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那麼以後誰來種地,怎麼種地?

用戶110578816612


每隔一段時間,都回農村看望年過八旬的老母親。小時候熱鬧的農村變得冷冷清清了,200多人口的村子,平時在家的人越來越少,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家裡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和幼小。



從“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這句話,自然想到“今後誰來當農民”?思考的迷霧在腦海裡久久揮之不去。

國家對“三農”工作是十分重視的,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三農”都是重點。可為什麼“國家重視”而“農民消極”這樣不相稱呢?


一是傳統觀念的問題。中國有幾千的農耕文明,但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甚至大學報農學專業志願,似乎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覺。曾經受過的“學而優則仕”“穿皮鞋與穿草鞋的區別”“跳農門”教誨等等,讓身為農民的家長高度重視教育,都不希望自己的後代當農民。有些讀不了大學的農民兒子,也想辦法從事其它的行業,“去農”思想嚴重。

二是賺錢困難的問題。在過去重在解決溫飽的時代,農業很重要,農民耕作的積極性很高。而現在大多農村人溫飽都不成問題了,賺更多的錢、過上更好的生活成了人們的追求,而農村這塊天地滿足不了他們的願望。農村女孩子,想方設法都要找個城鎮的婆家;農村男孩子,沒錢沒房沒車,現在找媳婦都困難。當前,農村光棍增多就是例證。


三是時代變遷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向前推進,大融合、大流通、大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特別是交通、通信等發達,讓人的活動半徑大大拓展,過去農村封閉的小圈子已經打破,走南闖北成家常便飯。有些老人一輩子連縣城都沒去過的真實事例,在現在年輕人聽來,就像在講傳奇故事一樣。同時,外面的繁華與農村的落後形成鮮明對比,讓新生代農村人深受刺激,走出農村的追求便油然而生。有人說,見過外面世界的精彩,誰還甘心回去當農民?

不願回到農村,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無奈,但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和人追求的進步,這是值得肯定了。當農民的,誰個都不甘心世世代代當農民!


這樣說來,農業真的到了重新洗牌的時代。

那麼就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今後誰來當農民種地?怎麼種地呢?

今後農業農村的發展趨勢,應該是走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減少農民,集約土地,機械生產,加大扶持,降低成本,提高質效,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職業。

一是願當農民的人來種地。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做農民,還是外出做生意,或者打工。一部分願意當農民的人仍然可當農民。家中有好田好地,有好的特色產業和技術,也有好的市場對接能力,幹農業就如干其它行業一樣既賺錢又體面。


二是新型職業農民來種地。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三是農業龍頭公司來種地。在農村引進一批有志於現代農業的實力公司,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堅持以辦工業的理念來辦農業,以科技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以參股為方式,以品牌為目標,走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路子,實現企業和農民雙贏。

針對當前農村田地承包到戶不可更改的硬性政策,以及大片土地無人耕作的荒蕪現狀,發展現代農業,下一步有必要做好盤活土地文章。

一是搞活流轉,土地經營規模化。按照有償、自願的原則,通過搞活土地流轉,或以土地參股形式,將一家一戶分散的田地向大戶集中、向專業合作社集中、向龍頭公司集中,把小地塊彙集成大基地。

二是開展整理,成片耕作機械化。通過國家土地整理項目和低產農田改造項目,將流轉後的成片田地改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優質田地,完善好水電路溝渠等配套建設,便於機械化耕種。

三是創新辦法,利益分配數字化。因成片的土地要進行整理,所以在確權頒證後,有些農民手中的土地數字化,忽略地塊邊界,只有一個屬於農戶的確定數字,採取“互聯網+”的管理模式,按照數字收取土地轉讓費和享受土地入股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