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當《寄生蟲》的製片人帶領演員和創作團隊登上領獎臺,領取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時候,對於這部電影乃至全球電影業來說,這個偉大而重要的夜晚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本屆奧斯卡的贏家《寄生蟲》
頒獎儀式的最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當《寄生蟲》的製片人之一Kwak Sin Ae發表完獲獎感言之後,另外一位執行製片人,也是韓國影視產業知名人士,投資方CJ集團副總裁李美敬女士(Miky Lee)試圖來到麥克風前表達感謝。但此時主辦方卻將舞臺的燈光調暗,因為按照流程,接下來應該將鏡頭切換至舞臺另一側的簡·方達那裡,她需要為當晚的盛宴做結束語。
此時,意猶未盡的臺下觀眾們提出了“抗議”,他們揮動雙手,一起呼喊,示意要求舞臺導演把燈光調亮,讓《寄生蟲》的主創留在臺上,讓Miky Lee繼續發言。
最終,觀眾們贏了,聚光燈重新回到了主創身上,Miky Lee也來到麥克風前用英語感謝了喜歡韓國電影的觀眾,《寄生蟲》再次成為全場焦點。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這一幕和這部電影在頒獎季的經歷有些相似。
作為一部亞洲電影,在征戰頂級獎項的時候,通常會失去信心,看起來就像聚光燈永遠照不到的那個點,即使照到也會轉瞬即逝。《寄生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但一部“抗打”作品終究會引來光亮。
首先就是金棕櫚獎,然後是歷史性的SAG(美國演員工會獎),接下來還有BAFTA(英國學院獎)等等。包括一些好萊塢資深的影片人,都不吝惜對《寄生蟲》的喜愛,並將它列入2019“最值得觀賞影片”的名單。最後,圍繞這部影片的熱門話題逐漸指向它將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寄生蟲》獲得SAG獎現場


作為一部非英語電影,《寄生蟲》獲得四項大獎,包括創造奧斯卡獎歷史的最佳影片獎,這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韓國電影。這也是第一部同時獲得最佳國際長片(原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影片獎的電影。
奧斯卡頒獎典禮從1928年舉辦至今已經有92年,算來最佳影片的總量也有92部之多,這其中有81部是說英語的影片,而非英語片只有11部。這些優秀的作品從30年代開始,歷經60年代、90年代,直到新世紀,不斷在向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發起一波波“攻勢”,前赴後繼。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這其中不乏《大幻影》、《呼喊與細語》、《美麗人生》以及《臥虎藏龍》等名導名作。2019年,許多人認為阿方索·卡隆的自傳體電影《羅馬》可能是最接近非英語影片獲獎的一次,而最終阿方索止步於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外語片獎,影片《綠皮書》拿下了最佳影片。

非英語片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
讓·雷諾阿《大幻影》(法語/1937年)

科斯塔-加夫拉斯《焦點新聞Z》(法語/1969年)該片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獎

揚·特洛爾《大移民》(瑞典語/1971年)該片同時也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

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瑞典語/1972年)

邁克爾·萊德福 / 馬西莫·特洛伊西《郵差Il》(意大利語/1994年)

羅伯託·貝尼尼《美麗人生》(意大利語/1997年)該片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獎

李安《臥虎藏龍》(漢語普通話/2000)該片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硫磺島來信》(日語/2006)

邁克爾·哈內克《愛》(法語/2012)該片同時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最終獲得該獎

阿方索·卡隆《羅馬》(西班牙語+米斯特克語/2018)該片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最終獲得了這兩個獎項

奉俊昊《寄生蟲》(韓語/2019)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最終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的三個獎項


但事實證明,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並不是“英語片”的堡壘,非外語片憑藉優秀的品質也一定可以攻破它!韓國電影這次贏了!
人們不禁要發問,為什麼攻下“城池”是在2020年?為什麼是《寄生蟲》?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卻也不難得出簡單明瞭的答案——
雖然《寄生者》因其多類型的故事情節、精緻的攝影以及演員的準確詮釋而備受讚譽,但更顯而易見的是影片《寄生蟲》更加接近地探討了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和階級分化的深層意義。而近來,奧斯卡似乎一直沒有對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問題之一——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而發出有力的“聲音”,此時,《寄生蟲》擺在了評委和影評人的面前。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正像奉俊昊在頒獎典禮後對記者開玩笑說的那樣,"I think we destroyed the barrier too much!"(我認為我們徹底打破了屏障!)
雖然奉俊昊所說的“屏障”簡單來看是銀幕下方的那一行行字幕,但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表達了他創作時的一種態度。也許,奧斯卡的評委也要快速適應和我們一樣看有字幕的電影了。
除了奉俊昊,本屆奧斯卡獎還有些故事值得一提。
儘管布拉德·皮特以製片人的身份曾在2014年憑藉《為奴十二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作為演員出道的他,卻從來沒有獲得奧斯卡在演技上對其的肯定,怎麼看都有小李子的復刻,難道這是帥哥們在奧斯卡上的“宿命”?
終於,今年,一個顛覆形象的角色讓他獲得了最佳男配角,也是他第一次以演員身份獲獎。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勞拉·鄧恩獲得最佳女配角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布拉德·皮特獲得最佳男配角


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獲得者是《喬喬的異想世界》編劇兼導演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他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獎的土著導演。作為新西蘭人,塔伊加的父親是毛利人後裔,他的母親有四分之一來自於她祖父的德系猶太人血統,還有愛爾蘭、蘇格蘭以及英國人血統。他把這個獎項獻給了“世界上所有想做藝術、跳舞和寫故事的土著兒童”。塔伊加也驕傲的表示“我們是最早的故事講述者之一。”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有得意就必然有失意。很長一段時間,各大電影節、獎項一直在關注流媒體,像Netflix、亞馬遜(Amazon)、Hulu等創作出來的作品。他們願意給這些作品機會,因為這些作品能給獨立電影帶來生機、能迎合大眾口味、能贏得更多更高聲望的獎項。“流媒體選手”風光一時。今年的奧斯卡,“流媒體們”事與願違。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愛爾蘭人》在本屆奧斯卡顆粒無收


“流媒體們”雖然獲得了歷史性的24項提名(去年只有15項),但最終的結果只拿到2個獎項,勞拉·鄧恩的最佳女配角獎,以及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要知道,Netflix一家在2019年憑藉《羅馬》就贏得了三個小金人。
只能說,這不是流媒體之年。當然,我們也不必用一座小金人來衡量馬丁·斯科塞斯執導,彙集了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和喬·佩西一眾大咖的《愛爾蘭人》。
本屆的奧斯卡已經落下帷幕,韓國電影的成功一定讓我們的亞洲電影人信心百倍!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更多電影節 PC端、手機端通過影典網endearu查詢

​奧斯卡頒獎禮背後的故事更吸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