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發生戰爭時將領們不用水師沿海岸線突襲城市?

siriu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我國古代發生戰爭時,將領們不用海軍沿海岸線突襲城市?

首先,這個手段是用過的,那就是元滅南宋的戰爭中!

元朝滅南宋示意圖

因為南宋朝廷打不過強大的蒙古騎兵,動不動就往海上跑,弄的元朝也開始整海軍,從後面追!

公元1279年,宋軍被包圍在崖山,十萬軍民上演了宋朝滅亡前最後的悲歌――

真正讓海軍大放異彩的是明朝!

鄭和的無敵艦隊

首先出場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水師――鄭和艦隊,指揮官鄭和,主要目標是和南洋溝通,宣揚大明國威;也有人說找朱允文,士兵25000人,大小船隻500艘,堪稱世界第一艦隊,在南洋小試牛刀,滅了個海盜!

第二,明朝援助朝鮮抵抗日本的,大明水師和朝鮮水師打出了國威,

第三次,明末,東南沿海,和歐洲列強中的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的戰爭,尤其以鄭成功父子的功績最大!

明末東南沿海抗擊西方列強的海戰

為啥經常不用海軍進攻的原因,是因為一下原因:

其一,最早的時候技術不夠,造不出能出海的大船,並且對海上的氣候,暗礁,都不熟悉,到宋朝的時候才發明指南針,在茫茫大海上才不是睜眼瞎,知道東南西北!所以宋朝以後的元,明,清都有自己的艦隊!

其二,中國是一個陸權國家,更重視陸軍的發展;

其三,海軍是一個貴族軍種,需要大量投入,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建立不起來海軍的!

首先,需要大量人手找到能適合建造大船的巨木,不是哪些木頭都可以適合造船,第二,需要把木頭從山裡運出來,運到水邊的造船廠;第三,有大批懂得造船的技術工人;第四,船好了,要招募熟悉水性的士兵,練習各種陣型和訓練士兵如何戰鬥;第五,熟悉海上的氣候和了解各種暗礁;第六,準備大批糧草和淡水,可能好久靠不上岸,第七,如何維護船隻,減少船的損壞和老化;第八,認命瞭解這些的大將統帥這支軍隊等等!

這是一個繁雜的大工程,沒有技術和經濟實力的國家根本就辦不到!


洹水之上2020


中國是農耕為主的大國,平原廣闊,一馬平川,自當快捷丶便當。除了南北過江,一般水戰很少,北方多戰騎。南方雖有許多小河水流,畢竟不常作為主戰場。否則,就不會幾朝都沒有攻入日本。


夏雨風


中國水師約出現於春秋後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此為水師的最早記載。秦漢於水鄉及沿海選拔“樓船之士”。唐宋水師更加發達。宋元厓山之戰,雙方有船一千五百艘。清代經制之水兵有內河、外海之分。沿海水師初僅為防守海口、緝捕海盜之用,轄境雖在海疆,官制同於內地。咸豐以前,沿江水師分隸於外海內河提鎮各標。奉天、直隸、山東、福建水師船均屬外海;江西、湖廣水師船均屬內河;江南、浙江、廣東水師船分屬外海、內河。其別練之師有巡湖水師、巡鹽水師親兵營、練軍營。咸豐初年各省曾練水師鎮壓太平軍。同治以後增定長江水師、太湖水師之制,分防汛地,將募勇改為經制之師。近代海軍建立後,水師逐漸被裁汰


A視頻剪


有,但很少

早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時候,越王勾踐就曾經採用跨海作戰,攻擊吳國。歷史上存在這樣的戰例,但特別少。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 耗資大,耗時長。要知道中國幾乎是一個以陸地為中心的國家,而在古代相比於周邊的國家,又是絕對的強大,所以除了明朝倭寇之外,直到晚清,才真正面臨來自海上的威脅和攻擊,這就造成了各個政權不注重海洋上的水師的建設,因為沒有敵人。這樣一來真要建立一支可以跨海作戰的水師,得保證一次性能運輸足夠的兵員,並且對地方形成足夠的威脅,不論是參照晉滅東吳建立的長江水軍(這還僅僅只是渡江就足夠了)還是明朝鄭和的船隊,那建造船隻以及訓練花費的時間至少以十年計,而且投入的經費巨大,對國力損耗嚴重,有這個投入與國力,不如多建立幾支軍隊,直接從陸地上打過去。而且因為時間過長,不被對方知道的可能很小,雖然可以跨海作戰,代表對方海岸線可能處處不安全,但如果對方提前幾年知道,並且有所防備,那麼戰果就有限。好比倭寇中後期,有防備的明朝雖然沿海處處烽煙,但倭寇真正能攻下的城池卻很少。

