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史記》記載的朝代,也進入了教科書,為何西方人還是不認同?

張文瑤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什麼?

中小學《歷史》教材明確告訴我們是夏朝。由於沒有明確的考古學證據支持,西方學術界一直拒絕承認。大部分西方學者的態度並不是否認夏朝的存在,而是認為目前的證據不足以將其列為信史。

的確,按照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包括今人發展倡導的“四重證據法”的要求,夏史的充分證明和深入研究還遠未完成,相信隨著文獻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新科技的應用,這一天已不再遙遠。

《史記》雖然存在錯誤,但基本上認為是一部嚴謹而偉大的歷史著作。

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史記 · 五帝本紀贊》

對於五帝時代,太史公都對他的整理記述有很大的信心,更何況之後的夏代呢?

對於我們國人來說,夏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在殷墟被挖掘之前,商代考古同樣處於空白,然而甲骨文的解讀接近完美的印證了《史記》等記載的商王世系(對照表附本文末尾)。我們有理由相信對於史書中的夏王及其歷史事件也基本可信。

夏後期都城斟鄩就在已經挖掘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或者鞏義稍柴遺址。

讀過《尚書》的朋友們會發現,這本書把最早的朝代稱為虞朝,包括唐堯和虞舜執政時期。或者把堯、舜再分開,即唐、虞。

如果說黃帝僅僅是傳說中的人物的話,堯、舜、禹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他們都是曾經的華夏部落聯盟首領。

周朝建立以後就曾分封堯的後人於薊,在今天北京廣安門一帶,開啟了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這裡樹有薊城紀念柱,薊後被燕國所滅。

封虞的後人於陳,在今天商丘柘城一帶,後被楚國所滅。封禹的後人於杞,在今開封杞縣,同被楚國所滅。越也是大禹後裔建立的國家。

舜出身於有虞氏部落,故名虞舜。有虞氏的活動範圍目前推測大約在山東濟寧、菏澤和河南濮陽一帶。這是傳統上東夷族的區域,所以很多學者主張舜也是出身於東夷部落而非華夏。舜都城有說在蒲坂,即今天山西永濟,由於舜接替堯而繼位,這是可能的。永濟乃媯汭之地,所以舜後人得媯姓。媯姓陳國國君的一支後代田氏戰國時期取代了姜姓齊國。

堯出身於陶唐氏部落,故名唐堯。唐堯立國之初,在河北唐縣,後遷徙到山東定陶、山西臨汾翼城。翼城之地也稱唐,西周成王封於其弟叔虞於此,後改稱晉國。臨汾襄汾的陶寺遺址,有專家推測即有可能是與堯有關。

隋末李淵發兵于山西而得天下,所以定國號為唐。

夏代唐堯後人劉累為夏王孔甲之臣,投王所好,為其養“龍”,後龍死追責劉累逃至魯陽(河南魯山)。劉累也是漢高祖劉邦先人。

河北唐縣今天還有涿鹿山,名稱來自黃帝戰敗蚩尤之地(張家口涿鹿),說明唐堯一脈曾跟隨黃帝族由涿鹿南遷而來。

根據《史記》的世系,堯、舜、禹及商、周、秦的祖先都為黃帝后裔,其中最為可靠的是堯,其次是大禹和周,而商和秦皆出於東夷,肯定非炎黃後裔。


所以先秦一般稱夏商周三代,或虞夏商周四代,也可稱唐、虞、夏、商、周。《歷史》課本斷代自夏起而不是虞,採用了折中的辦法。


附:甲骨文與《史記》商王世系對照


都城歲月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有關於夏王朝方面的記載,但是儘管我們中國人都堅信夏朝的存在,但是西方人卻並不認同,主要原因如下:

缺少夏朝文物實證

由於夏朝距離現在數千年之久,並且期間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具體實證文物出現。但是有歷史文獻的記載,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等。能夠被寫進《本紀》的,都是王朝的皇帝皇后才有資格。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後朝為前朝修史,儘管不能做到完全客觀公正,但是還是很有意義的。

中外做事方式不同

西方要求文獻和實物要相互印證,才承認存在。比如我們浙江杭州良渚文明,正好實證了我們上下5000年文明的說法,因為文獻和實物相互印證了,西方的做法更為嚴謹,嚴格按照流程辦事,缺點是不夠靈活。

