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入睡的城市》追踪

而后,之前呼啸而过的渣土车们,纷纷被拦下、降速、降噪音。

这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郑州市民@D 先生,以及大河报记者,多次联系12345市长热线、12369郑州市环保热线、12319城建热线、郑州市城管局投诉热线、固废处、惠济区城管执法局、惠济区交警五大队、郑州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希望解决噪音污染问题,但是,都没有得到实际的推进,各个部门纷纷表示不归自己管。@D 先生还向有关部门申请信息公开,甚至自制电子广告牌放在自己的窗户上提醒渣土司机,包括河南、郑州本地媒体多次报道,也无法推进。

现在,事情终于开始发生了一点变化,有关部门“动”了,虽然是一小步,但对于深受噪音困扰的市民来说,却是可喜的进步。昨天有读者在留言区编了一个笑话段子,一度让我对文中出现的@D 先生颇为担忧,好在,它还没有变成现实:

郑州,动了  |《最难入睡的城市》追踪

在生态环境部“全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功能区监测总点次达标率”监测中,郑州夜间总点次达标率只有12.5%,排名全国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的难兄难弟西安低了近1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在郑州设置有噪音监测点的区域,有87.5%的居民或多或少要受到噪音的影响

郑州,动了  |《最难入睡的城市》追踪

数据来源:生态环保部2019年7月《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到了三月采暖期结束后,大多数工地将正式开工,也就是说,到时候郑州市民的睡眠考验才将真正到来,现在恰好是一个完善噪音防控制度的时间窗口

以下是来自郑州市民的4点建议:

第一. 给予城市的居住者和建设者同时尊重。城市居民休息权不可侵犯,同样,作为城市建设者的工地工人也需要良好休息。谁都不想黑白颠倒干活。只让渣土车夜间上路,初衷恐怕是城市的面子,实际上,既伤害了沿街居民的健康,又伤害了建筑工人的健康,取一利而施两害,实为不智。既然城市建设是必要的,就让大家在阳光下正大光明地按规则开工,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整整十六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足以保证不耽误大多数工程的进度。

第二. 科学规划,公开信息。如遇需要夜间赶工期的重大民生工程,则规划渣土车和水泥罐车出入和行驶路线,尽量选择监控设备齐全、绿化带宽、防护措施好的主干道,尽量避开集中居住区(

现在的郑州似乎与此相反,2019年,郑州将车道较多、路边绿化带较宽、沿路居民区距离更远、防噪音设施更好的路段列为严管示范路,如金水路、花园路、中州大道、京广快速路等,24小时禁止渣土车、水泥罐车驶入。受此影响,更多渣土车辆绕道到车道更少、路边绿化带更窄、沿路居民区距离更近、防噪音设施几乎没有的小路,加重了部分路段的夜间噪音 )。如需经过居民区,提前三天向沿街居民公示相关信息,保证大家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间。

第三. 查缺补漏,做好防护。论证渣土车和水泥罐车油改气后的载重标准,确定燃气型车辆的最大载重量,并严格督促执行。加强对性能落后车辆的淘汰力度(最好为夜间运输车辆安装降噪设备)。如存在有重型车夜间避不开的居民小区,安装限速、测速设施,尽到提醒和震慑义务,最好在路边安装隔音墙。

第四. 明确部门权责,畅通投诉渠道,避免再次出现“踢皮球”现象,并对外公开相关投诉方式及纪检监督电话。


一些人说,现在城市发展这么快,各个部门的干部忙得连饭都吃不好,你们竟然还忍心批评?这种逻辑是错误的,本位主义的。确实,

参与城市管理、建设的每一个人都很辛苦,但也只有大家为广大市民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真正对得起这份辛苦。

有一些人,看起来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忙的方向,却不是去纠正那些违法违规,不是去响应市民呼声,而是想尽办法玩弄双重标准规避法律法规,想尽办法搪塞、阻击热心呼吁的发声者,归根到底,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是为了一己私利、一个小集体私利忙得不亦乐乎。这种忙,是一种“管理污染”,使得其他人占大多数的有效工作变得低效乃至无效;这种忙,不值得他人尊敬,也不值得自己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