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線城市的窮人不選擇賣房到三、四線城市生活?

摩羯葳蕤


第一、一線城市有住房的,從資產上來說,絕對是稱不上窮人的,所以這裡的窮,可能

更多說的是現金流上的窮,即沒什麼存款,每個月的工作收入不高。

第二、賣掉一線城市的住房,去三四線城市生活,如果換成是房產,那麼可以換三套左

右的房產,一套自住,兩套收租,或換成一套房產加上2/3百萬的現金,房子自住,資

金拿來投資,看似蠻美好,但是如果有失誤,比如投資失敗等,資金流還是會緊張。本

身在一線城市的工作收入比較低,去到三四線城市找一份工作,想要獲得高收入可能性

就更低了,同樣一份工作在一線城市,可能一個月有萬把塊錢收入,在三四線城市可能

只有一半。

第三、按照目前三四線城市的收入水平,如果一旦賣掉了一線城市的房子,基本意味著

基本沒有機會再回到一線城市,一線城市比三四線城市好在哪,很多答案裡都回答過了

,不在贅述。

第四、如果本身是三四線城市去一線城市奮鬥的,最後賣掉房子回到家鄉,有落葉歸根

的意思,但本身就是一線城市的原著居民,賣掉房子去三四線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一件

在外人看來走下坡路的選擇,心理關,很可能是過不了的。


老陳的閒聊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些人缺錢,他們才離不開大城市。

我不是說他們沒有在三四線城市買房的實力,而是說因為他們缺錢,就想多掙錢,更需要賺錢多的崗位和機會。而這種崗位和機會在三四線城市中是沒有的。

比如說給我家打掃衛生的家政,她幹家政時間長,深得客戶信任,現在拉著一些客戶單幹(不通過家政公司),月收入5000至6000元。而她丈夫在本市開車拉貨,月收入也有5000左右。而且他們為了不耽誤掙錢,一直把女兒放在老家讀書。

是想,一個瘦小無力且沒有技能的農村中年婦女,在三四線城市能找到這樣的賺錢崗位和機會嗎?所以,他們根本離不開大城市,決不會在三四線城市買房,反而正在籌劃在本市買房的事……


曾仁317


對於一線城市的有錢人來說500萬或者1000萬根本不算個事,花這些錢買個房子住,很普通很正常。就好比在十八線小縣城花50萬買套100多平米的二手房自住一樣,你會很奇怪嗎。而且花500萬或者1000萬隻能買一套房子,除了住在這裡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住,如果把房子賣了可能就只能選擇租房子或是去下面的城鄉發展了。

說實話我想還是人們理念的問題吧,人們努力是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過好日子,讓自己的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當然,隨著房價的不斷升高,很多城市居民已經成為擁有千萬資產的隱形富豪了。現在的確存在住著上千萬的房子,領著一年十幾萬的年薪的人;而且這部分人的數量可能還不少。可能有人要說了,這些人是不是傻啊?把房子一賣去個小縣城買個房子買個車,剩下的錢全部存銀行吃利息都比現在活得舒服啊。

其實仔細一算好像還真是啊,在三線城市的房價也就是八千到一萬的價格;買個一百六的房子裝修完成可能也就是一百六十萬(可能還用不了),剩下四十萬買輛車,生活的確是美滋滋啊。剩下八百萬的現金存入銀行,我們按照一年百分之三的利率來計算,一年就是二十四萬的利息(實際只會高)。這樣一算你其實光吃利息就夠了,畢竟三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和一線城市要差很多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還真的是;不過很少有人會這麼幹。魚躍龍門我們見過不少,你見過誰家的真龍跑回去當鯉魚的嗎?大城市的生活和小地方的生活是不一樣的,能襯起一千萬房產的人,其實年收入也要在三十萬以上;這部分人基本不會考慮去小地方發展。人們往往都會往前看,很少有人會往後看。其實換成自身也一樣,城市賣房去農村,農村賣房去山村,山村再去非洲發展,這種操作的確是可行的,但是於理不合。

一千萬的房子,就有一千萬的配套設施。就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吧,我們這裡碧桂園的房子要一萬一平米,恆信地產來開發的房價是八千,我們的老房子是在五千一平米,地方小產權房子和安置房是兩千多,不用說配套的問題,光說實際生活。碧桂園的房子可以定美團外賣,恆信地產開發的房子也可以定美團外賣,剩下的你用不了美團,因為人家送不到。


無雙雜貨鋪


  在一線城市中有房的,就很難被稱為“窮人”,因為房產是要計入個人的總資產中的。所以問題可能要修改成,在一線城市中有房,但其它收入不多的人,幹嘛不賣房到三四線城市中生活?

