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哪些超前的思維?

雲緋


將樹枝放在沾土之中,用糯米湯澆灌,類似於混泥土。

弓箭手朝天而射,射程翻倍,類似於機槍的超越射擊。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直到今天,仍有國家使用。

北宋的文官政治,三權制衡,超越了時代,今天仍然有國家使用,可惜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支持不了如此先進的政治制度。

西周開國時周公的禮制與分封制,周禮影響數千年,分封制更牛,將野人區分封給功臣名將,將這些虎狼之輩分封出去,便於中央集權,這些功臣名將到了地方之後,勵精圖治,會把野人同化,變成華夏之地,為頂級殖民模式。



當代曹植


《菜根譚》中有這麼兩句經典箴言,而且這兩句箴言正好對應著“超前思維”,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這4種“超前思維”,繼而未雨綢繆!人生,要想少走彎路,需儘早悟透老祖宗的這兩句智慧箴言!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r\r★1、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出自《菜根譚·概論》解釋:人到老年時所生的疾病,都是年輕力壯時留下的病根;家道衰敗以後遭受的罪孽,都是家道興盛時造成的禍根。鬼谷子先生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其實這句箴言也正好對應著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輕人身體強壯無可厚非,但熟不知,老年時所患的疾病,都和年輕時的所作所為有直接關係。比如一個人年輕時總是為了風度不顧及溫度,老年後就容易得腿腳不利索的病;一個人年輕時候經常鍛鍊身體,則老年後身體健康,很少生病等等。\r\r再者,一個家庭家道敗落也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提前發現端倪的!比如曾國藩說,一個家庭的興敗只看三個地方:其中之一就是:看子孫睡到幾點,假如睡到太陽都已經升得很高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由此可見,民間流傳的“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還是有道理,正是因為他們自己驕奢淫逸、不思進取、好逸惡勞,所以才導致了後面的家道衰敗!《菜根譚》中的這句箴言告訴我們兩種“超前思維”,那就是:年輕時要照顧好自己身體,避免老了受罪;人生得意時要小心謹慎,不可養成驕傲放縱等惡習,要不然失敗馬上就會降臨。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這2種“超前思維”,所以他們總能未雨綢繆!人生,要想少走彎路,需儘早悟透老祖宗的這兩句智慧箴言!



詠絮才高


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學之道》一書中說,近代物理學中許多新發現與古代東方思維驚人的巧合。這兩種思維方式、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補的,二者不可偏廢,不可排斥,不能通過一個理解另一個,也無法從一個推出另一個,兩者都是需要的,並且只有互補,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筆者認為中國古代具有超級的超前的思維,至今還很神秘。

01一元四素方法論

我覺得還是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論,較能全面中肯地反映出古代中國文明法寶的特點、性質和全貌。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論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方法論和思維方式。一元的德和道,是古代中國文明認識世界的綱領,德和道與《周易》的象數理氣相結合,共同構成一元四素,慧智雙運而加以運用。她就是中國古代文明論證和認識萬物的金鑰匙,是啟迪慧和智、雙向同步開發智慧的科學方法,是維繫中華民族文明長盛不衰的瑰寶,是中國古代科學能夠超前發展的法寶,是令整個西方科學界矚目的東方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易經》,是上古時代中國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數學、曆法、音律學、物候學、兵法學、醫學、人體科學、內環境學、外環境學等等,無所不包的“一元四素”大一統的科學,是古今中外不同於任何其它理論科學的一部巨型科學大體系,但是又歸納於“一元”的總領之中。

《易經》,運用“象、數、理、氣”研究方法,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在無限高度、無限廣度、無限深度、無限細微的領域之中,自由地展開它的方法。“象、數、理、氣”的方法論,具有統一性、無限性、簡單性、和諧性、全息性、可證性等特點。既具有高超的抽象性,又具有縝密的邏輯有序性。這是世界其它任何科學理論所不能與其匹敵的科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介紹《易經》時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易經》,既具有高度概括性、高度抽象性,又具有“象、數、理、氣”方法論的縝密邏輯性,是一個具有普適規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古代中國,在這一基本理論的滋養中,運用“象、數、理、氣”的方法論,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重大科學技術成就,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易經》,雖然只有幾萬字,並不是鴻篇鉅製,但卻與老子《德道經》一樣,是古代慧識與智識完美結合而誕生的一部鉅著,內容博大精深,雖名為“易”卻難,雖難卻又簡易。