下圖 5000年文明實物印證者--良渚文物

下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也就是上面2點的差異,導致夏朝不被國外所承認。


寶劍鋒


不是西方承認不承認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是我們自己至今為止,拿不出任何丁點的實證,來證明夏朝的存在,我國最最抱有希望,也就是期望值最最高的,能證明夏朝的二里頭遺址,經60多年的挖掘,多學科專家團隊的考證鑽研,第一代老隊長認為是前夏後商,第二任隊長認為這主要是啇,現任隊長許宏教授認為,"不知是屬於商還是屬於夏,但我認為,它是最早的中國"。"我們只能說很可能是夏"。"一個曾經存在近500年的朝代,看起來彷彿是遙遠的傳說,目前尚無法以出土文物來切實證明,二里頭是都邑,這一點我十分自信,但我不會說二里頭是夏都,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謬誤。" 許宏隊長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幾十年來 關於二里頭文化的族屬 與王朝的歸屬問題,幾乎了無進展"。後出版社考慮讀者的接受度,經協商改成:"⋯有待於進一步的發現與研究"。(注意這裡原文是幾十年來,了無進展) 2017年4.13曰,國家文物局發文,建議河南二里頭遺址名稱中不含夏都,可二里頭博物館硬是把一些器物標上夏朝,夏都⋯。這一切明確的表明了國家有關權威部門,以及基層考古專家的態度了,國內學界尚存在這麼大的分歧,不要什麼事情自己找不到一點實證就怨西方,這不是靠著百姓們的一頭熱就能認定的,這也不是應該的科學態度


中56657804


真知堂說上古史;

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一直是歷史學界一個最乏人問津的領域。春秋時期,孔子那麼博學,對於夏時代的故事依然說我知道的不多,得去杞國問一下。杞國,春秋小國,乃夏之後裔。杞人憂天說的就是杞國的故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春秋孔子時期,夏朝離當時已經非常久了,所以缺乏更多的文獻資料和史料,更不要說文物證據了。

夏朝之否定,首先不是西方人否定的,提出中華文明5000年的,恰恰就是一個西方人,號稱仰韶文明之父的安特生。他在中國甘肅陝西一代考古,發現了仰韶文化彩陶,並對中國上古史有不少研究。但囿於當時的學術高度,他誤以為此類彩陶乃至於西方屬於很正常的事。

真正的疑古派是以民國時期學者胡適,顧頡剛師徒為代表的懷疑一切歷史。但當時為什麼他們的理論那麼流行,原因在於民國時期是個革命的年代。往下的意思你就自己去聯想聯想,不用我說得太白了。

再往後走,以張光直為代表的美國培養的史學家,基本上依託的都是西方學者編撰的理論。以筆者手頭上這把《中國文明史》為例,這本書是美國學者康拉德.希洛考爾和米蘭達.布朗所著,應當說代表了西方史學家對於中華文明的普遍認知和理解。

在第一章 上古時代的中國裡,從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000年這個時間段裡,分為幾節,第一節新石器時代,第二節中國文字的起源,第三節青銅時代的出現,第四節,商朝。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根據中國是史料,應該是公元前1766年到前1122年為商朝。

按照這個時間段來定商朝,那麼作者所言的“商文化的最早證據來自於一個名叫二里頭的遺址”就極為正常了。而對於鄭州二里崗文化,作者明顯出現了錯誤,他們說:‘商代後期的遺址發現於中國西北地區的二里崗,這一遺址暗示了到公元前15世紀和14世紀時,國家和社會已經更為複雜了,’。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稍微瞭解商周文化的朋友都會看出錯誤何在。

鄭州二里崗文化第一不是商代後期,屬於商代早中期,第二不在西北,在中原。第三不是公元前15世紀的商朝遺址,那個遺址是大名鼎鼎的殷墟,在河南安陽。

筆者手上的書為2008年第一版,《中國文明史 第二版》,暫且不說對於二里頭是夏是商如何論斷,這屬於學術爭論範圍,僅就美國學者寫出的這部教科書式的理論而言,對於二里崗文化他們的認識水平是極為低下的,遑論更早時期的二里頭文化。

到了今天,西風東漸。不少讀者也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的碎片化知識,就開始跟隨西方人和民國人那些早已過時的理論,盲目認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夏朝。

