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金庸作品

導言

相必大家都看過金庸的長篇武俠小說或連續劇《天龍八部》,小說實際上是以宋朝第七代皇帝宋哲宗時代為歷史背景,結合宋朝、遼國、大理國以及西夏、吐蕃等多個同時期並立的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來敘寫其中眾多武林人物離奇曲折的人生故事。堪稱一部道盡人性、宏偉悲壯、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鉅著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天龍八部》

小時候在看這部武俠劇之時,真是如此如醉,對於其中的一些角色印象非常深刻,除了喬峰、虛竹之外,便是段譽這一角色了。長大之後,隨著自己歷史知識的豐富,讀史之視野也逐漸開闊,對於書中所涉及的王朝政權有了進一步的深入瞭解。書中的段譽,其歷史原型大理皇室段正嚴,而這位老兄實際上是大理國的第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在位時間最長、最為長壽一位皇帝。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幾位主人公

回到該書的時代歷史背景,筆者在比對宋朝和同時期的周邊諸國的歷史之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身居中原的趙宋王朝和身處西南邊陲的大理段氏王朝,雖是山川異域而又相互獨立的兩個政權,卻在許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僅令筆者感嘆不已。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先從宋朝大理國的基本歷史的回顧瞭解開始說起。

宋朝國運覆盤

宋王朝,是終結五代十國亂世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大一統朝代,前後共歷十八位皇帝,國祚延續三百一十六年。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後,其七歲的幼子繼位,正是“主少國疑”之際,身居殿前都點檢這一禁軍最高統帥的趙匡胤於次年(公元960年)悄然上演了陳橋兵變,在親信將領們的煽動和策劃下,一個黃袍加身和三呼萬歲將其推向了權力的頂峰,建立了大宋王朝,定都汴京,是為宋太祖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陳橋兵變

趙匡胤去世後,其弟趙光義“燭影斧聲”的質疑聲中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宋太宗繼位之後四處征戰,逐漸消滅了原本四處割據的政權,統一了全國。宋真宗上臺後勤政治國,在與北邊的遼國簽訂了略帶屈辱性質的“澶淵之盟”之後,宋朝得到了近百年的和平環境,並在其手進入了“鹹平之治”

公元1125年,隨著北邊的金國消滅了遼國開始大舉南侵,百年未經戰爭洗禮的宋王朝在金國鐵騎的踐踏下一敗塗地,終釀“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北庭,標誌著北宋朝的覆滅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靖康之恥

同年,金兵擄掠之下的“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隨即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宋高宗遷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宋朝廷終於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公元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的南北夾擊之下,金國被滅。然而,迅速崛起的蒙古對偏安東南一隅的南宋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

終於,公元1235年,宋蒙(元)的戰爭爆發。經過四十年的拉鋸,公元1273年,元軍在襄陽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都城臨安,並於公元1276年,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出城投降,元軍順利拿下了臨安,至此,享國三百一十九年的趙宋王朝在國家形式上宣告滅亡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宋恭帝出城投降

大理國國運覆盤

大理國(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以佛教立國,又稱妙香國,前後有多達十位國君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因受猜忌迫害,遂聯合洱海地區高方、董伽羅等貴族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新的王朝,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大理國遺址

段思平建國後,勵精圖治、改革痺症、發展社會經濟,逐步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秩序。公元944年,段思平前往鄧川視察農業生產時病逝,其子段思英繼位為帝。

然而段思英在位不到兩年,便被其叔叔段思良發動政變而趕下臺,被迫出家為僧。於是段思良登基為帝,成為大理國第三位皇帝。

隨後的百餘年,大理國的朝政漸漸被高氏(宰相家族)常年把持著,皇帝逐步成為傀儡,這為大理國的衰敗和滅亡埋下了巨大隱患。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大理國地界

終於,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廢了大理皇帝段正明宣佈自立,改國號“大中”,不過次年便一命嗚呼,臨終前要求其子歸政段氏。於是,段正淳登基為帝,成為段氏第14位、大理國第15位皇帝,史稱“後理”。此後的大理國基本在政治混亂當中度過。

