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在線語文課:不忙著教學生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一堂在線語文課:不忙著教學生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01.


因為疫情持續,各種在線課很流行了,我在技術上屬於比較白痴的狀態,所以,也不大會用這個APP,那個什麼軟件的,通常用微信和學生做一些交流討論。

也看到很多語文課,開始大規模地要教學生去寫一些關於讚美、感恩、歌頌的文章,說實話,我不太擅長這種比較煽情的寫作,所以,還是發揮自身優勢,不是教學生怎麼去讚美,二十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下面這個就是一節在線的語文討論課的樣子,我把所有和學生討論的內容都呈現在下面。

有三點需要說明:

1. 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每個學生的姓名用學號代替。


2. 為了看得更清晰,以第一次發言的先後為序,把一個學生的討論和發言集中放在一起。


3. 每個學生髮言之後,我都有一個追問,其實每個追問背後都有更多的思考,趁著整理這堂課的文字稿,我也把這背後的思考呈現在這裡。

這節課我首先給學生呈現了一篇文章,接著又給他們一幅圖片,準確說是一段對話的截圖。

文章的題目是《又一次中西醫分組對比治療試驗,西醫徹底失敗。不消滅坑財害命的西醫學,人民和國家始終被傷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一堂在線語文課:不忙著教學生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因為疫情原因,各種消息每天洶湧而來,如何進行辨別,只是依靠網絡上提供的“闢謠遠遠不夠,需要自己動腦去思考才行。更何況有相當的數量的“闢謠”在技術上完全名不副實,已經很難稱之為闢謠,充其量只是一個聲明而已。

按說,大量的這類信息都可以拿來當作批判思維培養的材料。但是,實際操作並不如此,基於你懂得的原因,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方便拿來討論。所以找一個適合討論訓練的材料其實並不那麼容易。

關於中西醫治療“新冠”的問題,網上吵得一塌糊塗,相當多的人都選擇自己看見的,自己相信的,然後站邊。我不站邊,也不力挺。我做這個也不是專門為了帶學生討論中西醫的問題,而落腳點放在語文閱讀上,放在邏輯素養上,放在信息分辨能力上。

所以,鄭重聲明,不歡迎任何關於中西醫的粉與黑針對中西醫之爭留言,因為我的課的重點不在於此。

諸位同學,看看上面我發的這篇文章,你們看了之後有怎樣的想法,怎樣的判斷呢?歡迎發上來感受說一說。說說你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有獎討論!

再提供一個圖片對話。

一堂在線語文課:不忙著教學生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你們是裝作沒看手機呢,還是裝作沒看到我這個問題呢?我不提無價值的問題。這個和你們學語文,培養你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密切相關。

我發了一個一塊錢的小紅包,分了40份,標明“搶了紅包,要回答今天的問題。”但最初參與的人不多,後來我把這個討論內容轉到家長群裡,請家長幫忙督促一下,開始慢慢熱烈起來了。

02.


➤14號同學:

我的想法是中醫西醫各有各的特長,但中醫診斷過程不標準,見效比較慢,現在的中藥也比以前藥效差,所以推廣起來難度較大。

老師:

很好!萬事開頭難,你開了個好頭兒。

(下面是追問或對話背後的教育教學思考,後文簡稱“思考”。)

【思考】

現在的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討論一些問題,有時候並不容易,他們都挺成熟的,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所以,當有一個人帶頭開始的時候,無論說得怎麼樣,都應該特別鼓勵。這位同學主要從他自己的感覺來談,結合文章和圖片的內容幾乎沒有。

14號同學:

現在中藥都是種植的,土壤環境也有汙染,據說比以前的野生中藥差很多。

03.


➤17號同學:

我認為中醫的主要目的是扶正根本 就像我們常說的去火 受涼類的。而西醫就不一樣了 大部分的西藥都是消炎藥。只能解決表象問題 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所以中醫的治癒率更高一些。

老師:

提示一下,看我今天早上發的文章,還有那個圖片,然後做出一些討論判斷。

老師:

我給你們發的這些東西,都不是你們習慣的規定的標準答案。不是需要記住的東西,而是需要你們動用頭腦來思考,去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老師:

這個內容討論有二十個人左右參與之後,我會再發起另外一個討論,給你們幾個更好玩兒也值得思考的視頻。

【思考】

如果按照前兩個同學的思路,這個討論很容易陷入泛泛地根據個人的經驗判斷來談中西醫的差別,甚至落入中西醫之爭的討論中,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再次給他們一些提示,要求圍繞著限定來討論,同時,進一步明確這個討論的目的,那就是“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老師:

諸位同學,我今早給的那個圖片和帖子,有個秘密隱藏在裡面,不知道有誰能發現。


【思考】

這樣的提示,實際上是希望他們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去發現秘密。而不是像答題完成任務一樣來處理。一定意義上來說,人的好奇心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大動力。

04.


