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前日去同事家,一進門,發現客廳醒目處貼著一張“獎賞表”,裡面羅列了詳細的獎賞明細,比如,洗碗獎勵多少、掃地獎勵多少、考多少分獎勵多少等等,密密麻麻記錄了一整張。

同事笑了笑說,孩子積極性不強,所以只能用激勵的手段。跟我說著一邊召喚她女兒:“晴晴,幫阿姨倒杯水。”她女兒蹦蹦跳跳跑過來看了看“獎賞表”說:“倒水多少錢?表上沒列呀!同事很尷尬,惱羞成怒地說:“沒錢就不倒了,我看你越來越不像話了”!她女兒氣呼呼扭頭就走,說:“哼,那你自己倒去!”

同事的初衷是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沒想到卻適得其反,導致孩子變得被動。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獎”與“懲”,隨著教育知識的普及,很多家長都知道“懲罰”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負面影響,而獎賞教育,卻被作為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有效工具。不單單家長,連幼兒園的老師也特別鍾愛。比如,某某小朋友今天表現好,獎勵一個小紅花或小貼紙等。

《圍城》裡有一段話: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毛驢不肯趕路的時候,就在它眼前吊一根胡蘿蔔,靠著這胡蘿蔔誘使毛驢前行。


物質獎勵就像在孩子面前掛一根胡蘿蔔,本來是讓孩子好好上路,結果卻讓孩子一心盯著蘿蔔。

其實獎賞只能在孩子身上取得短時間的成效,而教育是一場“馬拉松”,從長遠來看,錯誤的獎賞方式或過頻地使用,會讓孩子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轉移,只專注於當前的名次與獎賞物,最終陷入“德西效應”。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一、 什麼是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指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這種現象就叫德西效應。


人的動機分為兩種: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按內部動機行事,做自己內心的主人。按外部動機行事,則變得被動,容易受外部因素所影響。

1、 內部動機

內部動機是人們自發的、對所從事活動的一種認知。內部動機直接與活動本身有關,由於做某種事能激發人的興趣,令人愉快,活動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

比如,孩子熱愛某種興趣,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去學習、去探索,這個就屬於自發的一種內部動機。當他在過程中感受到愉悅,他的內部動機達到了最佳水平,他的專注力與活動效率就會達到最大值,產生持續的內部動力。

2、 外部動機

外部動機通常不是由活動本身引起而是由與活動沒有內在聯繫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誘發出來的動機。

比如,同事經常對女兒實施獎勵,那麼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是自發的,而是依靠外部動機的刺激來讓自己對事物產生興趣,一旦外部刺激不能滿足或沒有達到預期值,孩子的興趣與動力就會被削弱。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如果你只指望依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二、德西效應還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曾做一個實驗。他隨機抽調了一批學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的第一階段,在學生解題過程未設置獎勵;第二階段,學生被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道題,可獲得1美元的獎勵,而對照組的學生仍像原來一樣,不進行獎勵;進入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裡,研究人員發現獎勵組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無獎勵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通過實驗可以看出,以獎勵形式作為孩子學習的條件並不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除此之外,還會給孩子帶去其他負面影響。

1、會導致孩子強化結果,弱化過程

如果父母頻繁使用獎勵方式來刺激孩子,那麼勢必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認知,他們會從最初的不喜歡變成被動喜歡,這種喜歡帶著目的性,當孩子只關注目的與結果,他們就會忽略過程,從而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

比如,孩子不喜歡彈琴,父母要做的是如何調動孩子的熱情,而不是說:“今天只要你練琴了就可以得到一個糖果”。這時介於糖果的誘惑,孩子被迫學習,但體會不到其中樂趣,從而只奔向結果,無法讓孩子由衷愛上學習。

