果四處碰壁。李雲經倍感失落。彼時,在香港只有一句真理:賺不到錢,你的生命將是脆弱的。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香港街頭

莊靜庵異常忙碌,沒日沒夜,每天都要工作10多個小時。最初的一段時間,他經常來看望姐夫一家。漸漸地,他來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幾天都不見他的人影。莊靜庵對自己家人亦是如此,他沒有閒暇時間與家人安安靜靜地相聚一堂,或外出看戲郊遊。除了莊靜庵這門至親外,李雲經夫婦在香港還有不少親友同鄉。他們來看望過李家一兩次,便再無音信。潮州人在異國他鄉以團結互助著稱,故能發達。但幫襯也是有限的,潮州籍富翁無一不是靠自己打拼。

  儘管與香港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但李雲經明白,要想在香港生存,非得融入這個社會不可。經過一番波折,李雲經終於在一間潮州商人開的公司裡找到了一份工作。李雲經開始面對現實,主動適應環境,與此同時,他也不再以聖賢之風範教子,而是讓兒子同樣學會適應環境,“學做香港人”。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香港人

在香港這個繁華的大都市,除了要有資本以外,還要有高超的交際能力,才能做一個出色的香港人。而首要的交際工具就是語言。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此外,香港受英國的殖民統治近百年,其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尤其是在上流社會。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可以立足於香港社會,二來有助於與人溝通交際。將來若能出人頭地,還可以躋身於香港上流社會。

  1941年12月26日,香港完全淪陷後,在日軍的統治下,香港百業蕭條,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的生活愈加困難。李雲經染上了肺病,在家庭最困難的時期病倒了。為了讓兒子繼續上學,李雲經堅持不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也不去藥店買藥,偷偷省下藥錢作為兒子的學費。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相當清苦。兩頓稀粥,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撿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伙食。

李嘉誠:父親去世時沒有給我留下一文錢,僅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李嘉誠

1943年冬天,李雲經病危,他知道未成年的兒子將來更需要依靠親友的幫助,但同時又不希望兒子抱有太重的依賴心理。因此,他把李嘉誠叫到床前,輕聲告誡道:“做人一定要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已。吃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不滿15歲的李嘉誠聽了,堅定地點了點頭,李雲經這才放心地閉上了雙眼。李雲經沒有留下一文錢,卻給李嘉誠留下了受益終身的寶貴遺產,那就是做人的道理。李嘉誠後來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成為華人首富,這跟其父親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李嘉誠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