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主任在小區裡面沒人罵,他得多失敗啊

遭居民罵,被人恨是一種什麼體驗?


感謝業委會,讓我實實在在體驗了一把,真是三生有幸,給我平淡的生活加了不少辛辣佐料。


在參與業委會之前,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業主,唯獨對小區的事情熱心了一點,參與了不少志願者活動,漸漸和鄰居們熟識起來。


我們小區車位不多,居民們的車卻不少,小區在夜間高峰時地面停車達到400輛左右,有限的車位配置與實際的停車需求無法匹配,亂停車現象十分嚴重。有的車阻擋出入口,有的則碾壓綠化帶,還有一車佔兩位甚至三位的,我苦停車問題久矣,對整治小區停車秩序躍躍欲試。正巧趕上業委會換屆改選,我便報名加入了進去。後來竟被其他委員們推舉為主任,內心隱隱有幾絲惶恐,但想著既然大家信任我,不如就肩負起主任的職責,同鄰居們一起維護好小區秩序,也算是盡一份業主的義務。


在推行車位改革之前,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幹業委會,沒什麼經驗,怕幹不好事情,光排摸小區車輛情況就花了很長時間。


這一部分的辛苦倒沒什麼,關鍵是根據小區情況制定新的停車規則,天知道它有多難!


業主與租戶的停車利益,要不要區分?一戶業主有多個輛車,那麼這第二輛車怎麼算?停車費在哪個區間才比較合理?要不要上漲停車費?地面停車的地鎖要不要清除,怎麼清理?常年享受固定車位的業主會配合嗎?小區裡的關係戶要不要一次性清理出來?物業那邊的黑帳要怎麼算?推行車改光靠業委會幾個成員肯定不成,物業必須配合,怎樣才能在不得罪物業的情況下保證公平?


眾多問題撲面而來,隨便拎一個問題就能觸及多個業主群體的利益。好傢伙,車位改革根本就是一個無底洞!想要在不得罪任何一個人的情況下把這事幹成,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雖說我在職場上也摸爬滾打了多年,各種人、事都見過,但職場和社區,完全是兩個邏輯體系。職場裡面有上下級,與同事,老闆之間是契約關係,而業委會內部關係鬆散,業委會與物業公司之間的關係,很難用單純的契約關係去概括,至於業委會與業主、與居委會之間,對我而言更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沒參與業委會之前,我以為小區裡無非雞毛蒜皮的事情,然而一進業委會深似海,這個組織對參與者專業度的要求之高,讓人震驚。從決定推行停車改革開始,我就覺得業委會的能力要求,在很多人的認知體系中嚴重被低估!


以往小區的業委會都是老年人參與比較多,只要不出大的亂子,基本上沒人關心他們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法規。而他們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能不做的事情絕不會憑白往自己身上攬。


在我被業主罵的日子裡,我日漸意識到老一輩的做法,是一門處世哲學。只是這種哲學,雖能保全自己,卻不符合我參與業委會的本心。划水混飯吃對於業委會而言的確穩穩當當,不容易出錯,於小區而言卻不利於持續發展。建築的生命終有盡頭,小區裡電梯、水泵、管道、外牆、屋頂等種種設施需要日常的保養維護,公共空間需要秩序規則的約定,非等到它們通通出了大問題才開始補救,有亡羊補牢之感。


往屆業委會大概也是覺得車位問題棘手,因此雖然這方面矛盾不斷,能擱置也就擱置了下來。等到我們這屆業委會接手,各種矛盾衝突已經堆積到一定程度,不能不改,可稍微一改,又得出事。


僅僅是提出上調停車費,就已經在小區裡驚起一灘風波了,本著先保障業主利益的原則,我們還對業主和租客的停車費用做了區別,結果碰了一群人的奶酪,小區群裡吵得不可開交。


某天回家,竟看到小區佈告欄上貼滿了我的大字報,說我是借業委會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不僅連名帶姓問候了我全家,還揚言要去我的公司堵我。這種場面我不是沒有聽說過,但自己遇上還是第一次,白紙黑字,措辭激烈,剛一看我就傻了。


連日來業主群裡眾多議論是一回事,紮紮實實扣到自己頭上的帽子又是另一回事。當時心情很複雜,起初很憤怒,貼大字報的人按的什麼心思,不言自明,暴力威脅算什麼好漢,我行得端坐得正,怕這些下作手段!


這些大字報我沒當回事,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後來聽到越來越多針對我的非議,說我參與業委會是無利不早起,為了自己停車方便假公濟私,別有圖謀。


我倒也不氣了,只是覺得疲倦,繼而引發了“自己參與業委會到底是來幹嘛”的思考。是日子過得太順心,存心給自己和家人找罵的嗎?當初就是為了怕別人指責,我連一分津貼也沒要,掏心掏肺義務勞動,事情還沒開始做呢,上來就被人質疑,一盆冷水澆上頭,委屈啊!


小區一有問題我就成了眾矢之的,說實話,當業委會主任很難不委屈。有人勸我保持理性,別被這些虛頭巴腦的情緒左右,但我在做主任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業主。是個人就有感情,現在把我放在主任這個位置上,要求我不憤怒,不委屈,老老實實幹活,這太難了。


我只是心裡憋著一股氣,不能白遭罵,總得真的幹出點事情才不算來業委會一遭。別人怎麼想我管不著,但我能怎麼做還是自己說了算的。要真正為小區做實事,必然會捱罵。

如果一個主任在小區裡面沒人罵,他得多失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