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黃亭子"(上)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黃亭子"(上)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所在地,就在北京大學西門斜對面,突兀地並列著兩座小巧精緻的廟門。這兩座小廟門,都是坐西朝東,相距只有10餘米,大小、規格相同,均為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磚石拱券結構。但有一個小區別——位於北側的山門用的材料是漢白玉,而南側山門用的則是青石。兩座山門通體均無木料,單門洞、紅牆身,屬於皇家建築的等級規格。當地人曾把這裡叫"黃亭子"。兩座山門的簷下都鑲嵌有石匾,匾上刻有寺名,北為"敬建恩佑寺",南為"敬建恩慕寺",這就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園林——暢春園僅有的兩個保存到今天的歷史遺蹟了。

1、 恩佑寺建於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為其父康熙"聖祖仁皇帝薦福"而建造的,位於暢春園東北角,與清溪書屋緊相毗鄰,康熙晚年常在清溪書屋宴寢,並駕崩於此。恩佑寺原有三進院落,其山門坐西朝東,外臨大道,山門上額題"敬建恩佑寺",門內橫跨三座石橋。正殿面闊五間,內供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左側為藥師佛,右則為無量壽佛。"二層山門額曰龍象莊嚴。正殿額曰心源統貫。皆世宗(雍正)御書。殿內龕額曰寶地曇霏。聯曰:萬有擁祥輪,淨因資福;三乘參慧鏡,香屆超塵。皆皇上(乾隆)御書。"(《日下舊聞考》)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1909年"黃亭子"遠景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2015年"黃亭子"遠景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之母孝聖皇太后病逝。乾隆為了紀念母親,為聖母皇太后"廣資慈福",便在恩佑寺的南側修建了恩慕寺。取名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永慕寺建於南苑,是康熙為母親燒香拜佛而建。恩慕寺廟貌嚴謹,坐西朝東,兩進院落,外臨通衢,山門內正殿五楹供奉藥師佛一尊,左右奉藥師佛一百零八尊,南配殿三楹供奉彌勒佛,北配殿三楹供奉觀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藥師經,一刻乾隆《御製恩慕寺瞻禮》詩。詩云:"尊養暢春歷廿冬,欲求溫清更何從?天惟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山門額題"敬建恩慕寺",二層山門額曰"慈雲廣蔭",大殿額曰"福應天人",殿內額曰"慧雨仁風"。兩邊楹聯為:"慈福遍人天,祥開佛日;聖思留法寶,妙現心燈。"皆為皇帝(乾隆)御書。(《日下舊聞考》)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日下舊聞考》全書名為《欽定日下舊聞考》


咸豐十年(1860),圓明園大劫難時,英法聯軍火燒三山五園,恩佑寺、恩慕寺亦毀於英法聯軍罪惡之火。內務府大臣明善在該年九月二十九日的奏摺中稱:"(圓明園)大宮門、大東門,以及大宮門外東西朝房、六部朝房……恩慕寺、恩佑寺、清溪書屋……等處均被焚燒。"暢春園是在明代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舊址上修建的。它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當時著名的畫家兼園林藝術家葉陶受康熙之命設計構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暢春園建成,因其在圓明園之南,當時又被稱為"前園",併成為康熙"避喧聽政"、"寧神怡性"之所。據說,每年的大部分時間,康熙帝都住在園內,處理朝政,接見臣僚。這裡儼然成為與紫禁城具有同樣功能的又一政治中心。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清時暢春園位置圖


康熙年間,暢春園東垣內有一處名勝——清溪書屋,因此處有泉水湧出形成溪流而得名。皇宮蒔花以此泉水噴灑久不萎容,故有"梅花泉"之譽。康熙皇帝極喜愛此泉,常宴寢於此,後來也死在這裡。雍正即位之後,1723年,為給康熙皇帝薦福,將清溪書屋改成供佛之寺供康熙皇帝御容,賜名恩佑寺。

乾隆八年(1743年),圓明園安佑宮建成,康熙皇帝像被移到安佑宮供奉,恩佑寺便成為佛地。那時,寺院從西到東,兩進院落,外臨通衢,門內跨石橋,正殿五楹,內供奉三世佛,左為藥師佛,右為無量壽佛,中為釋迦牟尼佛祖。山門額嵌"敬建恩佑寺"楷書石匾。3層山門額為"龍象莊嚴",正殿額為"心源統貫",皆世宗御書。殿內龕額為"寶地曇霏"。兩側有楹聯:"萬有擁祥輪,淨因資福;三乘參慧鏡,香界超塵。"皆為皇上御書。(見《日下舊聞考》)

恩佑寺初建時期可謂輝煌一時,但到雍正王朝時就已經出現衰敗景象。編寫於乾隆年間的《國朝官史》一書曾提到,雍正有一次去恩佑寺為其父康熙上香,看到供桌上的蠟燭插得不正,寺內陳設也七零八落,於是震怒,說:"我親自來時尚且如此,平時不知亂成何樣?如不認真改正,定加嚴懲!"