➤3號同學:

讀完於老師今天發的第一篇文章。首先為中醫、西醫一起救活的400多人感到高興,向這些醫生們致敬。但這位作者的文章讓我讀完感到很不舒服。文章充滿了攻擊性語言,像龜速、謀財害命等等,極具煽動性,有挑撥離間之嫌,會讓一些人對西醫產生極大的不信任。難道此實驗就可以埋沒西醫的全部貢獻嗎?據我所知,全國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八萬多人,五萬多人已經治癒,西醫在其中有著巨大的貢獻。醫者仁心,仁者愛人。作為醫生都應要有仁德之心,不應惡語相向。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講求科學的社會,所有事我們都要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分析,用科學的語境去討論。總而言之,要有科學精神。

什麼是科學精神?是一種重視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科學認識的一種方法,對不同意見採取寬容態度,不迷信權威,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

首先,這位作者提出的論點過於武斷,49年中國人口平均壽命才40多歲,現在已經70多歲了,這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要歸功於西醫抗生素等藥品的發明和使用。多年以來,依靠西醫治癒的病人無以計數。因此這樣說非常不嚴謹。再有,這個表格的權威性我們無法證實,兩個對照組提供的數據,我們無法判定是否科學。統計的地點,病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是否有基礎病,病情的程度,我們都無法判斷,這樣統計太草率了。

用科學精神合理冷靜地分析一個結果,辨別真偽,再去尋找答案,非常重要。也些時候,科學可以證真,無法證偽。就比如西醫認為必死無疑的病人,中醫就能治好,這如何解釋?現在的許多人(包括小學時的我)都會認定一個標準答案。

兩千年以來,人們一直認定亞里士多德同時拋下兩個鐵球,一定是重的那個先落地的理論。伽利略提出質疑,並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幾百年後的今天,發達的科技,良好的教育,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去探索和發現。社會需要科學精神!

老師:

不信任除了語言的感覺之外,還有其他的證據嗎?

3號同學:


我覺得作者提供的表格過於簡單,論據不夠充分。我們並不是醫學方面的專家,因此我對文章中的一些藥方及發病原因等不太好下結論。

老師:

表格簡單可以成為論據不充分的理由嗎?

3號同學:

對照實驗是個嚴謹又複雜的過程,表格裡只提到了參與人數和死亡率,但是缺乏一些更進一步的數據。如果有些人有基礎病,有些人有沒有;有些人是輕症,有些人是重症,那實驗的嚴謹性就無法保證了。而作者並沒有做進一步說明。

老師:

很好,知道進一步追問了!這是表格過於簡單,因此論據不充分的理由,這樣才可以站得住腳。而不是在論證上只是提出觀點,於是直接有結論。那樣的論證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必須要有充分的論證。

【思考】

這位同學的發言很有質量,心態平和,有理有據。我之所以接著反覆追問,其實不單是為了讓她的論證更為嚴密,也是有意識地給其他同學看,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同時,我在追問中把議論文相關的一些要素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了,這些東西不需要非得正襟危坐地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相關知識,在這樣的討論實踐中,慢慢自然可以掌握,不是要記住概念,而是要理解概念。

05.


➤20號同學:

看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三點:

1.這組數據是否真實?

2.即便數據是真實的,是否就能以這一次治療的成功簡單判定中西醫的優劣?

3.肯定一個事物是否需要否定另一個事物?

我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在一些疑難病症或者像新冠病毒這種還沒有成熟治療方案的疾病上,可以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為治療重症患者贏得更多時間。

老師:

有依據自己的判斷做進一步的查證工作嗎?

【思考】

這位同學的思考其實都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抓到了關鍵處。我希望她能接著找到一些依據。但後來她沒再發言,或許去忙著別的事情去了。

06.