早於夏的時代的各個時期的文化,北方的紅山,中部的仰韶,起于山東的龍山,後來席捲中原的河南龍山(廟底溝二期),湖北的屈家嶺石家河,江浙的良渚都一一被發現和證實。今天良渚文化遺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對我國上古5000年文明的最好認定。

對於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西方學者僅僅是作為一個外國史,有那麼幾個東方學家會去探索一下。其出發點和好萊塢電影裡流行的埃及探寶類型無有不同。但對於中國學者而言,發現和證明夏朝的存在卻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作為一個民間學者,筆者對於西周以前的上古史也算浸淫多年,發表的文章都是依託已經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發掘報告和遺存的文物以及可靠可考的古籍文獻,整理完畢後將作為中國上古史彙總結集出版。歡迎大家交流探討,學術討論,不要扣帽子,亂噴就好。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瓷器鑑定真知堂


西方對夏朝的質疑,主要依據就是至今沒有出土的文字記錄直接證明夏朝的存在。雖然我們認為二里頭遺址其實就是夏朝存在的證據,但是西方人只承認中國在商朝之前有二里頭文化,但是不承認二里頭就是夏朝文化,因為沒有類似的文字發掘能證明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的的城市。

其實,不光是西方人,近代以來,很多中國史學家也對夏朝存在產生了懷疑。

在中國傳統史學體系中,夏朝是第一個具有明確的列王世系和興亡有緒的歷史朝代。古人不僅從未懷疑過它的存在,而且給予它同商周秦漢王朝一樣的信史地位。晚清以來,由於中華民族的衰落,滋生了一種對自己文化不自信的現象,其中康有為就說過“上古茫昧無稽”,意思是去糾結上古時期的歷史沒有意義。

之後,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疑古思潮勃然興起,從而導致夏朝地位的動搖。即使近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實施,較為成功地確立了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也依然無法徹底抹去人們心頭對夏朝信疑參半的陰影。

夏朝的存在受到懷疑,主要原因在於有關夏朝的各種文獻資料,大多晚出於夏朝數百年之後,特別是系統記載夏史的《史記·夏本紀》更是晚出於夏朝之後一千四五百年。按照一般的對歷史研究的態度,當時人敘當時事,這種第一手資料史料價值最高,至於與歷史事件發生相距太過久遠的晚出資料,嚴謹的學者對其可信度大都是持保留態度的。正是由於夏史沒有當時的文字材料來證明,所以不少學者都對夏朝表示懷疑。

如1933年初版的頗有影響的史學名著《中國古代史》就認為夏、商、週三代存在疑問,並說:“由開闢至周初,為傳疑之期,因此期之事,並無信史。”1936年顧頡剛、童書業曾聯名發表《夏史三論》一文,即主張“我們不該用了戰國以下的記載來決定商周以前的史實”,認為“夏代史本來只是傳說的堆積”,從而對夏朝的存在給予了全面的否定,並對持反對意見的學者發出挑戰說:“好在夏代都邑在傳說中不在少數,奉勸諸君,還是到這些遺址中做發掘的工作,檢出真實的證據給我們瞧吧!”

這是夏朝的存在第一次遭到權威人士的全面否定,此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夏朝質疑的聲音始終不絕於耳。

沒有文字記載是否就證明夏朝不存在呢?

到今天為止,考古學一路辛苦走來,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從未發現一個“夏”字,於是,在一些人看來,夏朝的存在與否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可是,問題是,甲骨文中沒有出現夏朝的記載,並不能說明夏朝就不存在。第一,甲骨文也不是商朝官方正式的史料文獻,甲骨文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記錄歷史,而是用來占卜。第二,甲骨文的發現是在清朝末期,在這之前,可有甲骨文的龜殼都是被當做藥引,這就是的大量甲骨文被銷燬,在加上還有很多未曾出土的甲骨文,所以說,現在通過甲骨文來判斷夏朝不存在,還為時過早。

那麼,在考古遺址中沒有夏朝的記錄文字出現,是不是就不能證明夏朝的存在了呢?

