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一個值得推廣但並不成功的項目案例

去年11月,我們在上海聽到一句話: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隨後的推進可謂雷厲風行,上海兩個月後就通過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

垃圾分類現在可是搞的轟轟烈烈,沸沸揚揚,風風火火。但,這是一個成功的項目嗎?

目前給人的感覺就是,臨時抱佛腳,先斬後奏,走一步看一步。在項目管理裡面就是,毫無計劃,毫無管控,毫無後評價。垃圾分類本身就是一個長期規劃、目標明確,有進度、有成本、有質量的項目管理工作,而不是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手忙腳亂。說是試運行,這明明是強制推行嘛。就像5G試點城市,難道我不買5G手機,還斷我4G網?

垃圾分類,一個值得推廣但並不成功的項目案例

至少以下幾點實施過程爭議,就註定了不是一個成功的項目。

沒有正確的垃圾處理意識。

不知道還有沒人記得,在兩年前,上海市楊浦區市容管理局被無錫市檢察院告上了法庭,就是因為前者委託的垃圾處理公司將1670噸垃圾偷運並傾倒在無錫市。這可是前所未聞,很稀罕的事情。雖然法庭最終判決由垃圾傾倒人全額承擔賠償,但從此次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垃圾大家都不喜歡,但怎麼處理大量的垃圾,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信任問題。

垃圾分類對居民有什麼影響嗎?有,不分要罰錢,分不好會罰錢。如今,上海人偷倒垃圾,最高可罰2萬,垃圾不分類單位罰款5萬。如何讓民眾充分信任,並且自發參與到這個制度中來呢?目前看來,就是強制執行,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結果就是民眾花大把時間,研究垃圾分類。於是網上到處是段子,溼垃圾or幹垃圾,這是對靈魂的審問。

垃圾分類對居民有什麼好處嗎?當然是有的,但是居民看不到,以前是扔垃圾,現在還是扔垃圾。你問環境有沒有因此而美化,有沒有因此獲得幸福感?大家舉手看一下誰姓福。

垃圾分類,一個值得推廣但並不成功的項目案例

沒有明確的垃圾分類目的。

其實,垃圾分類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減少垃圾。然而現在看來,很多城市對垃圾分類的目的並不那麼關心,反而關心的是領導的要求,來自國家、省市上級領導的命令,;關心的是別的城市都在做,自己的城市也不能落後;關心的是來自媒體及社會輿論的壓力。現在在大家心裡,關心的並不是自己怎麼樣可以減少垃圾,反而把目光聚焦在“分類”上面,就是垃圾可以正常製造,主要是要扔到正確的垃圾桶裡去。

垃圾分類,一個值得推廣但並不成功的項目案例

沒有一致的垃圾分類標準。

領導要求各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來制定分類標準和規則,不能簡單模仿。

46個重點城市中,80%以上對垃圾分類採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

但各個地區採取了不同的稱呼和標誌。上海提出幹垃圾和溼垃圾之分,而北京則是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

於是乎,有很多網友問,為什麼各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標準不一致?為什麼一樣的分類方法叫法要不一樣?公共區域比如說路邊的垃圾桶似乎沒人管,隨便扔?以後的分類標準會不會改,別三天刮東風三天刮西風?

垃圾分類,一個值得推廣但並不成功的項目案例

垃圾分類的方式存在爭議。

垃圾分類在效率和執行層面有很多值得被探討的內容。以每戶家庭抽出時間精力分類垃圾的模式,是否比原來的方式有效?前端垃圾分類後後端是否有足夠專業的運輸來保證垃圾分類的成果?

雖說民眾只管分類,對於那些自己看不見的環節,會相信有人會處理好嗎?別前面如打仗,後面如唱戲,那才真的讓群眾失望呢。

垃圾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信任問題。只有在試點推廣全國的過程中,發揚協商精神,充分解釋民眾的疑慮,才能真正調動市民行動力。這樣,在前期高強度的監督和引導過後,好的政策會成為常態,主動執行下去。

垃圾分類,一個值得推廣但並不成功的項目案例

從環保來說,肯定是有用處的,很多國家早就實施了垃圾分類政策,管理規定細緻嚴謹;從效果來說,居民可能缺乏信任,沒有信心;從項目管理的角度來說,徹徹底底的失敗案例,我們的口號不是team,而是時尚時尚最時尚。

雖然不是一個成功的項目,但長遠看來,這是一個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的項目,是值得大家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幹的一件關於人類未來的偉業。

最後網上講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段子:全國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後出去玩,還得隨身攜帶一本全國各大城市垃圾分類標準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