2.太過冒險。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京杭大運河的存在,它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的命脈,隋朝為了修建它,引發暴動,最終亡國,每年為了疏浚它花費巨資,甚至圍繞它出現了漕幫。但你有沒有想過,既然維持京杭大運河花費如此巨大,為什麼不走近海水運,比如從浙江直接通過海路,將物資運到山東或者天津卸貨,這不是大大的節約了資本嗎?不是古人想不到,而是海運不保險,古代的海上航行,可不像現代一樣,沒有天氣預報,也沒有無線電通信,在海上就全憑經驗,為什麼海邊的人普遍信奉媽祖、龍王就是因為哪怕老漁民,出海很多時候也得看老天。強大的蒙古帝國,曾經兩次意圖攻擊日本,但都遭遇颱風,全軍覆沒。蒙古出發前肯定有準備,而且蒙古軍中必然也有大量阿拉伯等善於駕駛海船的人,從後期蒙古與南宋水軍作戰就可以看出蒙古並非不瞭解海戰,但即便如此,仍然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在古代有的時候,出海就是聽天由命,很可能你的大軍還沒有打到別人,就自己全軍覆沒在了氣候中,這個太過冒險。

3.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最厚要說的就是,跨海作戰,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哪怕你有大船,哪怕你成功跨海登錄了。但你失敗的機會,仍然會遠遠大於你成功的機會。也就是說突襲成功的機會太少。

首先,背水立陣,兵家大忌,這代表你沒有任何轉移或者騰挪的戰略縱深,而登陸作戰,都是背水立陣。

其次,糧道斷絕,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斷絕糧道對於軍隊有多可怕。而跨海登陸之後,糧道是斷的,無論是海上運輸(風險剛剛已經說了,所以才有大運河)還是就地搶都不保險,危險極大。

第三,缺乏有限攻堅手段。古代攻城,投石機、衝城車,床弩等大型設備,是需要的,而且還需要大量民夫協助,而這些在渡海都不具備,所以造成了攻城困難。

投入如此巨大,如此冒險的渡海作戰,如果結果僅僅只是騷擾,打兩下,就坐船跑了,得失自然不成正比,而如果要開闢第二戰線,失敗的可能又太大,得不償失,所以很多時候,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葉飄刀


題主,你好。我認為將領們不喜歡用水師跨海偷襲的原因,有兩個:

1、古代的海軍受季風影響,不能夠保證隨時隨地出發;

2、海上航行風險很大,運氣不好,軍隊沒有到達目的地,卻全給送到大海里了。


風的節奏


古代時,造船技術不行,裝載量太小,速度太慢,一遇到大的風浪就容易全軍覆沒,古代善長馬戰,快速而確有效!


迷失創業者大路


這個問題分為三方面的原因

沒得打

我國雖然有很長的海岸線,但總體來說是一個陸地國家,在古代沒有大規模海外通商貿易時,也沒有重要的海港城市,上海、天津、香港這樣的海港城市都是近代才逐漸形成的。明朝倭寇橫行,清初為了收復臺灣,朝廷還頓不頓實行海禁,上了岸也還要靠騎兵步兵推進。

沒能力

水師不是沒有,最為我們熟知的有赤壁之戰中東吳的水師,還有鄱陽湖大戰時朱元璋、陳友諒雙方,以及王陽明指揮水師在鄱陽湖打敗寧王。木製的帆船在長江和內陸湖泊還勉強夠用,到了海上頂多作為運輸工具,以古代的技術條件,陸地上推進速度更快,也更容易隱蔽。