老子說:“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也是《大學》中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老子《德道經》又是學《易經》的必修課。“萬物尊道而貴德”的心身實踐,將“德”和“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才是打開易學之門的鑰匙和敲門磚。

例如在八卦圖中,乾坤主上下--是太陽的運行規律,離坎主東西--是月亮的運行規律。以乾坤為依據制定的日曆叫陽曆,以離坎為依據制定的日曆叫陰曆。這就是陰陽日曆的由來。

國外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月亮的盈虧不僅造成地球潮漲潮落,還對人類健康有很大影響,在月圓期,醫院的接診率比平常高出幾個百分點,痛風和哮喘發病率上升,並且能影響人體激素平衡,甚至引發車禍。

又如西方人研究天文是純天文研究。古東方人研究日月星辰的目的是為了瞭解日月星辰與自然生命產生、生存的相關因素。中國的天文學,實際就是天文生命學。震卦,它的物象是雨、星、辰,表現的是春天即將到來的景象。

當太陽轉到這一點的時候,大地開始暖和了,春天要到了。然後順時針,慢慢走向離。從季節上看呢,這時候就到了春分時節,真正的春天到了。

再行走,又到了兌。兌是什麼意思?上面兩點是象徵眼睛和眉毛,中間的"口"是身體,下面兩條腿,合在一起就是手舞足蹈的樣子,所以兌也是很高興的意思。高興得眉風色舞,手舞足蹈,為什麼這麼高興?因為太陽走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大地已經變暖啦,人們脫離了一個冬天的寒冷,很喜悅,萬物都很高興,就"兌"。悅字,左邊一個心,右邊就是兌,頭上那兩點是說高興了,一張"口",上面口沫橫飛。

因此,學習、掌握和運用《易經》的訣竅,主要是為了全面解析中國古代科學研究方法逐步在我國失落的原因,以及探討如何恢復其生機,掌握古代中國“智”和“慧”同步開發的文化,慧智雙運、慧智同用地繼承中華文化中的絕學,真實不虛地實現道德復興和民族復興。

02“氣學”說明中國古人的超前智慧

《黃帝內經》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指人與萬物都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五臟六腑與自然四季的規律相應。氣為萬物之本源,宇宙的萬事萬物皆由氣構成。“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氣,無處不在,無處不至,宇宙天地之間充滿了氣。“布氣真靈”從而誕生萬物且生機勃勃。

“宇宙浩渺無垠,充滿了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氣,這就是世界的始基。一切有形之體皆仰借元氣的生化而成,它統攝著大地萬物的升發凋謝,產生了明亮的九星懸耀太空,造成了光明五星有遲有速又順有逆的運行。於是出現了陰陽消長,柔剛生殺,晝夜明暗,四時交替,寒暖相移的作用和現象。有了這一切,萬物才生生不息,彰明昭著。”

氣有升降和聚散之運動,從而造成萬事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即“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氣一元論”就是說明宇宙萬物都是氣所構成的,氣是宇宙萬物最基本的一個單位。有天氣、地氣、物之氣、人之氣。所以,氣是自然界一個廣泛的概念。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即陽氣,會清輕上升為天。而濁陰即陰氣,會凝聚下降而為地。

最讓人吃驚的是,《黃帝內經》中有“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這樣的一段話便說明了2500年前的中國古人便已清晰地知道地球是懸於虛空的無形之氣即宇宙太空之中,並且是“大氣舉之”。這難道僅僅是古人的智慧嗎?

“氣”之概念是和“形神一體論”之概念同時存在的。古人說“下筆如有神”,說明了萬事萬物皆不離神、皆含神。無論是自然形成的、或是人為創造的,都不離神,即使只是用筆寫的一個字,也有神之存在。有其形必有其神,形與神是不可分的。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來理解“氣”,亦即說,氣有物質之一面,就必包含著其具有的功能活動即“神”也。精、氣、神三者皆如是。比如說精,有其物質之一面,也有其功能之一面,正是“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也”。就是說若人死了,雖然其形暫時存在,但是因為精絕了。所以人的生命這個功能便已喪失了,那麼這個形(屍體)便會很快損壞。神已去,形豈能存焉!

