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究竟該考什麼?


我要問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高考的志向下,應試教育能否提高學生的理性天賦?學生層次性的差距,並沒有因為應試教育產生改變,高考的選拔性特徵也在印證這一點。每年強化班與普通班之間整體上的差距從沒有被撼動過。清華大學教授調研了500名清華學子,得出的結論是清華學子成績優異就是因為智商高,而非家庭教育。我覺得還可以再加上一句,學校教育不能彌補理性天賦的差距,家庭教育也不能夠,也就是說教育改變不了理性天賦的差距。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清華大學教授用這個調研來說明什麼呢?只是為了說明智商和家庭教育沒有關係?如果是這樣,這種調研沒有意義。我覺得他更應該去調研猶太人、歐洲人的家庭教育對解放理性天賦有多大的促進作用。去調研世家文化對解放理性天賦的作用有多大!人不是有理性天賦就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否則世界理性格局就不會是如此這般。解放人的理性天賦需要合適的理性思維,促進人的理性天賦發揮的是人的志向。


高考究竟該考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應試教育下,學生們的理性天賦得到解放了嗎?他們學會什麼樣的理性思維?中國教育制度下,學生們的理性天賦解放的空間太小了。天才的解題能力確實很強,但是不是靠解題目就能成就大師的。有次有位學生拿一道難題問陳省身先生,陳省身說我做不來這道題。那是不是就認為陳省身先生水平不行了呢?答案是顯然的!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認為解題是理性天賦解放的最好路徑?甚至是唯一路徑?我認為即便不是有意識的這麼認為,而行動上已經成就了這個事實!整個高三一年,學校都在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把高考的那幾種類型題針對性的反覆強化,以便形成有效的條件反射,而這種條件反射的強化既不能解放學生的理性天賦,也未能培養更好的理性思維!並且隨著高考的結束,這種條件反射將迅速消退,半年後,學生的解題能力會下降的非常厲害。現代的高考和八股文並沒有本質區別,題型固定,內容固定,在題目的構造上設置障礙,大多都是在玩智力遊戲!錘鍊不了理性思維。


高考究竟該考什麼?


第三個問題是高考一定要規定時間內做完所有題目嗎?比如數學,理科是200分,要求在兩個半小時內做完!題型是固定的,至於說學生額外的拓展則不會體現在考試中!學生理性思維的差異則不會體現在卷子上!我認為這樣的考試安排不是最科學的,我們可以有更合理的試卷安排和選拔機制。我們的考試既不能體現學生思維上的差異,也不能體現學生知識面的分佈。學生之間的差異化必須得到尊重。比如有學生擅長歸納推理,有學生擅長演繹推理,也有學生擅長類比推理,也還有學生擅長計算。學生之間的這些差異為將來培養一個恰當的團隊提供了優勢互補的潛質,但是我們的考試無法體現這一點。有學生偏科,比如在數學上有志向的學生,他不會僅僅滿足於中學知識,他涉獵廣泛,甚至大學和前沿的數學,他都會有所涉獵,那麼我們的考試能否展示學生的知識面分佈?能否給有志向且偏科的學生展示的舞臺?偏科往往更應該受到保護,因為人生只能選擇有限的慾望釋放路徑,而偏科的學生恰恰是選擇了喜歡的慾望釋放路徑,並且開始進行了慾望擴張的理性嘗試,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必須予以鼓勵。偏科往往是一個好現象!


高考究竟該考什麼?


我認為考試試卷必須能夠全面的反映個體之間的差異,如果高考不能將學生理性的差異化體現出來,僅僅是製造分數的差異是極其片妙的。我們必須關注獨特的人,一人一世界!這就要求,我們的高考試卷不能八股文化,要讓涉獵就有所獲!比如數學,就不能一張似是而非的卷子,首先這張卷子明確的分為幾個區,體現計算能力的、歸納能力的、演繹分析能力的、類比推理能力的等等,這幾個區分別算分,以體現學生思維上的差異,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注意形成團隊合作,把他們的特長結合起來。其次,這張卷子每個區的題目難度都有層次性,不僅僅有中學知識,也要有大學的,甚至前沿的,以充分展現學生的知識面。再次這張卷子的題目是超量的,我們不要以往非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數量,我們的試卷提供大容量的小題庫,供學生選擇,以展現他的智力和思維分佈特點,以區分獨特的人。也就是試卷題量決定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只能選擇其中一部分來完成,以體現個人的特點。所以更合理的試卷是分區以考察思維特點,為將來團隊合作提供指標,大容量試卷觀察學生知識面和思維分佈特點。

不管是分區,還是大容量的試卷,都為了更全面的考察學生。傳統高考達不到這個要求。現在考察更應當注重細分,更注重獨特的人,而不是用分數來模糊人的區別。

高考究竟該考什麼?


第四個問題是高考應該考察什麼?現在高考只注重知識的應用,而不是考察知識的形成過程,造成了這種考察變成了一種智力遊戲,而忽視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方法和思維。比如數學,我們習慣於大前提確立下的演繹推理,強調對定理和解題方法的運用,而從未考察過定理生成過程,不知道數學家們怎樣運用思維進行思考得出這些結論,相比於運用,考察人類認知的形成更重要。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形成探索世界的理性思維。所以在高考中,注重人類認知的生成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必須要嘗試著像思想家那樣思考問題,才能形成科學的理性思維,解題只是一種人人都要面對的基本技能,它並不是理性思維的全部。關鍵是,解題成了我們應試教育的全部。我們從未去考察學生如何模仿思想家進行思考的過程,他們的理性思維習慣的缺陷是十分明顯的!我們的應試教育只是教給了學生們全世界都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解題能力和技巧,而沒有建立起更全面的理性思維訓練。

第五個問題是我們一定要一個總分界限嗎?我認為人類能選擇的志向十分有限,慾望釋放路徑不可能太多,在有限的生命力,專注某一領域,並且涉獵一下其他領域即可。如果在專注的領域裡需要其他領域的知識,不用擔心這種缺陷造成任何障礙!他會比任何時候都更專注更迅速的介入那個相關領域,而且目的性和效率絕不是盲目的學習所能比擬的。那些認為什麼都要打好基礎才是科學的看法其實並沒有道理,沒有誰能夠論證這是正確的。相反,需要會比任何強迫更有效率。那些所謂的擔心都是想當然的想法罷了。我認為高考選拔,注重專才,而要求相關科目的等級即可。至於科目選擇,主動權在學生手裡。英語和語文,在高中之後甚至可以不作為選擇。而你必須要相信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