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漸退人衰老

中醫認為,心的正常功能的發揮,要有心血的充足及心氣的旺盛才可保證,心血及心氣都是要由消化器官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進一步轉化方而生成,並且心、肝、脾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有“心主血”“肝藏血”和“脾統血”的說法。人體全身各種的功能活動,都要依賴於血液來進行提供營養。血與氣是統一的整體,血液是在脈管內進行循環無端的周流,能夠正常的運行前提是要靠氣的推動;再有還要靠氣的固攝作用,使得血液不至於滲出於脈管外。同時,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著生命活動,可以說它還可以協調其它臟腑。病理情況下如有心氣虛衰,將會影響到血脈功能及神志的變化,從而加速人體的衰老。 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五臟功能減低,血液的營養功能也隨之而衰退,心血亦漸不足,心血不足,則神不守舍。因而常易出現健忘、言善誤或驚惕等神志失聰的表現,甚至出現病理現象,如“血虛”“血淤”和“出血”等。所以《千金要方》認為,老年以後,“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情”。故中醫養生學特別重視對心臟功能的保養,認為“以此養生則壽”。

現代醫學把心臟的功能看作類似一個水泵,是可以起到推動血液流動的器官。老年人會出現各瓣膜的增厚變硬,全身的血管也會逐漸發生硬化。導致硬化的原因是血管壁內的彈性纖維逐漸變直,同時鈣含量增加,彈性組織內鈣鹽沉著。衰老時血流衝擊時彈性纖維的擴張和回原能力減弱或消失,動脈也就失去了良好的彈性。這些生理變化還會引起老年性心臟搏出量的下降。通過上述不難看出,人的衰老與心功能的減退還是有一定關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