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影片取名《世纪末》,刚开始看时并不能明白其意,只是被从游客角度出发的视角所吸引,跟随镜头里的角色游览城市的风景,但随着剧情的进展,一切慢慢有了头绪。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世纪末,很多人都被"世界末日论"所困扰,就连大小电台也针对这一话题频出科学报道,可见,在那个阶段,一种焦虑躁动的情绪隐隐的掌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这部电影的关系,就在于,影片男主Javi与Ocho在世纪末交谈中,所展现出对此的情绪状态。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当然,这不是关键,有心的观众把它看作是一个时间的分界线,它串联起主人公分开又相遇的时空,年份的数字在变,周遭的一切也在变,但初次相遇与再度相逢时,悸动的心理状态依旧保持新鲜,是时间拉开了距离,也把固有的情感变化,隔档在"熟悉"的范畴之外,身体本能的喜好在历经变迁中才会仍旧朝着眷念的味道探寻。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这正契合了影片中段,Ocho离开后留在床上的那本《Close to the Knives》里所引用的话"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把它看作是Ocho的真实写照也未尝不可: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自己有多恨抵达目的地,旅途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对于我却意味着死亡。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永远在中转,保持失联和不熟悉的状态,我就能留在永恒的自由里。

导演将影片做了三段式剪辑,从【现在时】跳回曾经的【过去时】,去缅怀"似曾相识"的感情之下双方共同经历的时光;然后再从【现在时】切换到【未来时】,以构想两人一同生活后所可能面对的种种。前一个切换手法直接,没有做任何过渡就开始引入画面,后一个切换看似平缓,却要让观众带着满满的疑惑来看完,如果不再次推敲,可能会落入"没看懂"的境地。这算是导演和观众玩的一个小游戏,就在"开冰箱"的刹那,完成了切换的过程。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飞鱼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拍的更加深邃一些,若是借鉴《穆赫兰道》的手法,整部影片会显得更加高级,当然这里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

整部影片以"情"为主线,虽然有大尺度的片段,但都是服务于剧情,撇开"同性"的外壳,其所构成的感情世界伦理观在各类群体里都会存在。但这部影片,确实引发了LGBT群体内部关于"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等话题的思考,而影片优秀的剪辑也在于,给角色一次面对未来的机会,即使当下无法圆满,看看未来是不是就能够性事和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呢。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看完全片,飞鱼发现,这部处女作与2011年英国上映的《Weekend/周末时光》有几分相似。第一,题材一致,两部影片都是描写的同志群体(这里以男同为主),通过性事引出故事主线;第二,双男主的搭配,没有其他主要角色纠葛,正面反映主角的情感活动;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第三,主角双方相处时间短,《周末时光》就两天,《世纪末》算上"曾经"的桥段,也不会超过一周。若将海报的基调,角色扮相,影片结束前的画面考虑在内,这两部作品就有的一拼咯。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当然不同的地方也有圈点,如剪辑方式、表现手法,以及最后可能有的结局。话说回来,优秀的作品就该有供于他人借鉴参考的地方,不是吗!!!(PS:最后附上豆瓣评分,以作参考)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尺度不大的《世纪末》: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