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一直以來,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過程中,都有這麼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

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宋朝的滅亡和明朝的滅亡,都是異族入侵,不像以前那樣只是傳統的政權更迭、改朝換代,是亡天下之慘痛過往。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崖山之後”意思說的就是南宋和蒙古最後的那一戰,陸秀夫揹著皇帝與10萬軍民一起跳海自殺,宋朝正式滅亡。

不過看到這段歷史時,很多網友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這10萬人,寧肯跳海自殺,都不回去與蒙古軍隊拼命,殺一個夠本兒,殺兩個賺了呢?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崖山海戰

PART

01

實際上,當時崖山地區駐守的軍隊,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駐軍,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員是當地的一些普通百姓。

不僅如此,對於這一支“軍隊”而言,他們也沒有相應的軍備設施,就連他們所配備的船隻,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商船。

並不是能夠作為備戰使用的戰船,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戰鬥力是非常低下。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大家都知道,當時南宋軍隊面對的可是實力非常強勁的蒙古軍,沒有了嚴苛的訓練和精良的軍備設施,南宋軍隊自然是很難成功獲勝的。

公元1277年,南宋流亡小朝廷趁亂逃到了泉州地區。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在這個時候,朝廷已經沒有什麼公信力了,當他們向泉州地區的市舶司借船之時,就遭到了拒絕。

隨後,這個小朝廷就在岸邊硬搶來了一批商船,並且利用這些船,向著廣東一路航行。

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南宋流亡小朝廷有了這些商船之後,來到福州,他們又通過一些方法得到了一批船隻。

他們就決定來到泉州地區,希望能夠從市舶司蒲壽庚的手裡搶下他的上千艘戰船。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宋代戰船復原模型

但很不幸,之後又經歷了颱風的侵襲,最終來到崖山地區的,連帶著皇宮人員,再加上普通百姓,就只剩下了一共十幾萬人。

研究史料我們發現,在這十幾萬人中,能夠有作戰能力的頂多占上了三分之一。

因此,此時此刻在崖山地區生存的人們,處境也是非常危險的。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PART

02

隨著戰爭愈演愈烈,宋軍已經被圍困在崖山地區數月之久,可以說此時此刻的宋軍已經是窮途末路。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崖山海戰遺址

由於沒吃的、沒喝的又沒武器,出去戰鬥也是給蒙古人送人頭,被他們殘忍殺害。

在這種沒有希望的情況之下,很多駐紮在崖山地區的宋人,在極度絕望中,走向了跳海自殺的道路。

不過也有例外,張世傑成功從元軍的重重包圍中突圍出去,並帶走了很多幸存的士兵。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然而他們卻並不願意跟隨張世傑前往越南,因此這些人也只能在大海上游蕩。

最終,在一場颱風的襲擊過後,這一支僅存的宋軍,也徹底消亡。

從這一段戰爭歷史中,就能夠看出,對於當時駐守在崖山地區的宋軍而言,他們或許並不想放棄抵抗。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畢竟每一個人都希望活下去,但是在元軍的圍擊之下,他們即使有著抗爭到底的願望,但是上天也並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從南宋滅亡的經歷中就能夠感受到,一個國家政府的實力是否強大,對於百姓和軍隊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南宋時期混亂的政治統治,最終,這樣一個曾經強大鼎盛的王朝,也以一種非常屈辱的方式,徹底湮滅於歷史潮流之中了。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南宋名將岳飛

PART

03

不過“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以後無華夏”的說法,卻是民國時期由日本一些學者提出來的,後經過一些留學生的傳播,才傳入國內。

一直以來,日本都是我們中國的學生,中華文化是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學者們的燈塔。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但因為滿清政權的殖民統治,近代中國愈發羸弱,日本經過維新變法之後,日益強大,於是就起了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

但是以前中國是日本的老師,現在徒弟準備來殺害老師,這在一直學習中國文化的日本,法理上也是不通的。

崖山海戰,為何十萬軍民寧肯跳海自殺,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拼命?

日本戰敗投降現場

於是為了給侵略中國找法理依據,日本學者就炮製出了這種說法,言正統的華夏文化已經滅亡,而他們倭國人才是繼承者。

但是後來的事實,已經徹底證明了,華夏文化並沒有滅亡,而是一路在挫折中傳承和延續。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被擊碎一地,我們中國人,也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能被這種說法帶了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