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前幾天,建國門街道辦事處收到

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街道幹部

捐贈的240只口罩

在此,向我們這位同事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讓我們一起看看在近期

建國門地區的“抗疫行動”中

還有哪些感人的事發生


志願者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參加“抗疫”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近日,趙家樓社區居民吳思淵在疫情發生後,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譜寫一首歌曲表達自己的心意,為武漢加油!一起來聽聽吧~


《加油,武漢!》

——此歌奉獻給正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同胞們


作詞/作曲/編曲/製作/演唱:吳思淵


輕輕地揮手 雖然你遠隔千里

這是我們的祖國

在需要的地方 目送你奔赴戰場

這是我們的祖國

親愛的朋友 請不要為我哭泣

這是我們的祖國

親愛的祖國 請相信我們這一次

團結一心 團結一心

加油,武漢 你是我堅強的朋友

加油,武漢 江城的天空依然湛藍

加油,武漢 你是我勇敢的朋友

加油,武漢 你還會實現你的夢想

加油,武漢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趙家樓社區書法愛好者王小力、張桂辰、高育麟、吳思淵,用他們的一手好字,書寫了宣傳標語等為疫情防控工作奉獻自己的力量。


趙家樓社區還創建“K歌戰‘疫’“微信群,群裡的文化志願者有葫蘆絲愛好者、音樂愛好者等,他們發揮所長帶動居民互動起來,緩解疫情給大家帶來的緊張情緒。


居民黨員雖家中困難,但仍為“抗疫”捐款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2月4日中午,崇內社區居民黨員王文山來到社區為防疫工作捐款100元。王文山家中的生活並不寬裕,他的母親視力重度殘疾,只能按月領取福利養老金,他的愛人也一直沒有固定工作,而且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並沒有退休收入。王文山說:“咱們街道和社區黨委知道我家的情況,平時非常照顧我,對我母親也很關心。我剛剛退休,現在每天在家照顧母親不能為社區站崗值班,但這次疫情嚴重,我身為共產黨員也想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雖然錢不多,但也是我的一份心意。”


“抗疫”一線的“母女檔”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媽,注意點,我下戶了……”社區工作者林涵和自己的母親打著招呼。疫情開始後,社區工作者全部投入到社區的疫情排查工作中,林涵作為其中一員,還有一個身份是大雅寶社區的居民,工作中的她日復一日地走街串巷到各個院落了解離京和返(來)京人員的情況。她的母親十分擔心她的身體狀況,但林媽媽也理解這是作為社工的職責。於是,林媽媽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把對女兒的擔心化為一種“陪伴”,林媽媽成為了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志願者,每天值守在站點。每天,她們母女倆在工作中相遇時,打招呼就成了最好的報平安方式。


退役軍人主動請纓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金寶街北社區在疫情防控工作期間,出現了一批可愛可親的退役軍人志願者。李新樂、李同堂、李文田、李越紅、張金茂等人,他們聽說社區需要,就主動報名社區志願者,參與到離京返(來)京人員登記工作中。張金茂說:“我們是居民,但我們更是退役軍人,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必須站出來,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做防控工作,決不能讓病毒鑽了空子!”


居民立春日送上豆苗菜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2月4日是立春日,老北京有吃春餅的習俗,外交部街41號的居民魏師傅早早地去郊區拉來好幾箱豆苗菜,要捐贈給社區的工作者和志願者們,他還一直唸叨著:“你們太辛苦了,我去郊區拉來的豆苗菜,就是想表達我的心意,大家回去卷春餅吃。”社區居委會婉言謝絕了魏師傅的好意,但十分感謝他的心意,黨委書記高曉霞感動地說道:“您的心意我們收到了,相信有你們的理解和支持,咱們的防疫工作一定能取得全勝!”


舍小家、為大家的“夫妻檔”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東總布社區工作者陳欣輝,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主動申請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她白天電話加入戶摸排,下了班就繼續統計當天排查數據情況。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登記點值守中,右邊為魏國強


陳欣輝的愛人魏國強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回社區報到的一名在職黨員,目前在熱力公司工作,魏國強主動請纓,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參與登記站點的值守工作。夫妻二人克服家庭困難,舍小家為大家,組成了防控疫情一線的最美“夫妻”檔。


克服困難,堅守後方的團隊


抗“疫”人物丨舍小家、為大家,他們全心投入這場戰鬥


1月24日上午10點,社組聯負責人楊倩接到要求立刻返崗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後,在第一時間返崗投入到工作中,她工作至次日七點才回去休息,第二天一早又按時返回了工作崗位。楊倩母親患有阿爾茲海默病,老人家誰也不記得,但記得每天等女兒下班。有一次,楊倩結束工作回到家已是凌晨4點,發現老人家依然沒有入睡,還在等她,楊倩陪母親說了會話,等她睡熟後自己才去休息。楊倩說:“這是一場全民的戰爭,我們雖在後方,但只有把數據做紮實了,才能對得起奮戰在第一線的社工們,才是真正的負責任!”


本該在除夕崗位值守的李晶,24日下午6點,也被臨時調回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她沒顧上和家人吃上一口團圓飯,便立刻回到崗位進入工作狀態。26日下午,李晶的公公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搶救,27日上午,她匆忙趕往醫院看望後,下午便又趕回工作崗位繼續工作,當天公公去世了,她在葬禮結束後又趕忙返崗工作。大家體諒她都讓她可以晚點到,但她依然每天早早到崗,她說:“我不來,其他人工作就會多,大家都很辛苦,我能多做一點(工作)就多做一點。”


同樣早早返回崗位的丁辰,他的父親罹患癌症,每過一段時間就要去醫院做次透析,丁辰每天都幫父親擦洗、扶他下床活動、給父親餵飯。但疫情當前,他卻毅然投入到工作當中,沒有絲毫怨言。


連續8天,每天12個小時以的上高強度工作,王楊身體狀況受到影響,但他仍然堅守崗位。由於任務緊、工作量大,社組聯緊急調動了趙家樓片區綜合服務站的張蕊、紀爽、劉佳佳三位社工,她們迅速投入工作,每天都堅持工作到很晚才返家。他們在“抗疫”後方,盡力盡責,為疫情工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為疫情態勢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保駕護航!


有了他們的默默付出和積極奉獻

相信我們一定能夠

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也請在一線工作的“戰士們”保重身體

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