現存恩佑寺山門為歇山式磚石結構,無木無釘,黃色琉璃瓦頂,石拱券門,券門飾有纏枝牡丹紋,門額嵌"敬建恩佑寺"石匾,雕刻十分精美。通常由皇帝下令建造的寺廟,都題名為"敕建xx寺",但這裡為什麼題寫的是"敬建恩佑寺"呢?緣由在於該寺是雍正為紀念其父而建的。山門四角處有精美的琉璃纏枝石榴飾件,為琉璃工藝之精品。該寺山門堪稱清代無木磚石結構建築文物,為使之妥善保護,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區文化文物局先後於1985年和1997年出資修葺。1998年,恩佑寺山門被列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恩佑寺山門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恩佑寺山門局部

及至乾隆朝時,暢春園又成為乾隆皇帝生母孝聖皇太后的居住之所,孝聖皇太后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園中度過的。乾隆皇帝到暢春園請安,還經常"駐蹕其間",於遊賞之餘處理朝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孝聖皇太后去世。後來,乾隆帝發佈聖諭,將暢春園定為皇太后的御園,專供後世的皇太后居住。然而,自乾隆朝後期至嘉慶朝的40多年裡,清朝一直沒有皇太后,暢春園也始終關閉未用。道光皇帝即位後,清朝又有了皇太后,但道光卻以暢春園年久失修、不堪使用為由,發上諭將皇太后移往綺春園奉養,而沒有重修暢春園。從此暢春園就逐漸衰敗下去,而置身其中的恩佑寺和恩慕寺也漸漸落寞。

2、說起恩慕寺,還得說回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孝聖皇太后病逝。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其母,為聖母皇太后廣資慈福,便在恩佑寺的南側修建了恩慕寺。恩慕寺正殿供奉藥師佛。取名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永慕寺建於南苑,是康熙皇帝為他母親燒香拜佛而建的)。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恩慕寺毀於大火。

初建成的恩慕寺廟貌嚴謹,坐西朝東,兩進院落,外臨通衢,山門內正殿五楹供奉藥師佛一尊,左右奉藥師佛108尊,南配殿三楹供奉彌勒佛,北配殿三楹供奉觀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藥師經,一刻御製恩慕寺瞻禮詩。詩云:"尊養暢春歷廿冬,欲求溫清更何從?天惟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山門額題"敬建恩慕寺",二層山門額曰"慈雲廣蔭",大殿額曰"福應天人",殿內額曰"慧雨仁風"。兩邊楹聯為:"慈福遍人天,祥開佛日;聖思留法寶,妙現心燈。"皆為皇帝御書。(見《日下舊聞考》)

現在恩慕寺尚存山門一座,為歇山式磚石結構,無木無釘,黃色琉璃瓦頂,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石拱券門,券面刻有纏枝花紋,以寓富貴仙門。門額處鑲嵌"敬建恩慕寺",石匾四圍刻有仰蓮紋飾,十分精美。文字為乾隆皇帝御筆,楷法風流,人曰"乾隆體。"山門四角處皆有琉璃紋飾,設計精嚴,燒工細膩。整個恩慕寺山門與恩佑寺山門一模一樣,不敢越制,但細觀賞,該門的工藝水平遠高於恩佑寺。這倒不是乾隆皇帝有超越其父之心,而是負責施工的藝人有不讓前人之舉,要與前賢一比手藝高低。為了保護這個歷史文物,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區文化文物局亦曾先後出資修葺。1998年,恩慕寺也被列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從山門"敬建恩慕寺"的匾額與恩慕寺本身等合看分析,恩慕寺實際上就是乾隆皇帝學習其父以自身為榜樣宣傳以孝治天下的廣告牌。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恩慕寺山門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恩慕寺山門局部


3、近幾年的海淀區文物保護工作

區文化委安排專業機構清理文物範圍內雜物,要求文物周邊經營單位移除了直吹文物的空調外機,邀請專家對文物保護情況進行了評估,委託設計單位制作了文物保養方案,並執行了每日巡查制度。現場會就文物保養、樹木修伐、環境整治提升等問題進行了協商,依據各自職能商定了下一步措施:區園林局將砍伐妨礙文物安全的樹木;海淀街道將進一步整治文物周邊人行便道隨意停車、周邊環境衛生問題;區文化委將對文物本體進行保養維護,並抓緊落實文物管理使用單位。區城管局、區財政局表示,將對文物保養維護工程給予積極支持。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整治前的恩慕寺山門環境(海淀區文化委工作照)


頤和園路5號斜對面的兩座

整治後的恩慕寺山門環境(海淀區文化委工作照)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現在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各僅存一座孤零零的山門,兩座山門南北相聚50米,這兩座山門1981年被定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5年進行了修繕。它們與北京大學校園西校門隔路相對,共同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海淀歷史文化積澱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眾多遊客和市民前來觀摩、瞻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