打了也沒用

農業社會,爭奪的都是土地,英國西班牙是為了爭奪海上通商權,古代中國沒有這個需求,辛辛苦苦訓練水師跑到海上打一架,土地一點沒撈著,誰有這個閒工夫。


懷念夏天


一是地理環境。長期以往,我們國家的生存空間和西方相比有較大不同,可以說是相對獨立和隔絕的單元。古代中國的西部、南部、北部大都以高山為屏障。東南臨近海洋,在古代面海的方向始終未遇上強敵。

二是治國理念。古代統治者大都倡導“重農抑商”,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對水戰和海戰重視不足。

三是軍事思維。古代傳統軍事思想的缺陷,束縛著國防觀念和海洋觀念的發展,使得古代海軍事業的發展走向衰落。


歷史隱士介子推


中國古代只有“水師”,沒有“海軍”~木船都是平底的不適合海上航行


周方851


一是地理環境。長期以往,我們國家的生存空間和西方相比有較大不同,可以說是相對獨立和隔絕的單元。古代中國的西部、南部、北部大都以高山為屏障。東南臨近海洋,在古代面海的方向始終未遇上強敵。

二是治國理念。古代統治者大都倡導“重農抑商”,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對水戰和海戰重視不足。

三是軍事思維。古代傳統軍事思想的缺陷,束縛著國防觀念和海洋觀念的發展,使得古代海軍事業的發展走向衰落。

四是沒得打。我國雖然有很長的海岸線,但總體來說是一個陸地國家,在古代沒有大規模海外通商貿易時,也沒有重要的海港城市,上海、天津、香港這樣的海港城市都是近代才逐漸形成的,古代沿海不發達,多是漁村,甚至荒無人煙。明朝倭寇橫行,清初為了收復臺灣,朝廷還頓不頓實行海禁,上了岸也還要靠騎兵步兵推進。

五是沒能力。水師不是沒有,最為我們熟知的有赤壁之戰中東吳的水師,還有鄱陽湖大戰時朱元璋、陳友諒雙方,以及王陽明指揮水師在鄱陽湖打敗寧王。木製的帆船在長江和內陸湖泊還勉強夠用,到了海上頂多作為運輸工具,以古代的技術條件,陸地上推進速度更快,也更容易隱蔽。

六是打了也沒用。農業社會,爭奪的都是土地,英國西班牙是為了爭奪海上通商權,古代中國沒有這個需求,辛辛苦苦訓練水師跑到海上打一架,土地一點沒撈著,誰有這個閒工夫。

但是,這個手段仍然是用過的,那就是元滅南宋的戰爭中!

因為南宋朝廷打不過強大的蒙古騎兵,動不動就往海上跑,弄的元朝也開始整海軍,從後面追!

公元1279年,宋軍被包圍在崖山,十萬軍民上演了宋朝滅亡前最後的悲歌――

真正讓海軍大放異彩的是明朝!

首先出場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水師――鄭和艦隊,指揮官鄭和,主要目標是和南洋溝通,宣揚大明國威;也有人說找朱允文,士兵25000人,大小船隻500艘,堪稱世界第一艦隊,在南洋小試牛刀,滅了個海盜陳祖義!

第二,明朝援助朝鮮抵抗日本的,大明水師和朝鮮水師打出了國威。

第三次,明末,東南沿海,和歐洲列強中的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的戰爭,尤其以鄭成功父子的功績最大!

綜上,為啥經常不用海軍進攻的原因,首先,需要大量人手找到能適合建造大船的巨木,不是哪些木頭都可以適合造船,第二,需要把木頭從山裡運出來,運到水邊的造船廠;第三,有大批懂得造船的技術工人;第四,船好了,要招募熟悉水性的士兵,練習各種陣型和訓練士兵如何戰鬥;第五,熟悉海上的氣候和了解各種暗礁;第六,準備大批糧草和淡水,可能好久靠不上岸,第七,如何維護船隻,減少船的損壞和老化;第八,任命瞭解這些的大將統帥這支軍隊等等!

這是一個繁雜的大工程,沒有技術和經濟實力的國家根本就辦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