➤1號同學:

首先,現在是網絡平等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不需要去剖析背後的真相。這組數據不一定是真是假,口說無憑。

其次,我小學一直參加中醫藥大學講師開設的中醫藥基礎訓練普及和校內社團。中藥主要以循序漸進治根治本為主,沒有西藥見效快,主張調理養生。中醫藥的確是我國文化瑰寶,應該好好發展繼續傳承,對此我也發起過調查並撰寫了論文。但是,我們不能借由發揚中醫藥而貶低西醫西藥。兩者可以兼顧。

最後,我發現了文章的一個專業知識性漏洞,也是現在常見的一個誤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句話本應是“正氣存內,邪氣可幹。”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篇》(見圖)。經過這樣一篡改,完全與其原意背道而馳。“中藥起的是間接的作用,通過干預免疫系統發揮治療作用。“正氣存內,邪氣可幹”免疫系統不崩潰,自然而然免疫過程都會持續不斷,就可以不出不舒服的症狀,就持續可以清除病毒,就可以不發病。或是病情慢慢好轉。”希望這些人放過中醫。

一堂在線語文課:不忙著教學生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老師:

很棒!有一些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味道了。

【思考】

這位同學先對網上數據提出“口說無憑”的觀點,接著她又結合自己的學習中醫社團的經驗來思考,而且還發現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證據,不人云亦云,非常難得。這種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狀態特別值得鼓勵。

➤1號同學:

“病毒進入人體,被吞噬細胞吞噬,完成抗原提呈,B細胞接受抗原提呈後大規模生產特異性抗體,特異性抗體特異性結合病毒,病毒不能進入細胞,被抗體標誌的病毒被吞噬細胞吞噬消滅;T細胞接受抗原提呈,產生殺傷性T細胞,這種T細胞針對感染了病毒的細胞下毒手,細胞被殺死,病毒暴露出來被抗體釘住,吞噬細胞把它吃掉。這是免疫學。”

“中藥是多靶向影響人體代謝(當然也就會影響免疫系統)。吃上中藥,熱退了、喉嚨不疼了、頭不痛了、身上不乏力了、不拉肚子、胃口恢復了、睡得香了.....我們有的是時間讓人體免疫系統-----主力: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慢慢產生抗體慢慢吞噬病毒……”

“所以,中醫西醫本來可以協同作用,何必相煎?”

老師:

 這個思路也很好。化用“相煎何太急”要加分。

【思考】

實話實說,前面這段關於病毒和免疫力的論述已經完全超出了我這個語文老師的認知範圍。但是,結論我卻非常贊同。“協同作用,何必相煎。”這種古詩文的化用,完全要依靠日常的積累,很能看得出來語文的基本素養。

07.


➤35號同學

看了這篇文章,我認為所謂中醫派西醫派的針鋒相對其實沒有必要。

中醫與西醫開的方子不同,診斷的入手點不同,就連理論也有偏差。但是殊途同歸,畢竟二者中都有“醫”字,所做的也都是治病救人的事,踩一捧一沒有任何意義。推崇中醫的人不可否認西醫的治療見效快、儀器眾多且精密;同樣推崇西醫的人也必須承認中醫藥“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很多慢性的疾病經過調養可以被控制甚至痊癒。

所有的盲目吹捧都是不理智的,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無論哪個被盲目抵制,最後還會是整個群體遭到損失。

【思考】

匆忙之間,沒有來的及回應這位同學的討論。從這位同學的語言表述中,很見平日的語文素養,條理清晰,觀點明確,開合有度。很適合做一個總結性發言的模板。


08.

➤15號同學:

第一篇文章給我的感覺是誇中醫誇的非常厲害,完全否認了西醫。我結合平時生活中去醫院看病的經歷想了一下,西醫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看病的速度是很快的。他能用科學的辦法一下子給你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西醫和中醫的本質都是救死扶傷,我們需要理智看待中醫和西醫的利弊。

老師:

很好,能有自己的判斷,又能結合一些自己的經驗。

【思考】

在思考中能結合自己的經驗,是必然的一種路徑,但是,只是依據自己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個地方我的引導不夠,應該再加上一句,除了自己的經驗之外,你還有哪些依據呢?


09.