金山銀山都有吃光的時候

  鑑於目前一線城市房價驚人的高,毫無疑問如果賣了一線城市的房子,就可以馬上得到一大筆資金,但如果這一大筆資金,並沒有投資的渠道,那麼現在賣房子可能不如明年賣不如後年賣。而如果賣了房子的錢用來消費,比如到三四線城市買個房,然後用賣房款來消費,那這純屬敗家子行為。做出這樣的選擇,可能會承受相當的來自親朋好友等社交圈子中的輿論壓力。而且,對於世代都生活在一線城市中的人來說,還涉及一旦離開,等於就是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作為典型的熟人社會,我們一向故土難離,因為一旦離開這樣的圈子,不管辦什麼事都可能寸步難行。正應了一句古老的俗語,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除非是整個家族集體決定搬遷到三四線城市去,以家族的集體來融入一個新的城市中去,彼此有個依靠,那還可以考慮。


一線城市的各方面的福利待遇比三四線城市優越

  至少在中國,對於數代生活在一線城市中的人而言,他們的基礎生活消費未必比三四線城市高,大城市中有許多物美價廉的東西,尤其對於生活必需品而言更是如此。不錯,大城市中有奢侈品,燈紅酒綠,朱門酒肉臭,但如今卻不再是路有凍死骨的年代了。大城市的基本生活保障要比三四線城市好。除此之外,對於下一代人而言,教育資源和眼光見識也同樣會比多數生活在三四線城市中標準化之後的同等收入(比如都是該城市最低生活標準,同等倍數收入)的家庭強多了。

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房的人會逃離北上廣深呢?

1、戰爭爆發,而且是世界級的大戰。比如中美或中俄,或中俄美大戰。

2、非北上廣的土著,在一線大城市中並無深厚的社交關係,因為某種運氣搞到了一套房子,現在賣了衣錦還鄉或者到其它自己中意的城市去生活。


裸猿的故事


本人在深圳生活了6年,剛來深圳前兩年,也經常被類似“為什麼年輕人願意放棄家裡安逸的生活去大城市打拼”的靈魂拷問,問到不知所措,開始懷疑來到深圳打拼初心。後來,隨著在這裡慢慢歷練和成長,漸漸明白了其中的一些意義,與各位分享我的一些見解。

沒有哪一種生活是容易的,這是個人的選擇

無論選擇在老家安逸生活還是在一線城市苦逼逼的堅持,這無非是一種選擇。人的一生,就是由無數道選擇題組成,連點成線就是平凡人的生活。

選擇了哪種生活,無非對於自己的來說是一種責任,每個人對自己的選擇承擔代價。回到題目說的問題,舉個例子,一線城市的窮人可以選擇賣房到三四線城市換一套更大的房子生活,但三四線城市想換房到上海、深圳就不是嘴上說說那麼容易。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要說一個道理,在一線城市,你會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擁有人生選擇權,這是努力得來的

每當加班到深夜,看到深圳這座城市的午夜,路邊的昏暗的燈光照在你的身上,無數次想要放棄,看看家裡朋友同學準點下班,啤酒火鍋,夜夜笙歌,或許會告訴自己,這種生活太累了,不如回家算了。當然,你擁有選擇回家的權利過上輕鬆的日子,但每當這個時候你咬咬牙,在這個最適合奮鬥的年紀堅持下去,才能體會到自己的選擇的意義和價值。

歸結到底,你比他們多一些選擇權

看起來,選擇權的意義不一定那麼重要,但這個生活終究是你的選擇,人生意義不一定只有賺錢,安逸養老。選擇了一個你期望的生活方式,努力地為自己熱愛的生活去奮鬥,才更有價值,不是嗎?

歡迎小夥伴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不同的觀點


杜耶說理財


針對這一問題:一線城市能有房子賣的人,不能算是窮人了,就算在一線城市的比較之下是窮人,也未必會選擇到三四線城市過安逸的生活。

為什麼一線城市的“窮人”不選擇賣房到三、四線城市生活?原因主要還是以下幾點:

(1)離不開一線城市的配套,不願將就的三四線城市。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熱點城市的發展需要,一線城市有著較好的交通、醫療、教育、經濟、工作機會、社會保障等資源配套,是三、四線城市無法比擬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量的流動人口會集中到一線城市的原因。

而從一線到了三、四線城市後各方面的條件都是被將就的。

(2)相比之下不願選擇“新”的“較次”的起點。

古語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永恆不變的規矩和定律。人們對於在選擇生活居住環境時,我們大家的選擇也不會例外。一線城市有一線城市的“高度”,相對三四線城市來說那就是“較次”的選擇,一線城市的人在沒有混不下去、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選擇往低處走的。

平臺不同所達到的層次也不同,新的平臺沒有優勢可言,我想基本沒有人會去選擇。

(3)去得起的三四線城市,回不了的一線城市。

這也是非常可怕的一點,隨著城市的發展進步,房價也日益走高,一線城市的房子賣掉了去三、四線城市,當有要回來一線城市的時候,房子還能買得回來嗎?