現在的量子物理學也說明了:質量與能量是一樣的。質量就是物質之一面,能量就是功能之一面。質量和能量本質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

綜上,“氣學”證明了中國古人超前的思維、智慧及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我們要站在這樣的觀點上來了解“氣”,它是構成宇宙、自然、萬物、生命的一個最根本的單位,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質。氣——既包含著形(物質)的一面,又包含著神(能量)的一面;既包含著體的一面,又包含著用的一面。是“形、神、體、用”的結合體。

例如中醫最早的經方出自《傷寒雜病論》,是根據陰陽五行及藥物的配伍君、臣、佐、使等互相調節,從《傷寒雜病論》開始,近兩千年以來都在使用,在老祖宗手裡經過了千錘百煉,這種實踐也應該叫科學,不僅有理論基礎,也有著廣泛的實踐驗證。國際上,日本拿著這些經方直接生產,不需要再研究。事實也證明,這些經方生產出來的產品效果良好,且廣受民眾歡迎。我們不應該自己綁住手腳,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束之高閣,棄如敝屣,這種現象需要重新認識並解決,再這樣下去,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真的要毀在我們自己手裡了。

陰陽中和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儒家偏陽,道家偏陰,佛家空有,易家偏中,中醫學(具體的就是易醫學)是現存的、唯一的集“儒道佛易”於一身又應用於人體生命科學的文化形態。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國學道德經典導讀》

2.岑藝,“氣學”說明中國古人的超前智慧,氣的宇宙、意識的宇宙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在漢代就已經明確提出的“宣夜說”可以算得上非常超前的天文學觀念了,而且與現代天文觀念基本是一致的。
《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戰國時代,道家中的宋鈃和尹文一派就提出了樸素的元氣學說,把宇宙萬事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氣”。
“宣夜說”在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所著的《晉書·天文志》中保留了來。“宣夜說”記載了中國古代一些天文愛好者樸素的宇宙觀:
  1. 宇宙是無限的(符合現代宇宙觀)
  2. 宇宙中充滿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上漂浮運動(接近現代天文科學研究,宇宙存在大量氣體組成的恆星和類木行星)
  3. 所有的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符合現代天文觀測,所有的天體都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做運動,沒有凝滯不動的天體)
  4. 沒有任何固體天球或者本輪、均倫約束星辰的運行(打破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說、打破稱雄千年的渾天球說,同時遠遠超越後世出現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
“宣夜說”起源於數千年前,得出了後世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才得出的結論,並最早認定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認定天體自身和它們的運動媒介都是氣體組成。這樣卓越的思想,與現代天文觀念近乎貼合,簡直就是現代穿越到過去的人留下的記錄。
不過很可惜,“宣夜說”在中國古代沒有受到重視,但是被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記錄下來。李淳風在前人基礎上設計了全新的渾儀,能夠通過計算的方式確定月球的位置。該渾儀現存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渾儀

雲緋文史公眾號:故紙堆間(yunfei919-)

雲緋


在許多人的眼裡,古人都是落後並且愚昧的,相比起現代人,古人由於生活的年代落後,缺乏專業知識,因此常將不可解釋之事推脫到神佛身上,而實際上,人們對於古人誤會的地方有很多,而在考古的過程中,考古學家認為古人的思維其實是非常超前的。

古人認為地球是圓的,天上的晨星甚至是月亮和太陽都圍繞地球旋轉,並且還提出了“天圓地方”這種說法。

人類DNA結構是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的,這項發現也使得人類對於生物學的探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於遺傳學以及基因結構的認知。

但是,考古學家卻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內發現了一副與基因結構圖非常相似的圖畫,而且,這幅畫的歷史已有千年之久了,考古學家不禁感到疑惑,難道在千年以前,古人就已經道破人類的秘密了嗎?還是說,這一切都只是巧合。

在阿斯塔那墓內發現的那副圖在後來被考古學家起名為《伏羲交尾圖》,人們是這樣描述這幅畫的:絹質,以白、紅、黃、黑四色描繪,人首蛇身,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持規。

這幅畫在被發現時,它被釘在了墓上,而畫中有著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意義。首先,在古代傳說中,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類的始祖神明。

而伏羲和女媧恰巧就代表了夫妻的關係,在畫中,女媧和伏羲有著蛇一般的“尾巴”,並且相互螺旋地交纏在一起。人們可以理解為生物遺傳學中,父母將雙方的基因遺傳給後代。

其次,女媧的手中拿著圓規,而伏羲的手中則拿著曲尺,人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在伏羲和女媧的的周圍圍繞著星辰、太陽和月亮,這就代表了古代思想中的“天圓地方”。

最後,考古學家認為《伏羲交尾圖》中的人形蛇身的人物和埃及古文化中的獅身人面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蛇身代表著人類的獸性,而人形則暗藏著理性,在理性和野性的相結合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這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思維之超前。