➤8號同學:

西醫重在看病,以消除致病因素為主要治療手段,而這種直觀又準確的方式易被病患接受,同時,西醫講究對症下藥。但是西醫往往忽略了個例,一般利用醫學儀器進行檢測治療,往往因為個別病例而導致了治療的失敗。中醫將人看作一個整體,治療時更全面、徹底。對於身體的各個部分進行詳細檢查,進一步瞭解了病人所需&病處所在。

總而言之,中西醫應該相互結合,治療方面展示出各自的優點&長處,不應該互相擠兌、互相排斥。這樣治療的成功率&效率會大大提高。

 ➤老師:

除了這個觀點之外,有沒有對我提供的圖文有一些具體的看法。其他同學針對我發的這一圖一文,都還有什麼看法,歡迎每個人都積極發言。

【思考】在討論中,比較容易泛泛而談或者偏題的情形,所以,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要及時地發現這個苗頭,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問題重新聚焦起來。

8號同學:

對於文章而言,我認為不完全正確。首先,對於中醫&西醫做了一個引人眼球的表格,似乎是為了充分體現西醫的劣勢,而過分誇大了中醫的療效,這和西醫排擠中醫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本來就是一個醫療體系,沒有你我之分。與其有工夫說西醫的劣勢,倒不如說我們有哪些共同點,我們怎麼努力互相融合。文章最後“西醫的魔掌”也是誇大其談。中醫同樣不是萬能的,沒有了西醫也會有缺陷。成功不屬於某一個人,而屬於一個整體。相信中西醫能有更長遠的發展。

➤老師:

對錶格的判斷,不能單純從感覺上來說,如果這個表格是真的呢?你又會如何判斷?

【思考】

我強調不能只憑感覺,而應該有明確的依據,實際上是要不斷強化學生去尋找事實,尋找真實的意識,要讓他們將這種意識轉化為行動。

10.

➤7號同學:

首先,我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兩套不同的體系。

同為治病救人,中醫更講究個體。他們會根據病人個人的情況來判斷用藥。在這之中,人們往往很難分辨這個中醫的醫術是否高明。中醫業內沒有明確的標準,在傳授時也只是師傅傳給弟子。在推廣時也是依靠口碑。

西醫業內有明確規定與標準,在推廣時比較容易,也讓人們比較容易的像流水線一樣根據症狀找到自己的治療方法。

在用藥時,真正高明的中醫可以在成百上千種中藥材裡找到合適的配方和劑量,創造出新的藥劑。“十八反”和“十八畏”在好的中醫手裡照樣可以救人。而在用西藥時,其實藥就是固定的幾種,直接對症下藥就可以。在研製時,看的是化學反應,兩種試劑在混合時出現絮狀並且變混濁就說明不能用,而且是所有人都不能用。

這次的疫情,在中醫看來是“春瘟”,是由於季節與氣候產生的反應。在西醫看來就是病毒,是從生物學角度考慮的。

那篇文章在我看來有些誇大其詞,中醫和西醫都是救人,並無好與壞,誰取代誰之說。中醫和西醫想兩隻手,互相配合才能共同進步。

我的太姥爺是中醫,所以我的姥姥略知一二。我的媽媽是學藥學的,所謂醫藥不分家,這次我的觀點也是根據了我媽媽與我的交談而發覺的。

老師:

很好,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能夠有意識地關注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並且做一些自己的思維整合。具體這篇文章誇大其詞體現在哪裡?

【思考】

怎麼樣辨別真偽,怎麼樣去粗取精,單單憑藉自己的一孔之見是不行的,所以,關注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就非常重要了,這位同學和有醫藥背景的家裡人去討論這個問題很好,專業的問題,要更關注專業人士的看法。

11.


➤老師:

都睡了是嗎?還有人要參與討論嗎?我們這個討論還可以進一步深入。後參與討論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前面同學的論述,然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當然,最歡迎有新的看法,有新的發現。

【思考】

談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但還是有一些意猶未盡,我想更進一步引導的大家思考的目的還沒有完全達到。所以,希望他們能夠在關注別人論述基礎上,繼續探討。

12.


