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一、從《蝸居》到《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家是什麼?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通過房產中介的故事,用比較另類的視角被再次詮釋,就像電視劇中女主角房似錦給買房子的宮佩佩說的"房子關乎你的幸福!快來看房。"竟然會讓一個在平時生活中屬於社會精英一類的人,立馬放下手頭工作,全身心投入房店長精心策劃的推銷策略當中。

對靠賣包子攢錢子的平頭老百姓老嚴夫婦來說,能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有屬於自己的一座房子就是人生幸福的歸宿,甚至是幾輩人的幸福源泉。

對小老闆來說,錢不是任何問題,只要能買到自己心儀的老洋房一切付出都值得。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因此,一部由房子買賣引發的電視劇將中國人對安家的故事娓娓道來。電視劇翻拍日本的電視劇《賣房子的女人》,對比之下這不是第一次翻拍日本影視劇。

前有翻拍日本電影的中國版《深夜食堂》翻車之鑑,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到了中國電視劇裡面,難免有些水土不服。好的劇作不僅僅需要的是好的模式,更需要匠心獨運。畢竟我們的時代正在進行著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沒有達到小日本那種經歷過西方式高度發達之後迴歸本民族的冷靜反思。

歸根結底,房子只不過是家的愛巢,關鍵還是房子裡的人。電視劇中為了換房假離婚的徐文昌,最後由於老婆的張乘乘出軌,"假戲真做",真有一種"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滑稽。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大齡未婚女青年房似錦也為原生家庭負債累累。也有為小三買房的闊氣老闆,原配老婆找到房產中介阻止買房。看似是在講房子的故事,可處處彰顯的是中國式思維模式的悲哀,房子承載了太多本不該有它負擔的人情社會的故事。

電視劇雖然在演繹著我等這種居住在三四線城市之外人的不存在的煩惱,但其足以引起的整個社會對買房的痛苦焦慮還是相當到位。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雖然電視劇豆瓣評分只有6.1,但相對來說,我們本不該強求一部集娛樂和話題為一體的電視劇來探討太過於深奧的人生哲理,畢竟電視劇觀眾大都還是比較能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告訴我們淺顯的道理:你得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安身立命。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對比多年前編劇六六同樣以房子為題材的《蝸居》,沒了那種曾給人造成十分壓抑的,黑色幽默的感覺。

二、房產中介的為商之道

說完電視劇中房子的故事,我們再談裡面有關職場勵志的故事。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劇中塑造的由孫儷扮演的房似錦,典型的女強人風格,自然不用多說。可看劇之後讓我更為深刻是自由散漫懶惰,上班就是對著電腦屏幕邊刷時尚視頻邊塗口紅的朱閃閃。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她上班三年以來沒有做成一單房子生意,竟然被徐文昌店長當做大家的"吉祥物"。其實我們大家在現實工作中都以為自己是房似錦似的女強人,有很強的的事業進取心,工作盡職盡責,可所作所為其實是就是一個朱閃閃的放大版,並不知道自己是如此的差強人意,有心無力,平時只是吐槽抱怨生活而已,從未真正盡職擔當過,更多是得過且過,抱怨上天不公,自己懷才不遇。

縱觀劇中靜宜門店工作人員構成,我們很明顯地可以這就是我們現實工作環境中的精心搭配。奸滑世故的老店員謝亭豐,為了成功售房忍辱負重,能屈能伸,低聲下氣,可謂老當益壯,有著被歲月洗禮的痕跡。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門店原班人馬因為揹負使命房似錦準備取而代之徐文昌而局勢緊張,同事之間勾心鬥角,看似是工作價值理念的不同,更多的也是人生價值取向的不同。

電視劇似乎是在用房產中介無微不至"客戶就是上帝!"的服務理念,詮釋誠信經營的為商之道。這對比現實世界那種為了最大利益無所不為的黑心中介,不顧顧客利益,只為尋求商業最優化,這是最大的諷刺。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在劇中與房似錦形成強烈對比的文藝人士徐文昌,其工作理念有著本質區別。一個能夠為了老洋房交易寫出一本書的人,可見其才華水平很是不一般。可為什麼他的上司又或是曾經的同事翟雲霄要為了將他趕走,用房似錦將其取而代之,其中必然有著職場的打擊報復。