2、會讓孩子“胃口”越來越大並失去動手能力

當孩子嚐到“甜頭”時,他們會越來越“適應”,有獎勵時,會幹勁十足,沒獎勵時,就提不起勁來,並且會越來越不滿足於當下的獎勵,開始跟你講條件,增加獎勵的分量等。

另外,還會削弱孩子的動手能力,有時候明明可以自己動手做的事,卻因為沒有獎勵變得不想動手,只有獲得“甜頭”才願意配合。

上次跟朋友一起出去,她女兒不願意自己動手吃飯,朋友就說:趕緊吃,吃完我獎勵你一個貼貼紙。我聽到她女兒說:你今天有帶嗎?先拿出來給我看看。朋友翻遍包包才發現真的忘記帶了。結果是:沒有貼貼紙,女兒拒絕自己動手吃飯。

3、會導致孩子缺乏自律性

孩子一旦所有的動機都是“有條件”、“被引導”的,那麼他們會缺乏主動性,因為“付出等於回報”這個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孩子的思維當中,當從事的活動不再有回報時,他們將失去熱情與自覺。

我有個朋友,孩子每天做作業都得跟在屁股後面追,一旦沒跟緊,這作業要麼沒完成,要麼做得亂七八糟,朋友很苦惱,開始使用獎勵方式進行激勵,剛開始效果很好,每次孩子都自覺地完成,可慢慢地,時間久了,孩子不自覺的毛病又犯了,當媽媽恐嚇孩子說“你如果再不做作業就沒獎勵了”時,孩子反擊說“我不要獎勵了”。

所以,依賴外部的管控與引導往往會破壞孩子的主動性,當孩子不再依賴物質時,他的學習熱情也跟著驟減,變得不夠自律。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三、如何避開德西效應,調動孩子的內部動力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有這樣一段話:“家長教育孩子時,給孩子買玩具、買東西不要和其他事情聯繫起來,不要告訴孩子背完古詩才可以買玩具。吃飯、玩樂、學習都是獨立的,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


很多家長會說,既然物質獎勵不好,那是不是孩子表現得再出色,也不要對他進行任何物質獎勵?其實也不是,適度的獎勵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方式與頻率。

1、獎賞適度,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正面管教》一書中也肯定了激勵的作用: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我們對孩子的激勵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的。比如外在的讚揚、物質的獎勵以及好的名次,這會引發外部動機;另一種是內部的。掌握知識、提高知識量、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產生持續的內部動力。

在學習這件事上,父母不要總給孩子承諾“這次你如果考好了我就給你獎勵什麼什麼”。而是把學習這事交由孩子來掌握節奏與進度。當孩子很努力去完成時,父母要適時給予孩子肯定。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看到你最近很努力在學習,作業上完成的很好,媽媽很為你感到驕傲”。然後不妨帶他去看場電影或買一個他喜歡的東西,告訴他“這是對他最近學習成果的一種鼓勵”。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2、充分調動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丹尼爾 平克的《驅動力》裡講到了人有三種驅動力。第一種是來自基本生存的需要的生物性驅動;第二種是來自外在的動力,即獎罰並存的蘿蔔加大棒模式;第三種是來自內在的動力,也就是內心把一種事情做好的慾望。


現實表明,內在的動力是最能激勵和調動孩子積極性的方法,那麼應如何激發?

  • 自主,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力,也就是尊重孩子,讓他們來決定做什麼、什麼時候做、怎麼做;
  • 專注,激發孩子專注某件事,達到“心流”狀態。1、任務目標不要太難或太簡單,太難會有挫敗感 ,太簡單又沒挑戰性。2、把學習遊戲化,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 目標,制定明確目標,並且目標越清晰越專注,讓孩子找到成就感與滿足感 。


比如,培養孩子閱讀,我一個朋友的方法就值得借鑑。首先,她會先陪7歲的孩子去圖書館,由他自己挑選書籍;其次,跟孩子一起規劃每天的閱讀安排,在閱讀時間裡,排除一切外在干擾,讓孩子專注於書本。接著鞏固,讓孩子複述一遍,以演故事或遊戲形式表現出來;最後,讓孩子定下小目標,比如幾天讀完一本,讀完說說感想或總結等。

當孩子完成小目標後再慢慢增加難度,讓孩子愛上挑戰的過程以及享受完成目標的成就感。

驅動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能真正激勵和調動積極性,學會幫孩子開啟內在驅動力,最終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3.、給予孩子自主選擇

既然外部激勵容易削弱孩子做事的內在動力,那麼假如孩子對某件事又不太感興趣時,又該如何激發?