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先生曾說:“其實世界上考古遺址的屬性不能夠只設想從文字上來證明,很多的遺址就沒有文字的證據。例如考古學先驅德國的施裡曼對特洛伊城的發現,到今天為止,那個遺址也沒有出過特洛伊這個名字。可是所有人都相信,肯定特洛伊就在那幾個地層裡面。”

大家知道,特洛伊戰爭是希臘初史上的一件大事,起初記錄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之中,現在一般認為以為特洛伊的陷落約當公元前1250年,這已得到近現代考古發掘材料的有力支持。從史料學的角度看,《伊利亞特》對於特洛伊戰爭來說,是晚了500多年的文獻材料,況且荷馬史詩也屬於傳說的性質。只因這些傳說材料能與考古材料在時間和空間上對接,所以學者大都認為當年施裡曼發掘的希薩利克古代要塞遺址就是特洛伊的所在地。

其實,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西方人就是雙標行為,既然他們承認特洛伊的存在,為什麼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呢?畢竟這二者都是沒有直接的文字來證明的。

事實上,我國的文獻資料涉及到的夏朝,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僅可與二里頭考古遺址對接,而且二里頭遺址所具有的那種王都規模與氣象,也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夏朝是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所以,僅從文字方面來考慮夏朝的真實性問題,並沒有說服力。

至於西方人認不認同這個問題,我認為,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有民族自信,西方人的看法,我們當做參考就行了,沒必要把他們當成權威。


歷史風暴


謝謝題主的提問。正如題主所說,夏朝是《史記》中記載的朝代,也寫入了教科書,但西方人至今沒有認同夏朝也確屬事實。

夏朝是否存在?這是國內外史學界和考古學界面臨的一道共同難題。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與解答,國內外學術界普遍抱著非常審慎的態度。不敢與諸位專家學者共論,作為一枚文化領域愛好者,只是簡要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考察一個朝代是否存在,至少需要兩條標準。一是有可靠的文獻記載,二是具有考古發掘的實物,尤其是有相關的文字佐證。以上兩條必須相互印證,才能證明某個朝代的存在。

實際上,時至今日,不僅西方學術界不認同夏朝的存在(個人認為與“西方雙重標準”、“有色眼鏡”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在國內學術界對於夏朝是否存在也一直存有爭議。原因至少是因為暫時還沒有發現確鑿且令人信服的考古證據來證明夏朝的存在。

個人覺得,對於夏朝,不能說“無法證偽它就是存在的”,也不能說“無法證實它就是不存在的”。這兩種觀點都存在邏輯上的錯誤。無法證實或證偽的情況下可以存疑,但存疑不代表否定。當然,我們可以“相信”。但相信是一回事,證實又是另一回事。