隨著蒙古鐵騎席捲歐亞大陸,北邊的南宋王朝已經奄奄一息,而偏居西南邊陲的大理國也難逃劫數,最終於公元1253年,被元朝所滅。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大理國所轄疆域成為了元朝下設的雲南行省。

驚人的相似之處

北宋初建之時,當攻下四川的王全斌獻上地圖並向宋太祖趙匡胤提出趁勢攻伐大理的建議,結果

趙匡胤手執玉斧,照著地圖上的大渡河一劃,當即決定以此作為宋王朝和大理國的分界線,宣稱“此外非吾有也”,史稱“宋揮玉斧”(此事未見於正史記載,真實度無考)。自此,宋王朝和大理國之間,各自成為了獨立的王國,互不干涉。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獨立的封建王朝,雖山川異域,卻有著宿命般驚人的相似之處,筆者梳理史料歸結出以下八個地方。

  • 立國之前均經歷了短命政權的走馬燈

五代時期,各個王朝猶如走馬燈般快速更迭,地方政權林立,權臣弒主自立的現象屢見不鮮,國與國之間的兼併傾軋更是家常便飯。中原地帶先有朱溫稱帝建立“後梁”李存勖滅梁建立

“後唐”“兒皇帝”石敬瑭建立“後晉”,後有劉知遠太原登基建立“後漢”郭威取後漢而代之建立了“後周”;北邊熱鬧,南邊也不甘示弱,先後有後蜀、南唐、楚、吳越、南漢等地方政權相繼稱帝,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眼花繚亂。趙匡胤就是在這樣的亂世背景之下建立了大宋朝。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五代十國

相似的是,在段思平建立大理國之前,當時的南詔國已經窮途末路,當地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變革和動盪之中。這片邊陲之地上先後有鄭買嗣建立的“大長和國”趙善政建立的“大天興國”以及楊幹貞建立的“大義寧國”等三個王朝政權。然而,這幾個政權和北邊的五代十國一樣,存續的時間都很短,搞得四處殺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大義寧國國王楊幹貞的故里——萂村

可見,兩者的立國背景很相似,都是在無數短命政權快速更迭的亂世背景之下建立起來的大一統政權。

  • 均是武將兵變上位

宋太祖趙匡胤是典型的行伍出身,後漢時期,他投奔樞密使郭威從軍並漸漸成長為一名將領,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他更是在對北漢和南唐的戰爭中屢建戰功,成為柴榮手下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柴榮病重之時,更是將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至此,趙匡胤成為後周政權的禁軍最高統帥。此後便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陳橋兵變篡周建宋的故事了。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趙匡胤影視劇照

說完趙匡胤,我們來看看段思平有何本事。段思平其家族祖上世代是南詔國的武將,其父段保隆官任南詔布燮(宰相),可以說的上是絕對意義上的武將世家了。段思平在大義寧國時期,因受大義寧國君主楊幹貞猜疑迫害,於是先下手為強,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條件號召當地各部落起義,順利攻破太和城(今大理城北),滅掉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段思平示意圖

由此可見,趙匡胤和段思平都是武將出身,且都是通過兵變上位,唯一的區別在於,趙匡胤的兵變比段思平來的容易的多。

  • 建立王朝時間相近

如前文所述,北宋朝是趙匡胤在公元960年建立的,大理國則是段思平於公元937年建立的。從微觀上來說,兩者時間前後相差了23年,大理國的立國稍早於宋王朝。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放在一個大的歷史週期當中來看的話,兩個王朝的立國時間可以看成是同一個時期的。

  • 王朝均有斷續,且國祚時長一樣

大宋朝在其316年的歷程中,以“靖康之變”為歷史分界,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公元960年-1125年,史稱北宋時期,公元1125-1176年(宋恭帝投降),史稱

南宋時期。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靖康之變成為風水嶺

大理國在其316年的王朝歷程中,以宰相高升泰廢帝自立為分界,之前的公元937年-1094年,史稱前理時期,公元1096年-1253年,史稱後理時期。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高升泰影視劇照

