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玫瑰糠疹”——我聽過最美的病名

餃餃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是個顏值8分的大美女,眉眼像王祖賢。

美女嘛,肯定特注意自己的形象。可是某一天,大美女前胸後背起了許多小紅疹,眼看著就要長到脖子了。大美女嚇壞了,馬上去最好的醫院,掛了最貴的專家號。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沒想到,老醫生粗略一看就下了診斷:

“蟲子咬的,建議勤洗澡,把床單被褥全換了。”

大美女馬上買了新的床單被褥,統統消了毒,恨不得一天洗5次澡,都快把自己洗脫皮了。可是,小紅疹非但沒消失,反而越長越快,爆發到了脖子和四肢,越洗澡越癢。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大美女急得團團轉:“這要是長到臉上怎麼辦呀!會不會毀容?!”她趕緊換了家醫院,找了個年輕醫生。醫生觀察了很久,說:

“應該是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這大概是我聽過最美的病名了。

而且,我心裡埋了個小種子:“美女才配得這麼美的病。”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五年後的某天晚上,我洗澡時發現胸前起了一些小紅疹,不痛,微癢。兩天後,疹子慢慢增多,開始向四肢蔓延,和當年大美女的症狀一模一樣。

我心想,“這不是玫瑰糠疹嘛!我竟然得了美女同款病”,甚至有點小興奮。不過,保險起見,還是去看一下醫生比較好。可是,給我看病的醫生像極了當年的“老專家”,大致看兩眼就下了診斷:

“初步判斷是蕁麻疹,也有可能是過敏。給你開兩個治蕁麻疹的藥,一個口服一個外用,不管用再回來查過敏原。”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我一臉狐疑,弱弱地問道:

“那個......醫生啊......您看會不會是玫瑰糠疹呢......?”

只見醫生臉色一綠,眼神中閃過一絲慌張。兩秒鐘後迅速恢復平靜,故作鎮定地說:

“嗯......倒是也有這個可能,你過來我再給你看看吧。”

醫生再次仔細觀察後,說的確是玫瑰糠疹,說這病不嚴重,給我開了個叫“爐甘石洗劑”的粉色藥水,我塗了三天就好了。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可以說,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誤診。

“玫瑰糠疹”到底是什麼病?

兩次發病,兩次誤診,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這個病實在偽裝得太好。

玫瑰糠疹的病因還不清楚,目前只知道跟病毒感染有關。不過皮膚病種類繁雜,症狀相似,玫瑰糠疹又不常見,被誤診倒也可以理解。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痊癒之後,餃餃上網查了下這個“玫瑰糠疹”到底是個啥,並把要點整理了出來:

  • 玫瑰糠疹的發生率:在美國男性中約為0.13%,女性約為0.14%,大多發生在10到35歲,春季更容易發生
  • 通常不傳染
  • 69%的患者在發病前有過上呼吸道感染(回想一下確實是這樣,餃餃和大美女發病時,都是在感冒剛好那會兒);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 通常會出現一個直徑2~10cm的橢圓形紅色母斑,較為典型的是出現在腹部,有時也會出現在腋窩等隱秘部位,不易被發現;
  • 約1/4的人會出現由輕微癢到劇癢的表現。皮膚乾燥,或用沐浴液、肥皂等清洗患處會使病症加深(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美女越洗澡疹子越多,身上越癢。庸醫太可惡了)
  • 母斑發生後的7~14天,大範圍的小紅疹會從軀幹向四肢蔓延,少數“反向玫瑰糠疹”是從四肢向軀幹蔓延,很少發展到臉部。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玫瑰糠疹——身上開出粉色小玫瑰

大美女確診時時,症狀已經很嚴重了,加上被庸醫誤診,全身發癢,醫生開的藥口服加外用一週才好。

而我就比較幸運了,有大美女的前車之鑑,及時就診,還躲過一次誤診。醫生只給我開了一種叫做“爐甘石洗劑”的粉色藥水,甚至沒有開口服藥,塗了三天就好了。可見,玫瑰糠疹雖然罕見,但不是什麼疑難雜症,非常好治。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不過,身上起疹子時還是有些沮喪的,怕會留疤。好在餃餃我心態樂觀,一番神一樣的內心戲之後,竟然覺得這個病有點可愛——

我的身體開出一些粉粉的小玫瑰,可愛但也調皮,因為她們本不該出現在這裡。

我給她們澆了一種粉粉的藥水,小玫瑰們就慢慢枯萎了。

“小玫瑰們記住咯!不要再往人類身上跑啦!”

於是,她們嬉笑著開到了別處。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

精益醫療頭條號,帶你看有趣的醫療話題、醫學新知,不要錯過哦~~

開在我身上的“粉色玫瑰”:我憑一己之力,躲過了一次皮膚病誤診

精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