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落選院士,觸動了誰的神經

今日,“屠呦呦最後一次申請院士落選”的消息傳遍網絡。部分自媒體以“恥辱”,“可笑” , “憤怒” 等冷嘲熱諷字眼為標題,只為吸引網友眼球,毫無客觀理性分析。

首先,中國兩院最近一次評選院士是在2019年12月,2020院士推選還未展開,所以“屠呦呦最後一次申請院士落選”消息是為無稽之談,更是某些自媒體借公眾人物吸睛之舉。

另外,即使以2019年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來分析,屠呦呦未能當選院士也非網友所言:“院士選舉標準有問題”,“院士只論論文”,“院士需要關係”等毫無依據之言。

屠呦呦落選院士,觸動了誰的神經


我們需要知道諾獎與院士並非一回事:

翻了一下最近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美國人獲獎,但並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人大有人在:

Shuji Nakamura 美國國籍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入選美國院士

George E. Smith 美國國籍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入選美國院士

Yoichiro Nambu 美國公民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入選院士

Hugh Politzer 美國國籍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入選院士

Raymond Davis Jr. 美國國籍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入選院士

而日本的諾獎獲得者田中耕一與中村修二,甚至連科學家都算不上,僅僅是公司的普通員工。

往前倒翻,這種例子更多。

以往日美非院士獲得諾獎從沒見有人把日美的科學院批判,如今卻盯著屠呦呦大作文章,可見其心之壞。

屠呦呦落選院士,觸動了誰的神經


2.諾獎標準與院士標準不一樣。

諾獎評選標準是意味著有研究成果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幫助人類理解整個宇宙。或者解決了實際問題(LED,集成電路等),而屠呦呦無疑屬於後者。

而院士評選是有國界的,入選院士意味著入選該國國家權力的核心團體,在國家重大科學項目與決策有一定話語權。

院士的評選更多意義上是政治上的考量,是讓科學家為國家服務,建言獻策的。

所以因為屠呦呦沒有入選院士而大肆批判院士的選拔體系,搞陰謀論的,不是蠢就是壞。

在此,筆者呼喚:

屠呦呦落選院士,觸動了誰的神經

1.批判可以,請有理有據。毫無依據的指責謾罵與陰謀論,除了能宣洩某些網友的情緒,毫無其他作用。

2.請少些指責,多建言獻策。發現問題可貴,但多建言獻策才對社會有實際幫助。比起指責,多發些國家或者社會該如何改進的言論,對社會幫助更有利。

3.請擦亮眼睛,看到消息,請多查查來源,查查真實性,不要被某些自媒體帶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