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文|徐衛華

黃鶴樓遙想

長江的南岸,有一座樓,非常之特別,其造型美觀,也是世上獨有。那挑梁畫棟之風格,絕對就是傳統之美吧!如桂冠如寶塔,中國經典,無與倫比,絕世稱讚。那大小屋頂,重簷相疊, 翹角飛天,鶴翅欲展,仙氣盎然。山門莊嚴,碑廊肅穆,屹立於蛇山之上,巍峨於長江岸旁,引天下人歌吟,無昔哪有今可比?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遙想當年,三國時,黃鶴樓不為景觀樓,而是夏口城角守城的瞭望樓,或許是烽火戲諸侯的前哨崗亭樓。晉滅東吳,三國一 統,此樓變身為從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景樓。武 漢不是邊境,而是中國腹地之中心,地理決定一切,樓也甚之。唐代《元和郡縣圖志》中說:"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但《極恩錄》中又有另一說 法:"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黃鶴樓在唐以前,不曾名聞於世,只是功用為之。只是到了崔顕題詩,才名震天下,無數文人英雄因此登臨而仰天抒懷。我們今天能記住的,就是崔飄寫的 《黃鶴樓》這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 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中,對於那些虛無的傳說,現在是根本沒有作用的;說其"一去不復返”,就是歲 月不再,古人也不可見,都是過往矣了!讓這種遺憾留給歷史 吧!仙去樓空,唯有天際白雲悠悠,千載萬戴依然故我地在那 裡,還有這座樓,雖然歷盡蒼桑,毀了又建,依然聳立在江邊!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武漢的光榮,與這座樓共存著。我們可以問蒼茫大地,我們也可 以問繁瑣的人世,這黃鶴可曾復還過?其實,這隻黃鶴就停留在這裡,已化身為永恆之樓。這詩句,就是對其最好的註釋!當崔顥依然發出:"日暮相關何處是”的疑問時,是因為“煙波江上使人愁”啊!他是看到這江面上浩浩之霧氣,什麼也看不清時,詩人耽心著的是怎麼迴歸家鄉,也許無法可以迴歸,而那裡又是其家鄉呢?在黃鶴樓上遠眺,並不都是美好,此地無仙可尋,現實最重要。崔顥寫了這首詩後,連李白都不敢在此題詩:“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李白只能仿其詩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 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者相比,李白的詩就遜色多了。可見,崔顥這首詩之經典,是後人無法可以超越的。就如武漢一樣,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又有誰能超越呢?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呵,你鶴立於世,與南昌的滕王閣、湖南的岳陽樓,並稱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是中國古代民族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獨特的 經典藝術作品之一。其實,這些樓大都因了詩文而名世經久不衰並永恆之。這《滕王閣》,是因了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一句詩,即'落 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驚絕世,存永年;即使自古 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但沒有北宋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中的詩句,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名句,怎麼會如此傳世而天下永名?文化自信,就如斯文斯人斯民族啊!所以,後人稱黃鶴樓為“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只是武漢有。黃鶴樓也就成了 武漢的標誌性建築,名不虛度!其與"晴川閣,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但我們很多人,只認黃鶴樓,而很少傾慕"晴川閣"和"古琴臺”。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當然,在黃鶴樓上觀風景,是否大有你站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斷橋》詩反而用之。而在武漢,這座橋就是長江第一橋!這昔日的觀景樓,今天卻是空蕩蕩的,真的 是空餘白雲悠悠?!令人三思,令人嘆息,令人震驚!都是因了武漢的野生動物銷售的菜市場?都是因了那些貪食野生動物的達官貴人和富甲一方的人士?漢陽山龜山東麓島禹功磯上晴川閣聽到這樣的發問了嗎?是誰在禹稷行宮逍遙,三亭興楚波,展荊楚雄風?其神農駕一葉輕舟臨江駁岸,沿曲徑回,遭遇鐵門關?!與黃鶴樓夾江相望,樓閣對峙,鎮守萬里長江,匹夫難過?晴川啊,這裡為頌大禹治水之功德,又取名於崔顥之詩句中的二字晴川。楚國多才,萬世蒙澤,何處不知音?伯牙與子期,在此重臨,一 曲《高山流水》,人間絕唱,古琴臺上仍存餘音?在這山腳 下,晴川歷歷餘知音。而今非常時刻,又有多少人在叩問黃鶴樓?又有多少人在質問晴川閣?天下絕景了麼?還有楚漢雄風啊!其實, 在武漢,真正的天下絕景,就是眾志誠城,就是火神山在發火,燒死新型冠狀病毒;就是雷城山在犇雷,全國又有多少英雄兒女如義勇軍奔赴武漢?全武漢城的百姓同心守城視死如歸!與城同存亡,猶如當年的武漢會戰!那些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寧肯自己感染 了,也要救治別人的生命;他們拋妻別子,他們告別親人友朋;她們巾幗不讓須 眉,如花木蘭從軍上前線。這些白衣使,一人倒下,就有千百個人頂上去,一批又一批的醫護人員,就是一尊尊武漢的守護神!武漢的 一千多萬人同仇敵愾,為了全國,為了中華民族,不離不棄,守土有責,生得平凡,死得其所。因為,你們的每個人,就如黃鶴樓上的每一塊磚,每一根椽,每一道梁,每一級階梯,每一縷雲 彩,每一道風情,千百年永恆不變!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看呵!黃鶴樓下,多少年了,也不改的本性,或許就是因了那首絕詩而冠天下,無數文人在此駐足遐想。或許,寫的人很多,也很氾濫,是美之罪過?是絕之嫉妒?如李白甘認下風?其實,什麼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崔顥寫的詩中,我們就明白了。這黃鶴 一去不復返,子期死後,伯牙再來成絕弦。但是,人間知音不 絕,大禹治水的精神猶存。今天,抗疫戰酣猶急,多少人心向武漢,多少武漢人心在黃鶴樓中,他們把無私奉獻美好都裝進了家家戶戶,他們的家家戶戶都如黃鶴樓一樣美好無比,勇敢地鎮守長江岸邊。當然,在這場抗疫戰鬥中,說什麼的都有,寫什麼的都有,但是要真正寫出崔顥這樣絕唱的,恐怕就很少!因為他們都沒有來到黃鶴樓中寫詩寫詞寫文,而大多數都是事後諸葛亮,見風就是雨,見雨就寫這寫那的,和我一樣吧,怎知戰地黃花分外香呢?不過,要真正如魯迅一樣地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科學家也只是鳳毛麟角,而有的卻是"靈臺無計 逃神矢”者,真正有魯迅精神的,恐怕當數別樣者鍾南山和李蘭娟。鍾南山果斷地說:"人傳人"。"早發現,早隔離。”這是千古絕唱,為拯救 一個民族發聲!李蘭娟也堅定地說:"不進不出,封城。”"國家大事, 我義不容辭!”這更是千古絕句,拯救一個城,就是拯救全中 國。女中豪傑,如李清照,似秋瑾,或者為花木蘭、穆桂英。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如今,黃鶴樓上經風雨,黃鶴樓下見精神。武漢加油,武漢必 勝!誰言這是俗語?!日本支援武漢引熱議?如唐詩中的日本詩 人長屋王寫的:"山川異域,日月同天";還有引用王昌齡寫的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本身就是唐時中日交往的 歷史見證,在日本當更流傳有序有名,很正常的,包括鑑真和尚東渡給日本帶去了 中國的文化與宗教信仰。這在日本的文化宗教史上更是非常突出的事情。猶如中國人,牢記住李白、杜甫、蘇軾的名詩句一樣。在揚州,那裡的人會忘了鑑真數次東渡?僅此幾句詩語,隨救災物資運抵中國,引發如此大的爭論,應該是好事。但是,僅此就不存在日本人必比中國人懂中國文化的事。這次日本對中國抗疫之支援,是國家之間正常的支援,要感謝。但我們也不要忘記了,在日本大災大難時,中國也是慷慨援助的,而且也有遠遠超過日本這次的援助的。有人如此講話,我認為也不是岀於惡意,而是好意。但是總有些說法,讓人看了後覺得沒有長自己的志氣,反而有損自己品質的感覺和味道!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黃鶴樓遙想


