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佈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研製情況,而後十分調侃地配上了一張寫著“太過先進,無法展示”的圖片。可以肯定的是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研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且運用了多項先進技術。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目前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還沒有正式命名,整體設計上採用倒錐形大直徑返回艙與圓柱形服務艙相結合的方式,其長度為7.23米,直徑為4.5米,重量14噸,返回艙內部容積13立方米,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正在向國際頂級水平看齊。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相比較之下,之前我國一直使用的以蘇聯聯盟號飛船為藍本研製的神舟號飛船,雖然長度要多出一些,為8.65米,但直徑卻為2.8米,重量7.8噸,內部容積僅為6平方米,可容納三名宇航員。從這一點上能夠看出,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已經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此外,新一代載人飛船有兩種形式,為近地軌道型和登月型,上文所提到的數據為近地軌道型,登月型的體積和重量都要比前者稍大一些。該飛船外殼使用的是可拆卸防熱結構以及可重複使用的金屬構造,可以進一步降低我國進行載人航天所需花費的成本。最後,新一代載人飛船還可以充當貨運飛船使用,但是運載能力較弱,一次可向空間站運送4噸物資,運回2.5噸。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相關部門打算在2020年前半年通過長征五號乙型火箭,將一個新型載人飛船的試驗船發射進入太空,進行性能測試,我們希望這一測試能夠圓滿成功。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對於中國航天來說,在2020年除了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即將試驗之外,還有很多好消息。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已經安全抵達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很快將發射升空,這標誌著我國的在軌空間站的建造任務已經拉開序幕。“天和”核心艙是將來中國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長16.6米,直徑4.2米,發射質量為22.5噸,可容納三名航天員在軌停留,主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另外,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也已經準備就緒,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著陸,在月球表面進行樣本採集,並將採集獲得的樣本帶回地球以供科學研究。該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關鍵性一步,無人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著陸以及返回將給中國載人登月計劃打下堅實基礎,提供相關經驗。而中國自己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也會在2020年起步,國家航天局已經公佈了相關信息。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航天領域是世界各國都在競相角力的新領域,在2019年中國共進行了34次的航天發射,位居世界首位,預計在2020年中國可進行40次航天發射。在航天領域的研究和對宇宙的探索是一項長期並且高投入的工程,但這一工程對於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意義重大,因此有能力的國家都在積極發展。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可搭載6-7名宇航員

航天事業的發展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在中國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同時,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國也在研製自己的新型載人飛船。俄羅斯正在研發聯邦號載人飛船來取代聯盟號,美國NASA也在開發獵戶座號載人飛船,另外撥款26億美元給一家民營企業,用以開發名為“龍”系列的太空探索飛船。在太空探索的成就方面,中國照之美國與歐洲還相差甚遠,NASA早已具備火星探測的能力,而歐洲的相關探測器已經登上彗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