啥也不懂的自媒體作者


王莽被譽為最有可能是現在穿越而去的皇帝,他的改革思想很多跟現代社會相似,思想超前。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他在2000年前就能提出奴隸的廢除制度,實現人人平等的美好新社會。而國家土地方面,他大加壓制第地主的權利,儘量讓所有人得到土地權,而公有制便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這些解決方法對於最底層而言有一定的好處,卻是嚴重侵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本就處於衰微期的王朝,這下更是激化了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王莽還是忽略了現實情況,根本的封建制度才是弊端,他急於改變現狀卻治不了根源,最終引起危機。



放開那歷史


說一個大九州學說。

古來天下分九州,這是大禹統治之下的中國。但是大禹之前還有很多時代,他們也有時空論述,是什麼呢?

或許鄒衍的大九州學說能窺一面貌。鄒衍指出,天下分為大九州,中國是赤縣神州,大禹的九州只是赤縣神州的小九州。

有人用今天地圖對應,說真的有點難。像南極洲這種情況說鄒衍能掐會算,我是不相信的。

但是中國有一部書寫的沒那麼大,叫做。要是用地圖對比,發現中國涵蓋今天南到印度,西到埃及,北到北極圈,東過了日本,地方不小呢。訴說的有可能是炎帝中國,它和鄒衍的大九州學說進行對應,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總不能說埃及是中國的吧,雖然埃及的十二生肖和中國的十二生肖有淵源。

總不能說印度是中國的吧?今天印度是歐洲雅利安人後代,欺負本土黃種人已經千年,雖然千年前確實有傳說老子西出函谷關,然後指點了一個人,叫做釋迦摩尼。無論釋迦摩尼還是當地人,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就是黃種人的土地。

總不能說西伯利亞是中國的吧?雖然蘇武就在那裡牧羊,北魏大遼都把邊境控制到了西伯利亞。那是俄羅斯和清朝籤的約,西伯利亞歸屬俄羅斯。

總不能說東太平洋是中國的吧?雖然日本以東確實有個小島,叫做帕勞,現在歸屬美國。但是帕勞的發音真的和蓬萊發音一樣哎。

要是鄒衍的大九州學說為真,那麼中國土地丟的真不少,哎……

只能是鄒衍學說有些超前。


夢香寒冰


這裡的古人個人理解的是中華民族的古賢聖人,他們用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視角理解認識人體以及我們生存的大自然。

中國古人最超前的一個認識就是人體與大自然,是全息結構。

全息結構

古人認為人體和大自然結構是全息般存在,如果把大自然比喻為一個人,那每個人就好比是這個人體的一個細胞。每個人的結構都和宇宙大自然這個人體類似。甚至每個獨立的人靈體粒子基因最深處裡都記錄著宇宙的數據。當然現在的人類科技達不到這個探測水平,不敢承認中國古人這個對大自然和人類存在方式的這個科學認識。那中國古人用什麼方式去探測的?老子描述的宇宙大自然什麼探測出來的?修行人不是常說天眼佛眼嗎?其實並不是多長了一個眼睛,而是人頭部印堂裡面少數修煉或修行人,能夠激活裡面這個超時空超視距微粒子成像系統。

大無外,小無內

而這個超級天眼可以探測更細微粒子態的宇宙的樣貌。(這個技術正好是如今科技差距懸殊很難探測的領域)向外超時空探索發現宇宙無邊無際根本找不到宇宙的邊際,向人體或萬物體內更小的粒子去探索發現可以無止境找到更小的粒子,微粒子狀態,找不到最小,只有更小,這就是小無內。現今的人類科技快速發展,如果想達到中國古人這種頂級的超時空視距探測水平來驗證中國古人科學觀點的正確性,估計再快速發展800年都不一定能夠達到。

人類現有的科技探索水平有限,依舊停留在太陽系內,對太陽系外的所有星系,星球等一切存在除了用天文望遠鏡觀察,用各種儀器收集射線分析,尚無法近距離分析。對於大自然到底多大,比原子,量子更小的微粒子到底有多小,因為科學探測儀器水平有限,終究只能夠猜測我們生存的大自然是什麼樣子。如果天文科學家思路不夠開闊,估計真的要800年以後來驗證中國古人這個正確結論了……。

