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學》拆書

聽了樊登讀書對《生活的哲學》的解讀,果斷買了一本,用了兩天時間就讀完了,整體印象就是各種哲學派別的介紹,最後還包括作者對不同哲學派別的簡單看法和比較。

蘇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中國的戰國時期),古希臘 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有機會逃跑但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飲毒而死。擅長使用反問、反駁的方式,使人逐漸接受他的思想。

“你的哲學,跟你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照料我們的靈魂。”

哲學能夠改變人,給他們帶來幸福

柏拉圖 公元前427-前347 《理想國》 蘇格拉底的學生 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

任何社會有三個階層:對應心靈的三個中心:知識分子,士兵和商人

心靈由三個相互競爭的系統組成:理性反思系統、活躍的情緒化的系統、物質慾望的基本系統​

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洞穴比喻”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隻有神交的“純愛情”

柏拉圖主義: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恆的,並比世界中的現象更實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實在和完美的實體。

亞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希臘 雅典 師從柏拉圖 亞歷山大老師 建立呂克昂學園(逍遙學派)

《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

美德存在於兩個極端的“黃金分割點”

世界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 唯物主義的因素

“謊言自由理由,真實則無緣無故”​


普魯塔克:約公元46-120年 柏拉圖主義者 侄子是馬克·奧勒留的哲學老師 《希臘羅馬名人傳》

樹立榜樣 激發人的鬥志 文藝復興時期大受熱捧 影響蒙田、莎士比亞


斯多葛派: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 塞浦路斯人芝諾創立

神(世界理性、羅格斯、道)是世界的主宰,人不過是神的整體中的一部分。​強調順從天命、恬淡寡欲

主張:如果你用你的理性去克服外在環境的依附或者厭惡,你就可以在任何環境下保持泰然自若,哪怕你的國家被征服了。​

倡導獨立,追求精神的幸福和簡單的快樂,“只要自己不想傷害自己,誰都無法傷害我”,強調自我的意識,自我的覺察,在自我與環境之間,砌了一道牆,既能保護自我,不受環境的影響,又能自我愉悅。這樣的哲學,可以讓人在困境中,變得更加堅韌。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意見困擾

艾利斯的ABC情感模型:事件(A)、理解(B)、感受(C)

愛比克泰德:公元55-135 古羅馬希拉波利斯鎮(土耳其)

尋求個人的心靈自由、安寧為宗旨,​主張迴歸內在的心靈生活,倡導遵從自然規律,過一種自制的生活

“有些事取決於你,別的事則不然。”

“接受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

塞內加:公元前4-公元64年 古羅馬 《論憤怒》

人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人自身,強調客觀物質對於人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重要,只有人的理性才是真正的“善”,人必須通過自省不斷培養自己的“理性”最終能完全“控制”生活,並認為對磨難應持樂觀態度。​

“導致憤怒的主要謬誤,是對事情的結局過於樂觀的期待。”

“憤怒的人對世界欠他們的非常敏感,對他們得到的卻視而不見。”

馬可·奧勒留:公元161-180 羅馬皇帝 五賢帝之一 《沉思錄》​

《沉思錄》是一部行動中的書,是寫給他自己一個人的,他在書中跟蹤和挑戰了非理性的想法,詳述了更明智的態度。奧勒留把他的日記用作資源,當做內心的健身房,進行精神訓練,他設想出一種令他心煩的情景,然後梳理它,調整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它。

​​“事物不能撫亂靈魂,人生只不過一種意見。”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罪惡,能夠傷害另一個人。”

犬儒主義 創始人:安提斯泰尼 蘇格拉底的學生

拋棄文明錯誤的價值觀,過貧窮、苦行和道德自由的生活。

典型的無政府主義者,完全無視他人、環境,在公眾場合,跟隨自己的心性,為所欲為,對於物質生活沒有任何的要求,只要能活著就行,免受生活的焦慮和忙碌,獲得純真的精神快樂,由於形象邋遢,隨遇而安,形同乞丐,被稱為“像狗一樣的人”,因此犬儒學派得名。

與斯多葛學派不同的是,犬儒學派雖然無視公共規則,但是仍然要在鬧市展示自己的快樂,本質是需要觀眾的,而斯多葛學派,則是封閉在自己的個人城堡。

說來頗具諷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堅持內在的美德和價值,鄙視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後來,犬儒一詞正好變成了它的反面:只認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認內在的德性與價值。王爾德說:“犬儒主義者對各種事物的價錢(price)一清二楚,但是對它們的價值(value)一無所知。”

