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老人言: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先無得罪於冥冥。《菜根譚》

肝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見;腎染上疾病,耳朵就聽不清。病雖生在看不見的內臟,但症狀卻發作於能見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沒有過錯,必須從看不見的細微處下慎獨功夫。

漢代著名文學家枚乘在他的《上書諫吳王》中寫道:“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幹了壞事終究要暴露。所以儒家教人修養品德,必須要從慎獨功夫做起。所謂慎獨,就是指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絕對不做任何見不得人的壞事。

老人言: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正如洪老先生所說,假如一個人肝臟出現了問題,那麼視力也會受到牽扯,假如腎功能出了問題,也會影響到耳朵的聽力,雖然病變的內部別人看不見,但是疾病影響到的部位,別人是能夠看得見的。所以,假如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希望別人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那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古人講修身不是說表面上讓自己完善,無懈可擊,關鍵是對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問心無愧。他們認為,人慾無錯、無禍於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關鍵是內心不能有犯罪的念頭。別以為黑暗中可以成為罪惡的溫床,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其實,這才是君子的聰明過人之處。

老人言: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歷史上這樣的聰明人很多。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宰相,名叫公儀休,非常明智,他懂得勤政廉潔是本,職位俸祿是末。他心理明白:他人送禮給他是因為他有職權,想從他的職權中得到好處,而他的職權又是由他的勤政廉潔、為國效忠獲得的。因此在位期間,公儀休從不接受別人送來的禮品,由此美名遠揚。

公儀休有一個愛好,就是非常喜歡吃魚,所以魯國有一些為了謀求個人利益的人,爭先恐後地買好魚來送給他。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來人最後只好把魚帶回去。

公儀休有個弟弟,看在眼裡,就跑去問公儀休“大哥不是很喜歡吃魚嗎?他們既然誠心送給你,為什麼不收呢?公儀休笑了笑,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他的弟弟聽了公儀休的這一番話,十分佩服哥哥的為人,更對哥哥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

老人言: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慎獨是人生修養的較高境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里,要做到並非易事,需要不斷地追求和努力實踐,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律己。要從細微的小事情做起,不論人前人後,都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嚴格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規範去做。

其次要自重。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試想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嗎?

老人言: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再次是知錯能改。陶覺說:犯錯是一錯,不知錯又是一錯,有錯不改是錯上加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難免偶露劣性,違反規則,出現錯誤,重要的是認識和改正錯誤。

古代曾子說:“每日三省,是惡當驚;聞過則喜,知錯必改。”思想之錯宛若生理之疾,有錯不改猶如諱疾忌醫,終會釀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要當心,即使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別人面前更知恥。”可見,在自尊、自重、慎獨方面,東西方文化有相同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