可見,兩個王朝自立國到覆亡,中間都有標誌性事件分界,更巧的是,兩者的國祚延續時長完全一樣。

  • 幾乎同時亡國

宋朝在名義上亡國是以公元1176年宋恭帝出城向元朝投降來算的,並非以此後的逃亡政府於公元1179年的崖山海戰慘敗來定。而大理國亡國是以忽必烈於公元1253年“元跨革囊”長驅直入攻破大理都城為標誌的。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元跨革囊遺址

可見,這一對難兄難弟,建國相似,經歷相似,就連亡國的時間也相差無幾。

  • 均為蒙古人所滅

那個時代,蒙古鐵騎異常強大、銳不可當,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幾乎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每一個角落。偏安南邊的南宋和大理國自然是難以倖免,在蒙古人摧枯拉朽的凌厲攻勢之下,政權架構紛紛土崩瓦解,終而被滅,同時成為了蒙古帝國的軍刀下的亡魂。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蒙古鐵騎

  • 皇位第二代,不約而同的被開國皇帝的親弟弟取而代之

如前文關於宋王朝和大理國的國運覆盤中所陳述,兩個王朝政權在開國皇帝去世之後,均不約而同的發生了“叔叔奪權”的一幕。

宋朝這邊,太祖趙匡胤彌留之際,來到龍榻之前的不是其子趙德昭、趙德芳,而是其弟趙光義,留下了千古謎題。最終趙光義以前所未有的“金匱之盟”宣告自己成為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不論後世如何質疑與猜測,但結果就是宋朝帝位的承繼從趙匡胤一脈轉到了趙光義一脈上來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趙光義影視劇照

大理國這邊也不簡單,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去世之後,其子段思英繼位為帝。然而不到兩年光景,原本隨段思平南征北戰的弟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

突然發動政變,逼迫親侄子段思英禪位出家,並自立為帝。至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脈轉到了其弟段思良一脈。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段思英

各位朋友,你說巧不巧,這一北一南、同時期的兩個王朝政權,在立國不久之後所發生的奪權之事盡然如此相似,令人嘖嘖稱奇。非要說有所不同的只是,宋太宗趙光義相對來說玩的更為隱蔽而已。

  • 數代之後,皇權又不約而同的回到開國皇帝一脈

光這些還沒完,還有更為驚奇的一個巧合在於,兩個王朝在經歷數代之後,皇權又都不約而同的回到了開國皇帝一系上,簡直讓人驚呼冥冥中似有天定。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宋高宗趙構

趙宋王朝的最高權力自“金匱之盟”後便一直在趙光義這一脈傳承著,但這一狀況到了“靖康之恥”後宋高宗建立南宋並南逃臨安之後的一天發生了戲劇性的扭轉。史載,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將皇位傳給了養子趙昚(shèn),是為宋孝宗,而自稱太上皇帝。有意思的是,因趙構膝下無子嗣,而且他自己原本是趙光義一脈子孫當中唯一的倖存者,其他的都隨著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一鍋端了,因此這位被他過繼收養的養子趙昚實際上是開國皇帝趙匡胤那一脈的子孫。至此,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趙昚影視劇照

而反觀大理國這邊,自段思良篡位開始,其後的皇位一直在他這一脈傳承,這一情況直到段素興一代時發生了扭轉。公元1044年,當時的大理國皇帝段素興“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給廢掉了,被立為帝的則是開國皇帝段思平玄孫段思廉。至此,大理國的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真可謂世道無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宋朝和大理國這兩個王朝政權在皇位的承繼上也是如出一轍。

九州君評

綜上所述,北邊的趙宋王朝和西南邊的大理段氏王朝,雖是兩個山川異域看似完全隔開而相互獨立的國家,但是無論從它們的立國背景

開國皇帝出身亡國背景,還是從它們政權的發展脈絡皇位承繼等方面來看,居然有著如此之多又令人驚詫不已的相似之處,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古今奇觀之事了。

宋王朝與大理國,雖山川異域,其國運走勢卻有驚人的“八處”相似

九州配圖

1.《宋史》

2.《宋會要》

3.《大理國簡介》

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