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從年初的《知否》,到後來的《長安十二時辰》,國產古裝電視劇的製作水平真的是越來越良心了,尤其是對古代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真實還原,讓觀眾在欣賞動人劇情的同時,可以再次回味歷史悠久的唐宋風貌。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當下熱播的《鶴唳華亭》也是此中的佼佼者,雖然它的劇情是架空歷史的虛構內容,但觀眾還是不難從演員的服裝、禮儀和生活習慣等細節中看出,《鶴唳華亭》是以中國古代的宋朝為故事背景的,其中還多次通過劇中人物對飲茶這一生活細節進行了刻畫,其方式與當下我們熟悉的區別很大。

在劇中,人們喝茶並非直接使用茶葉沖泡,而是先要將茶葉輾碎成末,還要用類似刷子的物件,將沖泡好的茶湯打出泡沫(最好是形成完美的圖案),然後方可飲用。關於這一點的描寫,同樣是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知否》中也有所體現,編劇還特意在女主學藝的時候插入了茶道教學課程,可以讓觀眾更多的瞭解中國悠久的茶文化。一提到茶文化,就不得不從茶聖陸羽的《茶經》說起。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茶經》寫就於唐代,陸羽在書中闡述了自己對茶文化的理解,並對飲茶的方式方法和品評標準做出了詳細介紹,其中最有名的觀點要數陸羽對沖泡茶葉的水的劃分,《茶經》中的原文如下:

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認為用來泡茶的水,以自山中流出的山泉水最佳

這一觀點至今仍然被人們信奉和延用,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唐宋時期,飲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陸羽在《茶經》中也只是記錄的自己對飲茶的理解,要知道早在唐代,除了如今沖泡茶葉的飲茶方式,抹茶也已經出現了,有唐朝詩人盧仝讚美抹茶的詩句為證: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到了宋代,飲茶文化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誕生了《茶錄》這樣重要性不亞於《茶經》的茶文化著作,作者蔡襄(北宋)在書中在將“碾茶……點茶……”等環節單獨列為一章,可見在宋朝抹茶已經成為主流的飲茶方式之一了。下面我們就來看下《鶴唳華亭》第九集中,皇太子蕭定權是如何為其父親點的茶:

第一步,先用茶針(或茶刀)將茶餅切割成小塊。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第二步,將分割下來的碎塊收集到容器中。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第三步,將茶葉均勻倒入茶碾。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第四步,用碾輪將茶葉碾碎成粉末。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第五步,將碾碎的茶葉粉末倒入茶碗(也可用建盞)中,並用水調開。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第六步,用茶筅(見註釋1)將茶攪拌均勻,並打出泡沫,形成變化多樣的圖案。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第七步,將點好的茶分別倒入茶碗中,便可以飲用了。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以上便是“點茶”的具體步驟,其中對於點茶後在表面形成了泡沫圖案,宋代人展開了充分的聯想想象,從花鳥蟲魚,到田園山水,人們彼此間以能夠點出變化多樣的圖案為飲茶時的娛樂項目,宋代人陶谷所著的《清異錄·百茶戲》中便有相關記載:

……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湯紋就會幻變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水墨畫,所以有“水丹青”之稱。

宋代點茶之風盛行,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茶文化的發展。雖然早在唐朝中國的茶樹便已經被移植到了日本,但在當時尚未普及,直到宋朝,由日本禪宗大師榮西禪師(1141年-1215年)將宋朝的茶文化帶回日本,並伴隨佛教文化迅速傳播,榮西禪師也因此被日本奉為“茶祖”。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而後同樣是日本禪宗大師的南浦昭明(1235年-1308年)又將宋朝的點茶禮儀發揚光大,為後來的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礎。在日本人自己編寫的《類聚名物考》中曾記載:

茶道之起,由宋傳入。

所以如今日本所謂的抹茶,其實就是唐宋時期的點茶的翻版,並非是日本獨特飲食文化,而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山寨版。雖然如此,但有一點卻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做的的確很好,不僅抹茶文化本身沒有消亡,甚至還綻放了新的生機,如日本當下很流行的甜品如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註釋1:茶筅多用精細加工的竹子製成,是點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宋代的茶文化,所以茶筅也是日本茶道中必備的器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