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陸豐博社鄉蔡氏族牒及祠堂

廣東陸豐博社鄉蔡氏族牒及祠堂

蔡登瀛,“自福莆來,始居東岐堡,再世而遷橋頭,三世而遷博社,繼又卜吉而轉橋頭永為世,以博社額其裡焉”,於宋嘉泰四年置居博社,成為博社鄉蔡始祖。

他祖居福建莆田縣後溝鄉,是宋承直郎蔡道德次子、宋奉直大夫蔡政殿之孫,誥贈鄉進士,妣孺人慶源陳氏,生有四子:長子庠生蔡光陽,字朝科;次子太學蔡泰生,字朝翔;三子太學蔡惠我,字朝樸;四子庠生蔡宣義,字朝材。分為“孟、仲、叔、季”四大房,迨十一世續族牒“起紹崇萃升,大振世昌宏;奇文昭漢宇,茂馥耀宗基”(相對應的書號:若應元兆士,嘉維民光裕;良才宜勵志,銘楚繼定國)。迨三十一世再續族牒“濟陽初開統,仲裔顯主邦;待禮遺家貴,各記有禎祥。襄祖受宋爵,築橋於洛江;偉績鸞坡著,豐經鹿洞彰。承先必追本,孝敬當思源;閩東系故里,苗梓發莆田。南粵桂鬱盛,北京蘭騰芳;吾族續此序,百輩載史香。”

宋末元初,叔房蔡惠我之長子蔡班中式舉人任循州教諭,住博社,墓葬於博社鄉海甲蓮花山;明洪武年間,蔡班三個兒子:松軒、梅軒、竹軒,沿西擇居湖口鄉,子孫繁衍下灶數十鄉,俗稱“下灶蔡”。

“孟、仲、季”三大房均有子孫居博社鄉,後因人口增多,部分裔孫於元、明、清、民國等時期陸續遷外地而置居,繁衍各地,有甲西鎮的大厝寮、華埔村、客頭、海甲、新饒、虎豹村、上墩鄉、石獅、青籃,甲子鎮的城東、城西、芒湖鄉、西埔園、東湖、半徑鄉、北柵社,南塘、碣石、湖東鎮的五葉村,博美、內湖、橋衝鎮的過路溪數鄉、金廂、城東、東海鎮等地;惠來縣惠城、新岱林;汕尾、揭西河婆、惠州、東莞、汕頭、深圳、珠海、廣州、中山等市區;江西省九江市、河北省饒陽縣、海南省等地;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以及印尼等地區。

蔡登瀛是博社鄉的始祖,除叔房祖子孫遷居下灶並繁衍下灶數十鄉外,其他各房裔孫在博社鄉所建的蔡氏家祠有如下數十座。


一、宋末所建的蔡氏家祠“源遠堂”

宋末,蔡光陽、蔡泰生、蔡惠我和蔡宣義為其父母所建的蔡氏家祠“源遠堂”,行“三山門”,後坐甲東奎湖山尖,前向博社鄉海甲山嶺“人頭嶂”。明萬曆十年,蔡登瀛第十一世孫蔡春邁中式壬午科舉人,任河北省饒陽縣正堂;蔡春邁任職後,曾回梓里修復過源遠堂。到了清乾隆年間,源遠堂由蔡萃嘉主持修建,原規模相對縮小,“三山門”改為“單向門”,據清庠生蔡哲臣撰寫的《蔡氏敦敘堂族譜》記載。今逢盛世,和諧社會,源遠堂何時能按老分金、舊牆址復建,恢復原貌?