➤25號同學:

我認為中醫和西醫應該是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中醫和西醫都有各自的優點。西藥服用方便,療效速度快,但有副作用、傷身體。中醫以食療為主,速度慢,但不傷身體,沒副作用。這篇文章中,作者僅通過一組數據就否認了西醫的優點,這樣過於片面。中醫和西醫都是醫療體系,本質上沒什麼區別,互相排擠顯得毫無意義。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與其互相貶低,更應該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醫學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老師:

觀點清楚明確。但關於各自優缺點的闡述上似乎簡單了一點兒。不過,我的問題主要針對我發的一圖一文進行。簡單一點也可以接受。

【思考】

其中的“作者僅通過一組數據就否認了西醫的優點,這樣過於片面”這個判斷,很值得思考。這種思維應該推而廣之,應該要結合不同角度,各種類型的信息進行多方位的縝密判斷與思考。

如何進行縝密的判斷與思考呢?我把我開學之初的一篇公眾號文章發給了學生。提示他們接下來參與討論的同學還是要圍繞著我早上發的那一文一圖進行。可以再看看我前幾天寫的公眾號文章,看看有什麼啟發沒有。《延期開學第一課:和學生說說如何拆穿謊言》(點擊鏈接進入),在這篇文章中,我談到了拆穿謊言的五個方面問題。


13.


39號同學:

也許因為我是西醫大夫的孩子,當我初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感受到了深深的憤怒。但爸媽勸我冷靜思考,看看這篇文章有什麼問題。

當我再次仔細閱讀之後,首先我認為這個表格不是真實的。首先是關於死亡率的數據,我通過查閱衛健委官網數據,可以得知目前全國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是3.7%(3045/80718),文中提到對照組(接受西醫者)高達30%以上,已經遠超真實世界的數據。

其次是媽媽建議我再看看這個數據的提供者。如文中所講,這個數據的提供者是北醫三院曾海基先生,但是在百度上面去查,卻根本查不到這個人,甚至北醫三院官網已經官宣查無此人,所以這個數據的來源進一步證實不可靠。

最後,我還在從文中的細節裡得知,一部分病人在中途堅決跑到中醫組,眾所周知,而重症患者中大多需要吸氧甚至進了重症病房,已經無法自行移動,或者表示意願。難免讓人懷疑,兩個組病人的嚴重程度是否相同,如果輕重不同的話,那麼這些數據也全部都是空談。

綜上所述,這個表格的信息極難讓人相信。其次,文中關於西醫的態度,也十分令人感到奇怪。按理來說疫情來臨,中西醫應是攜手共渡難關,一同戰勝疫情,然而這篇文章,卻將西醫說的一無是處,鼓動大家抵制西醫。這種對事極其片面的看法以及偏激的言論也是我不能接受的。

➤老師:

你這是要來個王炸嗎?

39號同學:

老師其實裡面只有三個論據是我想出來的。一些是我和我父母討論出來的。

老師:

是第三個,還是三個所有?能討論正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39號同學

三個都是,但父母下一開始時引導了我一下。

老師:

這個點贊送給你父母。(我發了三個大大的贊)

【思考】

看到這位同學的發言,已經差不多快有晚上11點了。但是,一看到這個發言,我一下子興奮起來了。真的太棒了,有理有據。所以我又進一步和他討論了一下這個發言得出的過程。思考過程中得到了父母的啟發,家庭教育實在太重要了。

在這位同學發言之後,我其實是有了一個總結的,但是後來又有幾位同學陸陸續續受到激發,雖然很晚了,但依然發言,我這裡就調整一下順序,把他們的發言貼在前面,把我的結論貼在後面。

14.


32號同學:

看完文章後,我上網蒐集資料,對西醫有了一些簡單的瞭解。西醫治病主要有以下幾個療法:

1 藥物療法

2 物理療法

3 手術療法

西醫慘敗,未搶救的人很多,可能確實為事實。但作者謀財害命之說我不能理解,至少不能一棒子打死。

首先看藥物療法,百度百科上說中國遠在原始社會就有了中醫,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了中醫理論,往後更有華陀 張仲景等高醫。中國醫學發展歷史久,肯定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又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講究順應自然、尋根尋本,因此中醫治病普遍儘量採用針灸、拔罐(無病時,適當採用對身體好),且提倡儘量‘’不服藥‘’(畢竟是藥三分毒啊)而西醫是治病時與病人的身體所對抗,所以有時候病人不幸辭世‘’ 不知是病毒害死了他還是免疫力害死了他‘’所以西醫的藥物用的不好也是與自身的文化有關係的。

再看手術治療,用各種各樣的高精尖的機器治療手術費肯定價格不菲,但也不能說所有的西醫只是為了圖錢而採用,畢竟當他們的藥物治療不管用,物理治療仍不管用時,也只好採用第三種了。