愛德華•德西就提供了一個最為明顯有效的方法,即“給予自主性”

自主性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相對於“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

德西就這個方法推薦了一個三步法,用來解決如何才能讓孩子投入到沒興趣的事情上來。


第一步,坦誠的承認這件事情確實無聊、或者看起來沒意思;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這件事長期的意義;

第三步,在具體怎麼完成這件事情上,儘可能的給孩子一些自主。


大寶一聽到複習英語就頭痛,總是找很多理由拖延,比如,“等做完什麼什麼事再複習”、“不想每天都複習”等,並且複習過程相當不配合,上竄下跳的,每次都得靠吼來“鎮壓”。

後來我改變了方式,很正式地找他談了一次話,我說:“學習英語確實是件挺枯燥的事,但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學會了後,用英語表達時又是多麼有趣呀。而且,學英語能讓你多掌握一門語言,以後我們要是出國旅遊,你就可以當翻譯了,多好!”

然後,讓他制定計劃與學習時間,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每天洗完澡後複習,每次複習一課,從那以後,複習成為一種習慣,並且因為天天鞏固,學起來比較得心應手,慢慢就愛上了。

所以自主性產生的動力非常強大,我們更希望孩子獲得自主權,並在掌控中與自我認知後逐漸把它們變成感興趣的事。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4、使用“強化定律”,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如果人們在無意中做出某種行為之後得到了讚揚,以後就會多做出這類行為;如果無意中做出的某種行為導致了懲罰,則以後會迴避這種行為,會盡可能少做這種行為。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在於父母的以身作則與不斷強化,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有很多好習慣與壞習慣,如何不利用獎賞,鼓勵孩子保持良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一大難題。如果適當運用強化定律來做這項工作,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多了。具體分為三點:

  • 及時糾正壞習慣。當孩子出現不良習慣時,父母不要視而不見,而是要及時糾正,並告訴孩子不良習慣所帶來的後果。比如,孩子不肯好好刷牙,不要任由他,也不要說“你乖乖刷牙媽媽等下就給你個獎勵”。而是要告訴他,不刷牙會引起蛀牙,如果牙齒壞了那以後就不能吃好吃的東西了。


  • 強化好習慣帶來的好處。當孩子不肯配合做某件事時,父母就要及時引導,告訴他們做這件事的好處。比如,多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把玩具收好,以後要玩就更容易找到;好好吃飯,身體才會健康少生病等等。讓孩子知道做完某件事的益處。


  • 給予孩子肯定。如果孩子很好地完成了某項任務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並向他們表示感謝,讓他們有成就感與歸屬感。比如,孩子今天吃飯吃得很好,你可以對他說“你今天吃飯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很多,並且沒有吃得到處都是,幫媽媽節省了不少打掃時間,謝謝你”。孩子聽完會有被肯定感與成就感,下次一定會繼續保持。


好的習慣其實是培養出來的,這需要父母的不斷強化與引導,當孩子把好習慣融入到生活中時,你就不需要不斷用物質來激勵。

就如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就要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就踩出來了!

父母應慎用獎勵,別讓孩子掉進“德西效應”


四、結語

《次第花開》這本書裡面也有提到物質滿足和精神滿足的關係:

“物質的確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但僅限於感官上的滿足,而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卻在於她不僅需要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所以,物質獎勵是條捷徑,只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卻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只有喚起他內心的內在動力,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