我們常說的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農村,這裡反而是去得起三、四線城市,回不了的一線城市。

(4)根在哪、人在哪,國人的故土情結。

中國古話有云:落葉歸根,落葉都需要歸根,何況是人呢?老祖宗留下的根基怎麼能說走就走?根在哪,人在哪!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5)你認為的“窮”是真的窮嗎?

小編認為一線城市有房可以賣的,就算是窮也不會窮到哪裡去,有正常的工作生活也還能過得滋潤,因為不用為住房而擔憂。

一線城市有房的人,為何要賣掉去三四線城市?安居樂業,有穩定的住所,何來無業無為?


天天房知道


這就是為什麼窮人還是窮人的原因。我們普通老百姓看著自己僅有的一套房在升值,也會跟著莊家在歡呼雀躍,殊不知他們只有一套房,其實漲跌跟他們毫無關係,他們只要心理上獲得了安慰就可以了。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群體,一生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也習慣了這個環境這個城市,不會因為房價漲而賣房創業,或者離開這個城市。所以說到底,房價漲,只是一種假象,跟絕大多數人毫無關係,就算跌了也毫無關係,但是他們又希望漲,不希望跌。政府和開發商及炒房團,也正是利用了普通民眾的這個心裡,所以才每每得逞。最後利益受損的還是普通民眾尤其中產階級。反過來想想,如果房價這麼貴,大家都拋售,可以想象房價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徹底坍塌。


Andydai


都有房了為什麼還去小城市給我個理由?

大城市的最大成本就是房價和房租,其他消費並不會比小地方貴,而且工資還高的多啊。

如果我在在一線有房,拿7000工資,日常就可以挺滋潤了,去全國旅行基本負擔的起,教育醫療那種老話就不提了。我去二線只能有5000的工作,要是三線撐死拿3000了,我自己是做文職類工作的,同行有深圳上海,也有老家三線,我自己在二線廈門,有房人士沒有房租房貸問題,到手錢純花銷,當然是在錢最多的地方待了,三線工資能比一線高嗎?

至於生活成本,我國慶剛回老家待了一週,在三線城市商場買童裝給寶寶,不知名小牌子,200多一條長褲,400多一件外套,款式略土,已經是這裡能買到質量和款式稍微能看的了,如果在上海同樣價錢我可以買到時髦兩倍的款,更知名的品牌。

吃飯交通,小城市不是成本低,是就這麼些店,你愛吃不吃,反正也沒的選更好的,想花錢也花不出去,想投資也沒像樣投資,人情成本特別高,這比自己花錢更不爽的是,人情開銷是花給別人的,自己一點也享受不到。

所以就算我不生大病,不考慮孩子讀書,我也堅持選大城市,畢竟有房有錢多爽。


小鳳凰樹


中國城市的加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在市場經濟制度的推動下,大量二三四五六線城市的人湧向了一線城市,為改革開放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深圳為例,大量的外來人口到這裡淘金,從而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跨越式發展,享受到了深圳這座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但這些城市也不全是富人,也有很多有房的窮人,不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太想再回到自己曾經待過的三四線城市,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城市格局和定位帶來的資源不同,這比錢要更重要。

2、城市先進程度很高,對於後代視野的拓展有非常大的好處。

3、在一線城市待習慣了,生活觀念與以往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雖然在一線城市並不一定富裕,但可能也看不慣三四線城市的慢生活以及當地人的生活觀念。



喜歡嗎?記得關注點贊,留下腳印,常聊!


天檀


首先,現在有個普遍的觀點就是以後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房價會下跌,而一線二線的房價依然會上漲。而人們一般都是買漲不買跌,所以很少有人會賣掉大城市的房子;

其次,很多行業中,大城市的就業機會要遠遠大於小城市,而且同樣的工作,地域不同收入差距非常大。雖然大城市消費也很高,但總的來說還是好於小城市。

最後,就是戶口福利。幾年前曾經有個引起廣泛討論的事,某知名導演用作假的手段想得到北京戶口,然而最後卻沒得到。那個導演也算高收入的了,那他為什麼費盡周折要北京戶口呢?當時很多大媒體都參與討論。最後,有一點是共識的,那就是福利,某著名報紙給算了一下,一紙北京戶口價值大約80萬人民幣,包括多達80多種福利。而且這都是能夠計算出來的。還有些是無法計算的,比如考大學……

大城市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方面,但總體來說要比小城市強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