網上對西醫中醫的評價很有分歧。有些人非常喜歡找西醫看病,可能有部分原因是覺得外國的東西想嘗試一下,也有原因是西醫壓病的快,但那是‘’壓‘’啊,難免會在治好後會有後遺症 ,所以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有人選擇很理解。而網上也有對西醫很負面的評價,像本文的作者,我認為多少還是含有較大的個人消極情緒,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較大的成見,包括在溫馨提示一欄,語言也用的不是很好,可見是帶感情,帶情緒寫,那麼一旦這樣,就不能保證完全的公正與客觀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可以提倡中醫治療,也可以提倡中西醫融合治療,即使反對西醫,也不必扣上謀財害命的帽子。

老師:

有自己的判斷。我這個也不是最終的一錘定音,也不是最後的結論,大家有興趣還可以接著發言討論。

32號同學:

哈哈哈謝謝老師 ,剛才看了39號同學的發言,才發現是假的。其實看的時候也非常的驚訝,甚至覺得難以置信,但我沒有想到應該自己去核實,覺得以後要先弄明白消息的可靠性,再對此作出判斷,不然如果說消息都是假的,那麼判斷也很難正確。

老師:

教訓也是寶貴的財富!

【思考】

同學之間的交流很重要。這一次因為是網上,大家在參與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適應,因此,同學之間的互動並不太多,但是我相信他們都看個別人的發言。同時,我之所以說“教訓也是寶貴的財富”,我就是不太希望給他們標準的規定的答案,而需要他們自己去探索,探索過程中所走的每一個彎路,都有意義。比老師給出結論,學生記住結論重要得多得多。

15.


9號同學:

我總結了一下西醫和中醫的優點缺點。首先說西醫的優點:療效快、藥服用方便、診斷清楚治療明確、採用了科學的觀察和精準的實驗去研究人體、比較重視局部病理的改變。缺點是副作用多、忽視了人的整體。

中醫的優點:副作用少、可治癒疾病根本、治療重視整體,並且價格比較低。缺點是療效漫過,過程漫長。

對於圖中的表格在我看來有些誇張,並且關於文章中的“西醫徹底失敗”和“西醫在殘害病人,謀財害命”等句子說的過於絕對。在此舉個反例:當年的鼠疫就是用西醫研究出的抗生素治療好的。

所以,雙方並無絕對的優劣高下之分,雙方都有科學性和合理性。但同時,兩方都並不完美。

老師:

很好。當我們看到一些有絕對化的表述語言時,就需要高度警惕了。因為絕對的黑白分明並不常見,更可能是灰色居多。

【思考】

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在課堂上會反覆和學生強調要有意識地破除這種狀態,要從多側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拋開這個思維的提升的作用,單單就考試而言,這一類關於說明或議論中的語言科學嚴謹準確的問題,也比比皆是。不一定非要通過練習題來完成,日常中這樣的資料無處不在。


16.


40號同學:

於老師,稍微等一下,我馬上寫完。(注:這位同學發言的時間已經到了晚上近12點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中醫有些不管用。西醫就很十分的科學。而有些人卻覺得西醫並不是治療病的最好方法,中醫才是。

但其實,這些我並不覺得是一種十分準確的說法。首先中醫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其次就是西醫也並不是一直都十分科學,舉個例子:

1685年2月2日,查理二世生病,皇家醫生們趕緊聚集並討論病情,他們得出結論:不知道這是咋回事!!!但他們認為這不會影響治療!因為當時的歐洲醫學贊同一種“體液平衡”理論。如果體液不平衡了,人就會生病——所以,不管得了什麼病,治療手段都是一樣的。於是,皇家醫生們遵循傳統的治療手段,第一步,放血。先放了400毫升,然後又放了200多毫。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醫生們拿出了“銻”—一種有毒的金屬,國王服用後,開始狂吐不止,這正是“體液平衡”理論的關鍵所在,調整身體內的液體比例。之後醫生們又開始給他灌腸。接著,他們把查理二世的頭髮剃光,用水洗乾淨他的頭皮。然後,用鴿子糞抹到他的腳掌上,然後又放了接近300毫升的血。看查理二世不太精神,又用燒紅的火棒戳他。醫生們看剛才的療法效果不明顯,於是又找來一個犯人,然後把他虐待致死,從犯人的頭顱中吸取40滴腦髓液,餵給國王。四天以後,1685年2月6日,查理二世不治身亡。

