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業的線上融合發展路徑

思考點一:商業迭代的1.0-5.0

商業1.0版為實體店,2.0版為網購,3.0版為網購向線下延展,4.0版為實體往線上延展,5.0版為線上、線下一體化。

被非典之後的淘寶嚇壞了的蘇寧,2005年起即著手雲商佈局,從而奠定了如今的江湖地位。2014年移動4G、智能手機普及之後,又嚇壞了阿里;線上信息的超負載傳播稀釋了原有流量的價值,馬雲當機立斷,2016年提出發展100萬家線下小店的計劃(投資參股+線上資源置換)。2018年,蘇寧易購逆勢抗大旗,從線上再走線下,下沉市場一年新開店面7819家,全年銷售增長187%。不管是阿里的新零售,還是蘇寧的智慧零售,提法不同,但結果都是殊途同歸。

思考點二:商業4.0時代,誰是旗手?

“5G+區塊鏈+冠狀病毒”必將進一步加速線下商業向4.0版的迭代,精品購物中心將是這一時代的主角。

這一輪歷史的旋轉,實體商場被逼到了風口。前幾年精品購物中心為什麼受衝擊小?是因為傳統網購解決不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大牌商品需要與消費者建立深度的對話,二是強設計感產品需要與之匹配的陳列場景,三是高客單價交易需要高安全保障。但是,隨著內容化營銷的普及,線上推送的穿透力日益增加;借5G+VR、AR的東風,網絡視頻將具備虛擬現實的陳列條件;8K顯示屏的高清畫質也足以展示高端產品的細膩質感。所以,已集結完畢的上述新要素,必然會向所有的傳統商業堡壘發起進攻。上述種種,與冠狀病毒沒有必然關係,它只不過是加快了這一趨勢的演變。

思考點三:信息網格化發展之下的地面力量短缺

“KOL+線下場景”才是大眾傳播的樁基,同時也是新一輪線上業務的價值窪地。

營銷傳播領域的現狀,是空軍過剩、地面力量短缺。以隔空傳播為特徵的網絡內容不斷飽和,單一信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人人都有發聲管道的狀況下,意見越來越呈現去中心化的趨勢。大眾傳播的鐘擺將搖向人際傳播的一端,2019年的熱詞“社群營銷”僅火了一年便將被“人際營銷”代替。未來,不依附於“KOL+線下場景”的信息傳播,一定程度上都是沒有軀體的靈魂,在空中飄蕩,難以沉澱。信息的網格化發展,就是指每一單位面積的空中傳播,都需要標配“KOL+線下場景”予以固樁。同理,如果粉絲是黃沙,內容是水泥,那麼“KOL+線下場景”才是凝聚樓板的鋼筋。所以,抓住這一窗口期,打造以實體商場為中心的網格化營銷傳播系統正當其時。

路徑建議一:確立線上融合發展的全員責任制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所有的企業都是傳播機構。

戰略上,不要把融合發展看成是單一職能部門的任務,應通盤考慮,調動所有生產要素,制定總體發展規劃,把融合發展的任務量化下達至所有業務單元,並實行與線下同等的考核機制。革命不徹底等於徹底不革命。

路徑建議二:以MCN矩陣的模式搭建融合發展的框架

未來商業贏在生態。

MCN矩陣模型為:1個核心的專業機構+✗個自體機構。1是恆星,✗是行星;1的職能是中央廚房+幹線網,✗的職能是抽屜+接入網。就內容生產來說,商場可比為電視臺、樓層是不同頻道、櫃檯是欄目;就組織框架來說,商場總經理是臺長、樓層負責人是頻道總監、櫃檯長是製片人、網紅營業員是主持人、一般營業員是編導或攝像或剪輯製作。目標:全員都是製作者,空間都是演播室,商場也是大眾傳播機構。

路徑建議三:搶佔城市制作資源,組建內容生成鐵軍

大傳播時代,以戰略佈局的高度搶佔城市制作資源!

人是傳播鏈條中最活躍的因素,以用戶生成內容為目標,按三環模式進行團隊的建設。一環:專業人才10人左右;二環:兼職人員1000人左右,由商場入駐品牌+傳媒院校在讀大學生構成;三環:發燒友10000人左右,由時尚、美食、健身等愛好者構成。以上三個環節的人才有一定稀缺性,應按照戰略資源儲備的高度積極搶佔。一環負責頂層設計,二環承擔專業引領,三環是骨灰粉擁躉。以上人員,只有第一類需要發固定工資。實體商場線上業務拓展,重在輕運營,盤活資產、賦能存量,以自身為發動機,把現有會員當做種子用戶,設計形成社交裂變的持續機制,實現客群十倍增長、粉絲百倍增加、銷售半徑千公里延長。

路徑建議四:設計營銷轉化的流量閉環

能夠變現的流量才有價值!

緊扣商場的調性與商品屬性,遵循內容IP與目標客群的“一致性”原則,按照內容是謎面、銷售是謎底的結構,設計以“軟內容+巧植入”為特徵的流量轉化閉環。同時,圍繞“從人找商品到商品找人”的轉變,建設基於AI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送能力。此外,創新租賃模式,實現一個協議兩個入駐,線下、線上同步招商。

路徑建設五:做好常態培訓

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參照淘寶大學,建立自己的流量學院。圍繞短視頻製作、網絡直播、粉絲吸納、流量運營、訂單轉化、內部規則等多個維度,面向入駐品牌、合作網紅等常年開展基於自身平臺玩法的業務培訓。

路徑建設六:尋找技術合作

依託產業互聯網的社會配套供給,多、快、好、省地實現自主平臺建設。

初期,以技術外包的形式,與全國知名軟件公司合作,實現自主平臺的“多功能、快速度、體驗好、很省錢”式的搭建。此外,與區塊鏈技術公司合作,探討數字化零售的新方案。

路徑建議七:廣接外部出口

自主線上平臺搭建基本完善後,以自身品牌MCN內容矩陣號的模式,入駐抖音、騰訊微視、新浪微博等大型互聯網平臺,尋求更大的流量池蓄積來源。


作者簡介:許承勇,原《江蘇衛視財經》欄目製片人、江蘇廣電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廣電影視動漫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優漫卡通衛視總監,現升了媽親子文化(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新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浙江傳媒學院創業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