個人一直相信夏朝是存在的。例如,不僅《史記》,《尚書》中也有多篇對夏朝的記載,周初的人經常把夏朝與商朝、周朝相提並論。那時距離史書記載的夏朝滅亡僅500多年,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同時,期待著有關夏朝的令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考古遺址早日發現。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本人愚見。我認為史記記載西方人不認同並不是西方人的錯。因為史記的記載也不合乎人類文明的起源。那麼中華民族號稱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要有一個可靠的文明起源才能夠證實。史記的記載是有大禹治水開始的,接下來就是夏傳子家天下封建統治王朝的開始。就這樣輕描淡寫的記載下來了個個王朝。中華5000年人類文明的起源細節過程隻字沒提。怎麼能夠讓外國人去認同,就連中國人也不會認同的。所以有些現代的中國學者研究歷史的人也不認同有夏朝的存在這一點。這些學者們用的是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和考古文物來證實的,是以事實來說話的。那麼中華5000年人類文明真的就不存在嗎?答案中華5000年人類文明確實存在也有傳留下來的語言詞彙和實用的實物來證實中華上下五千年人類文明確實存在。傳留下來的語言詞彙就是三皇治世,五帝為君。這一語言詞彙詳細的介紹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人類文明的過程。三皇治世就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伏羲是打開宇宙的天皇,神農是開闢農業種植利用土地資源的地皇,軒轅黃帝是規劃人文事物的人皇。在這裡詳細的介紹一下伏羲是怎樣打開宇宙這個天門的。他是夜觀星斗,發現了北極圈。他發現北極圈的星斗都一至的在走動而且每天晚上星斗出現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他在想這是為什麼?最後他想到了相對論。這不是星斗在走,而是地球在轉。他用北斗星定位發現了北斗星的位置是不斷的變換。根據這一現象,他又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地球不單是轉,而且還是繞著太陽轉。不是北斗星在變換位置,而是地球在變換位置。他經過長期的觀察又發現了宇宙空間還有8顆行星和地球一樣也是在走動的也是繞著太陽轉的。他把這一現象,稱之為九周同行。意思是說包括地球在內的共9有顆行星,都是繞著太陽的周圍在走動所以稱之為九周同行。這一說法被封建統治者篡改成了九州同行。伏羲把他的發現和理論的定理,向世人發表。為了讓世人清楚的了懂得理論定理。他畫出來一張講解圖紙,向世人詳細的講解。這張圖紙就是現在的伏羲八卦圖。實際這是一張宇宙講解圖。圖內畫了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有兩條魚。魚是不閉眼睛的意味著是不停的在走動。白魚是代表白天,黑魚是代表黑天,圓圈是代表地球,魚是在逆時針的在轉。這樣一來,太陽東出西落就順理成章了,所有的星星也是從東向西走的。這就是伏羲的相對論,外國的相對論和伏羲相比,那簡直就是一個兒科。太極圖外邊的8個不同的符號這代表有8顆行星,也掛在宇宙空間和地球的外圍。這8個不同的符號也沒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的這一說法。這一說法是來自於周易。伏羲把這一張宇宙講解圖紙向世人發表後,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世人的認同。人們認為地球如果轉到下面的時候,一切物質都會掉下去的。但是得到了神農氏和軒轅黃帝的認同。神農氏以這個理論基礎又用了北斗定位,推算出了一年有365天。也就是地球繞日一週的時間。又用北斗4向定位劃分出了一年四季的變化和12個月24個節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準確的農時。這就是傳留下來的語言詞彙,開天闢地之說。這是語言傳留下來的證明中華5000年人類文明的起源。還有用物品來證實中華民族5000年的人類文明。那就是軒轅黃帝制造出的兩部測繪羅盤儀。一部是無極測繪羅盤儀,一部是太極測繪羅盤儀。用這兩部羅盤儀測繪出了一天一夜12個時辰的準確時間。也用這兩部測繪羅盤儀測繪出了北斗的4向定位 。太極測繪羅盤儀至今還在使用。無極測繪羅盤儀在沒有鐘錶之前,上至朝廷,下至黎明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一直在用它測繪一夜間準確的時間。早在民國時期,我家還在使用無極測繪羅盤儀測繪夜間的準確時間,我父親就親手操作過無極測繪羅盤儀。在這裡我把無極測繪羅盤儀使用的方法詳細的介紹一下。無極羅盤儀的12個時代是逆時針排列的。為什麼叫無極測繪羅盤儀?因為它是無極限的定位測繪。它的定位是根據北斗星的斗柄和北極星來做出定位的。把北斗星的斗柄和北極星連成一條直線,無論這條直線在哪一個位置上。都要把戌時放在這條直線上隨著斗轉星移,這條直線也會在移動會準確無誤的走到下一個時辰,也就是亥時以此類推就會測繪出每一個時辰的準確時間,在每天晚上的戌時開始測繪,也就是現在的晚八點。為什麼會出現無極定位?就是因為北斗星每天戌時出現的位置是有所不同的。無論北斗星戌時出現的是哪一個位置,都要把戌時放在這條直線上。北斗星的位置變換也是一年4季的定位。冬至半夜子時,北斗星是在北極星的東方出現。夏至半夜子時,北斗星是在北極星的西方。春分半夜子時,北斗星是在北極星的上方。秋分的半夜子時,北斗星是在北極星的下方。下面介紹太極羅盤儀的使用方法。太極羅盤儀是測繪白天的準確時間,它的測繪方法是需要一個準確的定位。這就是軒轅黃帝為什麼要發明指南針的因素。找到了準確的南方,就把午時放在南方的位置上。太極羅盤儀必須要放平。再把羅盤以上的每一個時辰立上一個垂直的杆兒當太陽出來的時候,就會產生杆影當哪個杆影指向太極羅盤儀的中心,就是哪一個時辰的準確時間。比如說日出正東方時,卯時的杆影就會指向中心。到了正南方午時的杆影就會指向中心。到了正西方,酉時的杆影就會指向中心。太極測繪羅盤儀是根據無極測繪羅盤儀制造而成的。這就是傳說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定4向這裡面的4向指的是北斗的4個方向。這才是中華民族5千年的人類文明起源。在周易中所提到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不足以證明這是中華民族5000年人類文明起源。