這個例子可以體現出西醫也是有一段迷茫期的,而這個迷茫期也是人類的一種進步,因為人類不再只是停留在之前的宗教信仰,而是開始認識到人們生病不是鬼怪在做怪,是身體出了問題。因此才慢慢走向科學。

17世紀時,中國正處於明清時期。此時的中醫已經從神農嘗百草開始起發展了上千年,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從歷史角度來看中醫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因此可以看出中醫是有一定實用性的。

老師:

有自己的觀點和評價。但有一點要注意,在討論是需要注意界定概念,比如,你所舉的查理二世的例子,是不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認定的“西醫”。應該還有另外一組概念需要注意,那就是“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

【思考】

在問題討論過程中,對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很多關於中西醫的討論把這種概念完全混在一起,最後只能是關公戰秦瓊,完全不可能有任何有意義的結論。我引導學生要關注這個概念的界定,不是單純談中西醫的問題,而是由此延展開來,應用到日常的思考中去。

17.


16號同學:

我和家長討論了一下,如果就這次疫情而言,只有西醫才能很好的治療痊癒,而中醫則相對慢一些。就兩種療法而言,我覺得都應該給予研發他們的團隊和國家尊嚴,而不是去給予否認。兩種方法都不是絕對萬能的,而國家否認民間的療法也是情有可原,畢竟讓一個沒有經過認可的療法整到臨床上去使用,可能也會造成民眾的不滿吧。我現在只能想到這些。

老師:


說“絕對不是萬能的”可以絕對,但是說“只有西醫……”可能又有一些絕對了,並且,這句話可能缺少一些立論的依據。

16號同學:

是的。今天早上才看到這個短信,我也去網上搜集一些資料。

【思考】

我希望引導他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言必有據,首先要釐清事實。只是基於觀點之爭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一旦事實本身都是虛假的,那麼,爭論又有什麼意義呢?

18.


接下來看我對這一節課的總結:

看來大家的討論差不多了,我做一點兒總結,這篇文章和這個圖片,是我在某個群中看到的,我覺得很有訓練思維的價值,於是就轉來給諸位同學。

諸位可以先看看我在那個群裡的回應是怎麼樣的。

一堂在線語文課:不忙著教學生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造謠的成本實在太低,選擇自己相信的就好了。而且這個謠言造得也實在太低級。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是假的。原因很簡單,以我們現在的某些領導,某些單位的德行,做了一個,能吹十個,有了這樣驚天動地的業績,那還不得在官網上吹瘋了啊!

所以,我一貫的主張是粉中醫粉西醫都沒關係,但是得有腦子。相當數量的所謂的中醫號,就是割韭菜的。他們割了中醫粉的韭菜,拿了錢在那裡偷笑呢。其實,他們不是宣傳中醫,是真正的中醫黑!


當然,這不是一個特別系統的論述,我很欣賞最後39號同學的論述,有理有據。其他的同學也都接進所能地進行思考。

現在各種信息洶湧而來,保持清明的頭腦是我和諸位反覆強調的,在看一個文章的時候,首先要弄清楚這是不是一個事實,我們要做一些必要的判斷和查證工作,然後再進一步思索其觀點,論述,結論等是否站得住腳。

今天這個,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的訓練,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於語文的訓練,我們在學語文的時候要學生什麼呢?首先是邏輯判斷的能力,其次是語言感知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把握的能力等等,我在追問每一位同學的發言的時候也正是從這些方面引導諸位。我以為這是最好的語文學習過程,最鮮活,最有效。

今天大家的討論真的非常好,步步深入。希望後面我們有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這種討論,每一次討論都是一個進步的動力。我後面還會給同學提供很多新鮮有意思的材料,沒有什麼正確的標準的答案,唯一的目的就是激發每一位同學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每一位同學的思維素養,讓你們每個人真正有清明的頭腦,有正確的三觀。

最後,我要回應一下這節課的目的。為什麼我不忙著教學生怎麼讚美,而是教他們學會如何思考。

“逆行者”固然值得讚美,但是,沒有思考的空洞的讚美是無意義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有清明的頭腦,能夠獨立思考,那麼,在很多時候,這些“逆行者”就不必被迫逆行,也不必付出更大的代價,做出更多的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