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的煙臺老照片:自1862年開埠,歷經半個世紀後留下的景象


煙臺老城區,成一長蛇陣,擺在海邊上,三面被山包圍著,進城出城都必得翻山越嶺。因此,在當年,平原地通行的木輪鐵瓦大車,在這裡很少有用武之地。一般貨物多靠木輪小車和牲口馱運。木輪木軸的小車行動起來一路吱呀吱呀作響,推車人十分吃力,所以前面總要有兩三個人拉車。無人拉車時,只得苦苦掙扎前進,但若遇到順風則可於車前掛起風帆,如順水行舟一樣,駕車人心中定然也是自在的。

居民遠行或走親戚,平常是騎驢或騎騾子,帶小孩出門,於牲口背上架放馱簍,讓孩子坐在馱簍中,舒適而又安全。要講排場時,才臨時用兩根長杆紮起車山子。常備的像小轎一樣的車山子只有富足的人家才有。再現在我們面前的一條進城大路,正是用得著車山子的時候,這是臨時扎制,搭著蓆棚的一種。

其時城市近旁仍有不少村莊,如白石村、大海洋、小海、通伸村等,村中人照傳統過著田園生活。每村都有公共的石輾,有的架設在簡陋的碾屋裡,有的就這樣放在露天地,四周隨便砌一圈兒短短的石牆,驢子悠悠地轉著,老太太坐在石墩上等著,待壓過一陣,有些穀粒被輾到了外圈。她就把它們掃迴轉著的碾砣下;那旁邊也許是她的兒子,正用簸箕扇去穀糠。若是要碾的穀子很多,他們就會去借一架木製的風車來。


各村的婦女,都在小河裡洗衣服。遇上換季,要洗很多衣物的時候,年輕女人常常結伴到南山上夼村的老虎巖去,那裡的泉流兒嘩嘩作響,岸邊又有許多光滑的石板,將洗過的衣物晾在上面,幹得特別快。平日裡像通伸村旁這條河差不多天天都有人來洗衣服。

城裡有各種行當。木匠鋪主要分佈在西南河岸邊、北馬路、望渠街等處,戶外解板,名為“破鋸”、“破板”,或者就叫“拉大鋸”。童謠中所唱的“推大鋸,拉大鋸”就是這種勞作的寫實。這些木匠鋪的主要產品卻是被叫做“壽貨”的棺材。

舊時的算命先生,有些身份的,在店堂中開業,門前還懸掛著“一條明路指君去;半點疑難問我來”之類的對聯,有的還有名號或外號,如“半仙”、“芝罘叟”、“吳瞎子”等等。拉一張桌子在街頭設攤的這一種,顯見得是等而次之的,但較之今天隨處打地攤的算命人,架子還看大些。這行業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城區的井水大多發鹹發苦,有數的幾口甜水井,供應全城人吃水,於是“送水的”應運而生。他們用轆轤從深井中取水,再用木輪車載著木製水櫃,挨家挨戶送水。這行當不用說是十分苦重的。

建在毓璜頂上的玉皇廟,至今保存完好。農曆正月初九日的廟會也按傳統年年舉行,若使今天來趕會的人看到昔日趕會人的這張照片,他們最感興趣的恐怕會是先生們的長棉袍和女士們的大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