二、元代、明朝年間各大房裔孫所建的蔡氏家祠

(1)元末明初,蔡英進、蔡英迪、蔡英連、蔡英迎、蔡英造和蔡英運為其父母所建的蔡氏家祠“宣義堂”,因戰亂被毀,舊址不見,只存紅燈籠堂號“宣義堂”。

(2)明朝初期,蔡開濃和蔡開創為十三公建孟季家祠“追遠堂”。

蔡英明,諱十三,字和潮,是蔡惠我次子、蔡班之弟,妣慈德陳氏,居博社。公排行十三,稱為“十三公”。墓葬南塘五峰山,忌辰十月十三日。生二子:繼義公、繼振公,因戰亂,子孫遷出不詳。因其兄班公之子置居下灶,後由孟房孫開濃、季房孫開創為其建家祠“追遠堂”。每年春分節前一日拜祭,行三獻禮,設席數十張。男丁50歲有席位,60歲得肉一份4兩,70歲得肉8兩,80歲得肉12兩,90歲得羊首而肉加多,丁份4兩在外。凡生男丁,春分前一日,至十三公祠報添丁銀一毫,交理數人,即得肉4兩,一生都有。

(3)五世祖蔡西疇的“受祿堂”。

(4)六世祖:蔡蓮峰的綏祿堂和蔡梅峰的“繼述堂”。

(5)八世祖蔡守都的“承啟堂”,今重修建為仲房祖祠,堂號還是“承啟堂”。

(6)九世祖:蔡雲衢的“光裕堂”和蔡雲山的“永錫堂”。

“光裕堂”位於博社鄉北畔埔埕巷,蔡仰高、蔡領宗、蔡素源和蔡仰宇是蔡雲衢的四個兒子,分為四大房祖,稱為“頂四房”,該祠建於明萬曆年間。“永錫堂”位於博社鄉大祖巷,也建於明萬曆年間;蔡雲山和蔡雲衢是蔡松崗之子、蔡順德之孫,也生有四子,被稱為“下四房”。

(7)十二世祖蔡若槐的“若槐堂”。

三、清朝、民國年間各大房裔孫所建的蔡氏家祠

(1)清康熙年間,蔡紹典、蔡紹邦和蔡紹麟為其父蔡起哲建蔡氏家祠“孝思堂”。“孝思堂”已於戊子年十二月初八日(2009年1月3日)晉祠重光,堂號由蔡東士先生所書。

(2)十三世祖蔡紹樂的“耀德堂”。

(3)十三世祖姑蔡恭默的貞孝姑祠“崇德堂”。

(4)十四世祖:蔡崇炳、蔡崇武、蔡崇安、蔡崇定和蔡崇德的五房公祠“務源堂”,蔡崇侯的“誠敬堂”、蔡崇懿的“愛敬堂”、蔡崇薦的“孝敬堂”,蔡崇仁的仁公家祠“報本堂”,蔡崇美的“樹德堂”、蔡崇吉的“昭德堂”。

(5)十五世祖:蔡萃蒼的“**堂”。

(6)清嘉慶年間,博社鄉四大富翁蔡升本、蔡升經、蔡升廉和蔡升隆所建的蔡氏家祠。

有直隸州同儒林郎蔡士立(字升本)的“孝友堂”;

有明經進士修職郎蔡鴻猷(字升經)的“敦本堂”;

有歲進士蔡國斌(字升廉)的“積慶堂”;

還有蔡升隆的“燕翼堂”。

(7)十六世祖:蔡升壯的“篤慶堂”、蔡升道倡建的“惇敘堂”。

(8)十七世祖:蔡大榮的“愛友堂”、蔡大覲的“延慶堂”、蔡大蕃的“成德堂”。

(9)十八世祖:蔡振隨的“善繼堂”、蔡振雙的“錫光堂”、蔡振燕的“光遠堂”、蔡振其的“善述堂”、蔡振圍的“圍公家祠”。

(10)十九世祖:蔡世和的“善慶堂”、蔡世波的“波祖家祠”。

(11)蔡宏嶷的“錫福堂”,頂厝愛公的“集慶堂”。

四、當代所建的蔡氏家祠

(1)馬街巷的“永樂堂”、蔡世青的“詒裕堂”和蔡振碧的“懷德堂”。

(2)石柱巷的“承裕堂”。

(3)巷口前下厝“光慶堂”。

從這些蔡氏家祠中,可以看到博社鄉蔡登瀛傳下的子孫後代過去輝煌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