程林4721


對於夏朝我們在歷史教科書和《史記·夏本記》和《尚書》和其他先秦時代的書籍中都能看到夏朝的影子。



至於外國人為何不承認,據我所知,三皇五帝五千年,不算伏羲和女媧,夏朝因為時間太長了,出土的文物都沒有了,畢竟一個東西在地下埋藏幾千年指不定成了什麼樣的了。



而且國際歷史學裡面有個標準,就是這個時代一定要有遺址和文物文字誕生,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歷史,這是外國曆史學界的標準。



中國考古學家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夏王朝的遺址,希望能找到夏代的文字,雖然有二里頭遺址,但外國人一部分不認為是夏朝的,而是早期商朝遺址,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了,在民國時期,西方可不承認商朝的存在,商朝的出土文物現世後,承認了商朝的存在。



不過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讓西方人承認呢?畢竟這是我們的歷史,而且口口相傳,歷史文字傳承了很多年,而且據我所知,夏尚玉,商尚鬼,那麼商朝崇尚鬼神文化時,是不是傳承了夏王朝的發展,古代的文明每個朝代發展不同,夏王朝是不是另外的我們所不知道的一個文明呢?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我會給你帶來最好的問答。


vlog旺旺


這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西方的學者不承認夏存在,不等於夏不存在。中國的學者認為夏存在,也不等於夏就存在。關鍵是要拿出證據。而現在對於下是否存在的質疑,其關鍵就是找不到夏.朝.(作為一個朝代,而不是部落)的考古學證據。所以我們姑且把文獻記載的事情和考古學證據都擺在那裡,講清楚爭論的焦點所在。梳理一下思路,看看有沒有走過彎路。比如夏都的位置有沒有定錯。二里頭,只是夏的一個重鎮,而不是都城。有沒有可能,夏人在二里頭管理這一帶的事務,而其都城在另外一個地方。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只聽說了夏的事情,但已經搞不清楚事情發生的地點到底是在夏都還是夏的重鎮。

同時期文化最燦爛的地方是三星堆,有沒有可能夏都在這裡?或者當時夏的文明,確實沒有發展到城邦的程度,還仍然只是一個部落。

如果最後考古學證據表明,夏還只是一個部落,而沒有到城邦。那麼我們應該稱其為夏朝,還是夏族?

再者,將來如果能夠認定三星堆為夏都,又把夏作為商之前的一個朝代,是不是就能說明華夏文明是外來的呢?我認為如果真有這種事情發生,也不能認為華夏文明是外來的。這種事情在中原大地上發生過多次。甚至使中原大地落入外族手中。況且,考古證據中,夏之前中原大地上已經有很多文化存在,如果夏人是沿著橫斷山走廊進入中國版圖的西亞人,那也只能說他們是給華夏文明增添光彩的一群外族人。

有了這種心胸,我們不妨放下防備的心理,以客觀的心態去看待三星堆,去看待二里頭考古成果。重新尋找評價夏都、夏朝。


高山流水999888


西方科研考古等等都講究證據,主要是實物證明,夏朝僅被記錄在史記中,而史記也不能難保證其內容屬實(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而我國現在科學考古得到的所謂夏朝的一些證據,也不足以證明就是夏朝的;即便確認屬於夏朝時代的物品,也無法表示那個地方就是夏朝所在。

鑑於以上兩個原因,所以西方人不會認同,我也不這麼認為。

目前似乎有部分媒體說西方認同夏朝存在,不過我沒看到類似資料,並且就像說世界八大奇蹟指兵馬俑一樣,只是我們的自我安慰,並未被國際認可。

另外在我的個人研究中,山海經講述的是世界地理,而不是中國範圍,秦時代還有大量記載,但到漢的時候,全國大一統導致很多傳承消亡,關於整個世界的事基本無人知曉了,而史記主要記錄就多是一些六國時代的事,但作者不敢言山海經之鬼怪(其實都是實際存在的),其內容的偏頗就很難說了。

我認為夏朝其實是兩伊(伊朗伊拉克)文明,中國區域主要是商朝,而周朝在南美南非墨西哥一帶,具體可參考我寫的上古文明真相研究系列: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具體證據一文。

我們目前考古找不到夏的證據也就是如此,因為兩伊跟我們國家自古就是不和平的對象,沒有多少交往,不像周-穆天子還來拜訪西王母,所以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周朝的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