劇中最大的缺點是缺少人物內心的刻畫,竟然還用開會拿吃飯的傢伙這種老氣俗套的故事加入劇情,實在令人有狗血之感。

劇中出場的明星都演技精湛,但恰恰是這種資源優勢更加彰顯了劇本中有些情節的不切實際,難免被人噴。就像985畢業生魚化龍,買賣房屋的水平如此之差,難道是在有意嘲諷知識無用論?劇中八面玲瓏的人物王子健說是帶朱閃閃出去跑業務,可出了店門就嘲笑其職能做一些零碎的活計,根本不堪大用,這種職場競爭是何等殘酷?

買房賣房,中間的橋樑中介,在劇中成了一個化解社會矛盾,家庭危機的居委會大媽。通過房子的故事折射出了,中國人的人情世故,社會百態,人情冷暖,無不令人唏噓。

三、以房為家的焦慮

其實不用影視劇中刻意營造買房焦慮,生活中此種情況比比皆是。

一段時間社會新聞裡有"鶴崗買房"的焦點新聞,引發了國人對高房價的抱怨。同樣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給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租房,無家可歸的人敲響了警鐘。這部劇中表達的怎樣房屋交易?對那些買不起房的人來說,就有點刺痛他們敏感的神經了。

劇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買房焦慮。中產家庭宮蓓蓓一家,因為小房換大房折騰了大半年,就是不能下定決心。竟然在房似錦那種交朋友式談心,解決心理恐慌,生活問題的小事入手,將心比心,有真誠打動了宮蓓蓓下定決心進行房產交易。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賣包子的老嚴夫婦,辛辛苦苦賺錢買來的房子,再三猶豫之下寫上了兒媳婦的名字。新一代啃老族就是這樣被搬上銀幕,而且絲毫沒有違和感,老嚴夫婦推退掉租房,滿心歡喜跑去新家裡居住,竟然已被親家母鳩佔鵲巢。

但這對隱忍負重的中國式父母,為了兒子的幸福,又開始"四處流浪",這是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一種挖苦。就像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孩子這種荒謬的悖論,根本不把孩子當人看,長大了怎麼成人的魯迅式的諷刺。

人社會動物,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顛撲不滅的真理,到了特定的電視劇環境裡,我們只是看到了她承載到房子上的一面,卻忽略生活最本質的道理。房子是剛需品,不是幸福的源泉,如果本末倒置,那也就得不償失了。就像古詩中說的:"萬里長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四、國產劇的普遍套路過時了嗎?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安家》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國產劇,都市題材裡少不了浪漫愛情,光鮮面孔下瑣碎的職場故事,小三原配之間的撕扯。這部劇以房子這個社會熱點切入,但無意為形成這種以房為家的可笑局面原因尋求一種突破口。看似熱熱鬧鬧的劇裡世界,與我等根本沒有資格想象在北上廣一線城市買房的人來說,距離太過遙遠。倒是將國民性呈現的赤裸裸的,沒有絲毫遮掩。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女主演孫儷,已經過了演職場女強人年齡,但看著劇中她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娘娘角色,深沉世故,攻於心計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一不留神就會有跳戲的感覺。就連配角那種永遠不變的固定動作,白痴計謀,自作孽不可活,在這此起彼伏的電視劇產物裡比比皆是。怎麼就不能有韓劇、美劇、日劇那種極好的口碑作品呈現。估計是中國的影視劇製作人太懶,觀眾都是飢不擇食,跟風而上,稍有一點起色便被誇成神作,抑或根本不容許新的嘗試,太過於吹毛求疵,褒貶不一,莫衷一是。

《安家》:為什麼10年過去了,房子還是讓中國人如此焦慮?

千劇一面,毫無創新,沒有質的突破,這是當下國產劇作的普遍水準。新一代電視劇受眾80後、90後已經崛起,劇作方向也應該朝著更加精緻耐看的方向發展,而再不應該固步自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