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赧水和辰河的古稱

赧水

赧水系湖南省境內第二大河流資江的幹流之一,史稱資江西水。發源於城步苗族自治縣馬坪界茅坪坳,流經武岡市和洞口縣,在南嶽廟鎮喬家村石坑流入隆回縣境。在縣境內流經南嶽廟、三閣司、桃洪鎮、山界和北山5個鄉鎮的32個村,在北山鎮大田張村流入邵陽縣雙江口,與夫夷水(南水)匯合為資江。

赧水在隆回縣境全長59公里,河面平均寬160米,平均流量65.8立方米,坡降為0. 95%。境內的辰水、紫陽河、白竹河和香花河等依次注入赧水,發源於大水田鄉的西洋江從洞口縣注入赧水。

赧水古稱都梁水,因東漢設置都梁縣而得名。都梁水還有一些別名:一曰濟水。清道光《寶慶府志》總纂鄧顯鶴在《資水辨》一文中稱,“今以《圖經》水道考之,都梁水即資水之徑流,濟水乃都梁水之別名,而資水之轉音耳”。二曰赦水。因明時武岡境內設有“赦江團”的行政區(相當於今鄉的規模)而得名,《辭海》 (1997年縮印本) 1953頁載:

“赧水,資水西源,在湖南省西南部,源自城步縣北、東北,流到邵陽縣和夫夷水匯合後稱資水。”此外,有的文獻資料還將都梁水的別名赧水稱為赤文水,最先提出赤文水的可能是誤將“赦”字拆開為“赤文”兩字,後者應是照搬照抄、以訛傳訛。

赧水之名始於20世紀60年代邵陽地區水利和交通部門的資料中。1956年,中南電力部門有人提出赧水的名稱,其大意為:“赧者, 赤也,該河流經過段紅色頁岩, 水為所染變為紅色,故稱赧水”。其實資水西源流域沒有這麼一段河流,是工作人員誤將杉枋一帶源自赤水洞的紅色水流誤為資水西源。進入70年代後,赧水這一名稱記入新編的《湖南省地理志》,從此,隆回人將都梁水稱為赧水。

隆回赧水和辰河的古称

辰河

辰河,赧水支流,又名辰水,系縣內第二大河。因隆回原名“龍回”,辰屬龍,河名沿此。1943年, 亞新輿地學社地理學家歐陽纓(本縣丁山人),定名辰水。

辰河自北向南,有東西二源:東源為四都河(亦名跳石江),源出望雲山兩頭塘,合馬蝗水,過鳥樹下、七江、十里山、背山至六都寨與西源合流。西源出五峰寨,南經中團、羊古坳、司門前、魏家坡、過雙江口右合西山水,至六都寨與東源會合。至銅盆江注入赧水,全長92公里。 河寬平均60米,流域面積826平方公里,坡降2.3%, 流量22. 39立方米/秒。1956年前,從銅盆江至六都寨有木帆船和排木通行。1957年後,由於沿河築壩停止通航。西源與辰水匯合處,1975年始建六都寨水庫後稱魏源湖。河床盛含砂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