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條微博引來千夫指,阿丘到底錯哪兒了?4點


1條微博引來千夫指,阿丘到底錯哪兒了?4點

阿丘被封殺了!

據說。

為啥?

因為他發微博說“中國應該向世界道歉”,激起了萬眾憤怒,傷害了民族感情。

1條微博引來千夫指,阿丘到底錯哪兒了?4點

大眾憤怒的理由,是“中國不欠誰一個道歉”。

很多人覺得,阿丘的提議,純屬無理取鬧。

中國該不該道歉,不是哪個人說了算的。這裡不去探討。

這裡探討的是,阿丘在微博上的表達,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認真讀了阿丘的微博,我暫時還是傾向於認為,阿丘的文字誤導了大眾,導致大眾對他產生了誤解。

誤解之下,激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甚至憤怒情緒。

而他的本意,或許是表達對一些國人捕食野生動物和疫情初期有關部門的不作為的不滿(後面會進一步探討),同時希望中國與世界做一次平和理性的溝通。

個人淺見,按“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的邏輯分析,阿丘沒有“做正確的事”,也沒有“正確的做事”,所以就捱了罵。

為啥?

4點:

1條微博引來千夫指,阿丘到底錯哪兒了?4點

1.發了不該發的話題

在疫情爆發根源查清前,公開發出關於道歉的任何提議,都不合時宜。

倡議道歉,就不是一件“正確的事”。

如果阿丘不發關於道歉的話題,一切都不會發生。

2.用錯了工具

退一步說,如果要談關於道歉的話題,也要選擇正確的工具,把觀點講清楚,把理由講完整。

這需要比較長的文字。

微博的文字量太簡略,不足以傳遞全面的信息。

如果實在要表達,更好的做法,是選擇長微博或其他能夠充分表達觀點和理由的工具,比如頭條號、百家號、微信公眾號等。

越簡略的表達,越容易誤導別人,越容易被誤解。

被誤解不是別人的錯,誰被誤解,就是誰的錯。

微博這種工具,非常不適合表達容易引起爭議的內容,除非是為了炒作。

1條微博引來千夫指,阿丘到底錯哪兒了?4點

3.沒有精準表達觀點

以我的理解,阿丘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下面的意思:

個人認為,我們有必要向世界道歉。

我的理由有二,一是我們對捕食野生動物管理不嚴,導致了病毒的傳播;二是在疫情爆發之初防控措施不力,人為導致疫情加速擴散。

也就是說,這次疫情的爆發,其中有“人禍”的成分。如果最終調查表明,確有人為因素導致疫情爆發和擴散,我們應當向世界道歉。

目前已有初步事實證明,疫情的發生,與捕食野生動物管理不嚴和有關部門的不當作為甚至不作為有關。

應當道歉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那些導致疫情發生和蔓延的人為因素。

換句話說,我們應當為疫情發生和蔓延過程中的失職道歉。

附:

關於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管理不嚴的有關證據。

關於疫情發生初期不當作為的有關證據。

假如這樣做,誤導和誤解會不會少一些?

當然,阿丘到底是什麼意思,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4.沒有完整表述理由

有心的朋友會發現,很多人在日常溝通中,都會有個不良習慣:

只喜歡錶達論點(結論),不喜歡展示論據(理由)。

有些是覺得沒必要那麼羅嗦,有些是怕麻煩,雖然知道需要更詳細的說明,卻因怕麻煩而偷懶。

但恰恰是這種沒必要,或者怕麻煩,常常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很多人在批評和謾罵阿丘,批評是可以的,這是公民權利,但謾罵就不可以,那其實已經違法。

阿丘如果真錯了,造成了不良影響,自然會有人去管他。

如果他違法了,司法部門會去管他。

作為公民,也可以舉報,但不可以謾罵。

這點其實應該向司馬三忌學習,他在舉報韓紅基金會時,也是很嚴格地按照有關程序進行舉報,而沒有侮辱和謾罵。

更有心的人,會通過阿丘這件事,反思自己的溝通,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學習精準表達,減少誤導和誤解,不斷改善人際關係。

只會罵人的,終將為罵所累。

對於此事,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