無論如何,戰疫病是主流。今天全民戰疫病,打一場滅疫的人民戰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盡己所能,守己底線。我在遙想黃鶴樓時,更憶起了這樣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再看一看,在黃鶴下,武漢人的精神,那種集體與城共存 亡的英勇氣概,不就是"武漢加油!武漢必勝!”的最真實的寫照 嗎?這一句話,是中國民族精神的宣告,是中華復興不怕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和信仰不滅的誓言!武漢,我聽到你真正的誓言了:這就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們所有人羨慕武漢有天下絕景黃鶴樓, 世界多少人為之翹首!?我們所有人禮敬武漢全城人為天下人的知音,以犧牲自己捨我其誰的英雄精神,令新型冠狀病毒一去不 復返,還我輝煌的大武漢!


黃鶴樓遙想


因此,所有國人都要明白,武漢是天下人的武漢!武漢之戰,是一個民族的特殊之戰!在長江岸上,屹立著一座曠世之樓,是武漢人頂天立地的驕傲!她天天以駐目禮迎送著人世的滄桑!那文人俠客,商旅行者,達官販夫,平民百姓,全攬樓裡,盡收眼底!仰天不愧地,俯看不負天!俯仰之間,千帆自由竟發,河水滾滾而來,奔騰不復向海遠去,並正在見證著中華民族的一段特殊曲折的新史記,猶如一場新的武漢會戰!武漢依然雄鎮在,長江毅然滌濁流!白雲坦然繞樓悠!漢水決然何西流?黃鶴飛天送瘟酋,雷火千載楚天佑!黃鶴樓上英雄譜,晴川閣內堯舜多。黃鶴樓呵,你不愧為天下第一樓!武漢三鎮呵,你不愧為楚漢及第之鎮!


黃鶴樓遙想

速寫於2020年2月13日夜9時至10時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