現代犬儒主義是一種“以不相信來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現代犬儒主義的徹底不相信表現在它甚至不相信還能有什麼辦法改變它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犬儒主義把對現有秩序的不滿轉化為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一種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種不認同的接受。“說一套做一套”形成了當今犬儒文化的基本特點。“世界既是一場大荒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謬和玩笑對待之。”

​​

第歐根尼,公元前412-公元前324,師承安迪斯泰尼 像狗一樣生活的哲學家 生活在雅典的一個廣場上,木桶是他的棲身之所,

“不要無意義的工作,而要選擇自然的勸告,由此快樂地生活,但是人們瘋狂的選擇了悲慘的生活。”

“我們把全部精力用於在陌生人面前好好表現,拿出精心打理的文明面的面具,藏起任何看起來粗野、狂暴、原始的東西。

犬儒主義者不想在陌生人面前好好表現,他們想按照他們自己的個人規範,好好地做事。

亞歷山大大帝拜訪他時,問可以送他什麼,第歐根尼回答說“別擋住我的陽光就行了。”​

犬儒主義者的生活更自由,更誠實,文明人不能不撒謊、掩飾,而對犬儒主義者來說,最開心的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 希臘雅典 無神論者 伊壁鳩魯學派創始人 學說宗旨在於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並要學會快樂。 快樂至上

“知識分子應該活得不被察覺,快樂是人生的全部。”

“使自己習慣於簡單、便宜的飲食,滿足健康所需,使自己不懼命運。”

“我們享樂的能力差的難以置信,編造悲傷理由時又是那麼的天才。”

“讓享受當下的靈魂學會不喜歡擔心未來。”


神秘主義 世上存在神秘的自然力量,通過學習神秘知識,可以操縱神秘力量

冥想、瑜伽、玄學、巫術、鍊金術

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 希臘、意大利​ 畢達哥拉斯學派創始人 第一個注重“數”的人 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用數學研究樂律,產生出了“和諧”的概念​

​記憶練習、唸咒語

任何不幸都不會令聰明人感到意外

​堅持數學論證必須從“假設”出發,開創演繹邏輯思想,對數學發展影響很大。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6世紀 古希臘艾奧尼亞半島(土耳其) 將王位讓給弟弟後隱居 “哭泣的哲學家” 《論自然》 師從畢達哥拉斯

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定的。​

“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因為會不斷遇到新的水流。”

“一切都在流動,沒有什麼是靜止的。”

“對於神來說,一切都很美,都是他們應該是的樣子,人卻會把事物看成好的或者壞的。”


懷疑論者 對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客觀真理能否被人們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和體系。

1. 知識的有限程度。

2. 一種以系統化懷疑和不斷考驗,以達到求知的方法。

在宗教,懷疑主義指對宗教的超自然理論作出質疑,科學懷疑是要由實踐客觀論證才行。

高爾吉亞

(1)無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也無法認識它。

(3)即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說出來告訴別人。

皮浪 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前3世紀初

“人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某件事是真還是假。”

大衛·休謨:18世紀 懷疑論者​

“在我們一生中,太陽每天都會升起,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絕對肯定,它明天會升起。”​


存在注意 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號,提出了絕對意志論。他呼籲現在的人類應該走向終結,我們應該創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類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尼采所“創造”的“超人”是一種將“權力意志”發展到極限,以達到超越人類目的的人。

本質先於存在不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規定,它只適用於物,而不適用於人。人的存在先於他的本質,其意義就是說他必須先存在,然後才創造他自己。但是存在並不創造他,他是在存在的過程中創造他自己的。薩特說過,“說存在先於本質,這裡是指什麼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現、登場,然後才給自己下定義。按照存在主義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義的,那是因為在最初他什麼也不是,只是到後來他才是某種樣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樣的人……人不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樣的人,而且也是當他衝入存在以後,決心把自己造成那樣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個樣子以外,什麼也不是。”可見,人的本質是人自己通過自己的選擇而創造的,不是給定的。


功利主義​ 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在中國,戰國時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義的重要代表。宋代思想家葉適和陳亮主張功利之學,注重實際功用和效果,反對惟言功利和空談性命的義理之學。

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

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密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


雅典學院 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桑西於1510~1511年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現收藏於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

取材於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的逸事,通過追憶那個高度理想的古代黃金時代,藉以表現文藝復興時期與它的淵源關係和對它的崇尚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