盛極必衰,循環往復

任何事物,物質的發展都有一定規律循環往復。春夏秋冬,太陽系各大星球圍繞太遠循環往復按照一定軌道運行,人類文明興衰,股市牛熊,戰爭與和平……。因為古人看透了這個自然規律,所以,順勢而為,把握住了盛極必衰的轉折點,因勢利導,趨吉避凶,不好變好,越來越好。2016年當中國股民看著股市迎來大牛市,天天盼著從5000點漲到17000點20000點時,古人都知道的盛極必衰規律,自認為聰明的現代人卻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徹底把幾千年前古人就總結的規律就拋到腦後了。生活,工作,人生,社會,民族,國家,人類,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一切都在遵循規律運行,我們多少人看懂了還順道而行?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菩提


超前的思維

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在漢代就已經明確提出的“宣夜說”可以算得上非常超前的天文學觀念了,而且與現代天文觀念基本是一致的。

《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戰國時代,道家中的宋鈃和尹文一派就提出了樸素的元氣學說,把宇宙萬事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氣”。

“宣夜說”在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所著的《晉書·天文志》中保留了來。“宣夜說”記載了中國古代一些天文愛好者樸素的宇宙觀:

宇宙是無限的(符合現代宇宙觀)

宇宙中充滿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上漂浮運動(接近現代天文科學研究,宇宙存在大量氣體組成的恆星和類木行星)

所有的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符合現代天文觀測,所有的天體都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做運動,沒有凝滯不動的天體)

沒有任何固體天球或者本輪、均倫約束星辰的運行(打破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說、打破稱雄千年的渾天球說,同時遠遠超越後世出現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

“宣夜說”起源於數千年前,得出了後世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才得出的結論,並最早認定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認定天體自身和它們的運動媒介都是氣體組成。這樣卓越的思想,與現代天文觀念近乎貼合,簡直就是現代穿越到過去的人留下的記錄。

不過很可惜,“宣夜說”在中國古代沒有受到重視,但是被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記錄下來。李淳風在前人基礎上設計了全新的渾儀,能夠通過計算的方式確定月球的位置。該渾儀現存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愛嬋子


古人有哪些超前的思維?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因為什麼是超前思維沒有標準答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來看看呂不韋的故事吧。

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衛國大致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處,這個小諸侯國出了不少人才,像商鞅、吳起等等,都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長年在韓國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都城)做生意。一次偶然的機會,呂不韋結識了公子異人,這個異人是當時秦國國君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此時正在趙國當人質。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立即發現了公子異人身上的投資價值,《史記·呂不韋列傳》上說:“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成語奇貨可居就是這麼來的,意思是指把稀有的貨物儲存起來,等待高價賣出去,常比喻憑藉某種獨特的技能或事物謀利。

當時的秦國太子是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最寵愛的後宮是華陽夫人,但這個妃子卻沒有兒子。公子異人不是長子,其母也沒有什麼地位,按理說未來的繼承人輪不到他的,而華陽夫人卻可以影響或者決定誰來當繼承人。不管是立長還是立賢,對華陽夫人來說無利可圖,未來尊寵的地位是無法保證的,如果她把一位本沒有希望的人推上去,必定能得到最大的收益,而這個公子異人就是那個原本沒有希望的人,歷史也最終選擇了公子異人。

通過一番分析,呂不韋首先是說服了異人,“吾門待子門而大”,異人承諾 “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史記·呂不韋列傳》),這也正是呂不韋所希望的。為了這個目標,呂不韋做了兩件事:其一拿出一大筆錢讓異人結交客卿,充當吹鼓手,在輿論上造勢;其二出花巨資買奇物玩好來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送給華陽夫人,讓她來說異人的好話,“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史記·呂不韋列傳》)。華陽夫人的姐姐也讓華陽夫人明白了,如果將來立異人來當繼承人,“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在華陽夫人的努力下,原本沒有希望的異人順利上位,即歷史上的秦莊襄王,呂不韋開始主持朝政,三年後秦王嬴政登基,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成為相國。

呂不韋為什麼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發現了需求:異人需要成為繼承人;華陽夫人需要延續尊寵,而立異人兩人的需求就同時得到了滿足。其二是呂不韋從別人的需求出發先滿足別人的利益,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呂不韋這種思維是不是很超前呢?可以看看現在,要想成功,不管是銷售還是管理,對客戶對員工,都是以分析需求滿足需求為前提的。

其實,呂不韋的這種思維在《道德經》中也有體現,“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在《論語》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堯舜其猶病諸”,堯舜這樣的聖人都不一定能做到。道理都明白但很難做到,這就是顯現呂不韋的可貴之處,也算是思維超前的理由吧。 陳凱歌版呂不韋

張鐵林版呂不韋

段奕宏版呂不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